一、發生特點
玉米頂腐病病原菌鑒定為亞黏團鐮孢毒。該病原菌以土壤、病殘體、種子帶菌為主,特別是種子帶菌可遠距離傳播,始發病區域不斷擴大;且病株產生的病源菌分生孢子還可以隨風雨傳播,進行再浸染。與玉米其他病害相比,玉米頂腐病的危害損失更重、潛在危險性較大。
該病可在玉米整個生長期浸染發病,但以抽穗前后表現最為明顯(夏玉米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因其癥狀復雜多樣,且一些癥狀與玉米的其他病蟲害、缺素癥有相似之處,因此在診斷識別和防治上應仔細對照,提早防治。
1.苗期表現癥狀
主要表現為植株生長緩慢,葉片邊緣失綠,出現黃色條斑,葉片皺縮,扭曲重,病苗也可見莖基部變灰、變褐、變黑而形成枯死苗。
2.成株表現癥狀
成株期病株多矮小,但也有矮化不明顯的,其他癥狀更呈多樣化:
(1)葉緣缺刻型。感病葉片的基部或邊緣出現“刀切狀”缺刻,葉緣和頂部褪綠呈黃亮色,嚴重時葉片的半邊或者全葉脫落,只留下葉片中脈以及中脈上殘留的少量葉肉組織。
(2)葉片枯死型。葉片基部邊緣褐色腐爛,葉片有時呈“撕裂狀”或“斷葉狀”,嚴重時頂部4~5葉的葉尖或全葉枯死。
(3)扭曲卷裹型。頂部葉片卷縮成直立“長鞭狀”,有的在形成鞭狀時被其他葉片包裹不能伸展形成“弓形”,有的頂部幾個葉片扭曲纏結不能伸展,纏結的葉片常呈“撕裂狀”“鄒縮狀”。
(4)葉鞘、莖桿腐爛型。穗位節的葉片基部變褐色腐爛的病株,常常在葉鞘和莖稈髓部出現腐爛,葉鞘內側和內側緊靠的莖稈皮層呈“鐵銹色”腐爛,刨開頸部,可見內部維管束和莖節出現褐色病點或短條狀變色,有的出現空洞,內生白色或粉紅霉狀物,刮風時容易折倒。
(5)彎頭型。穗位節葉基和頸部發病發黃,葉鞘莖稈組織軟化,植株頂端向一側傾斜。
(6)頂葉叢生型。有的品種感病后頂端葉片叢生、直立。
(7)敗育型或空稈數。感病輕的植株可抽穗結實,但果穗小、結子少;嚴重的雌、雄穗敗育、畸形而不能抽穗,或形成空稈。但以前三種表現最為常見。
3.其他癥狀表現
病株的根系通常不發達,主根短小,根毛細而多,呈絨狀,根冠變褐腐爛。高濕的條件下,病部出現粉白色至粉紅色毒狀物。早春低溫,玉米幼苗長勢減弱,為病原菌入侵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二、防治方法
1.選擇抗病品種
品種之間抗病性有差異,當前的一些高產品種也感病,但以自交系K12、P138發生最為嚴重。在生產上,應注意淘汰感病的品種,選用抗性強的品種。
2.及時追肥
進人大喇叭口期,要及時追施氮肥,尤其對發病較重地塊應及早追施。同時,要做好葉面噴施鋅肥和生長調節劑,促苗早發,補充養分,提高抗逆能力。
3.藥劑防治
對發病地塊,發病初期可選擇藥劑防治,首選300倍的58%甲霜靈錳鋅,并加配500倍的50%多菌靈,或500倍的75%百菌清或1500倍的12.50%特普唑(注意:該藥應避免在苗期和開花授粉期使用)等殺菌劑混合用藥,連續噴施2次。同時為除治玉米螟、棉鈴蟲等害蟲和促進玉米增產,可混合殺蟲劑、營養調節劑一起噴施。
4.剪除病葉
對玉米心葉已彎曲腐爛的較重病株,可用剪刀剪去包裹雄穗以上的葉片,以利于雄穗的正常吐穗,并將剪下的病葉帶出田外深埋處理。這樣可以明顯減輕下茬作物病蟲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