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額貸款公司正在發生劇烈變化。據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秘書長白澄宇透露,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全國各地小貸公司問題逐漸暴露,壞賬攀升,已出現倒閉。很多小貸公司投資人無心戀戰,著急出讓牌照。據權威機構數據統計,近10%的小貸公司虧損。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8791家,貸款余額9420億元,2014年新增人民幣貸款1228億元。與2013年末相比(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7839家,貸款余額8191億元,全年新增貸款2268億元),新增貸款規模驟降近一半。
小額貸款機構市場的劇變已引起監管機構和市場的關注,并各自尋找發展之路。
那么湖北小額貸款市場又是怎樣?為此,本刊記者對湖北小額貸款市場做了深入細致的調查,以饗讀者。
金融毛細血管
隨著國家金融政策的漸趨放松,民間借貸處于半公開化,湖北的小額貸款公司近年來發展迅速、雖在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壯大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但隨著國際金融的不確定性以及國內金融體制改革中所出現的巨大挑戰,湖北小額貸款公司同樣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如出現資金瓶頸、壞賬攀升、入不敷出、虧損倒閉等現象。
“如果說銀行、證券等大機構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金融大動脈,那么我們小貸公司就是金融毛細血管。”湖北一小額貸款公司老總如是給自身定位。
需求創造市場,盡管生長過程中面臨著資金、風險、地位等多重困難,但中小企業、微小企業和農村的巨大融資貸款需求,仍催生著小額貸款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迅猛生長著。不過,在扶持民營經濟的過程中,小貸公司業務的開展還僅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記者調查中發現,小額貸款只能解決小額、急需的資金問題,只能是融資市場的一個補充,目前湖北小額貸款公司資金只是全省信貸資金的冰山一角。
業態各不相同
小貸公司不僅數目眾多、發展迅速,由于服務對象的差異,它們的業態也各不相同,真可用“千姿百態”來形容。總體而言,這些公司都以放款快速、期限靈活的優勢,針對某些細分市場做得有聲有色,因此在細分市場樹立了良好的口碑。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小貸公司模式多樣,主要有免抵押免擔保的微型金融模式、專業的為某行業小型企業而服務的模式、依靠股東優勢做上下游產業鏈的模式、與銀行互補合作的類銀行模式,以及P2P等網絡小額貸款模式。這些小貸公司針對的客戶群體、貸款規模各不相同,但對各自所針對的客戶和行業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和較強的把握能力。
不僅如此,記者走訪發現,伴隨著小額貸款公司業務的蓬勃發展,市場上衍生出了一系列與小貸公司業務緊密相關的業態,如小貸中介、類小貸業務的投資公司等。這些業務模式類似于小貸公司的業務,或者輔助于小貸業務,體現了民間融資的智慧。
當然,小貸公司的發展并不是千篇一律,部分公司適應市場快,業務發展迅速,效益好;也有部分公司對市場還不太了解,由于資金瓶頸、壞賬攀升、入不敷出,面臨倒閉之境地。
齊聲喊“窮”
盡管發展激情涌動,但對大多數小貸公司來講,可貸資金的匱乏是其業務發展的重大瓶頸。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額貸款公司的負責人對記者說:“目前湖北地區小貸公司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問題,小額貸款公司開業之后往往在一至兩個月內就把資金用完了,隨后就面臨著缺乏資金、無生意可做的局面。”
另一位小額貸款公司高姓經理也表示:“目前市場上的小額貸款公司基本運行規律是,以前放貸的資金回來了,才能再繼續放貸。每年歲末和第二年初是業務繁忙的時期,這時期中小企業資金緊張,要么是歲末結賬需要‘過橋費’,要么是年初需要開工資金,然而每年從5月份開始,小貸公司基本上就沒有資金開展業務了。”
而遭受同樣境遇的不止這兩家,記者走訪了省內多家小貸公司發現,絕大多數小貸公司都陷入“無錢可貸”的尷尬境地。
國家規定小額貸款公司的利率不超過銀行基準利率的4倍,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很多小貸公司還是把年利率定在銀行的兩到三倍,相對于其他民間借貸動輒20%以上的高利率,這樣的利率很受中小企業主歡迎。
由于貸款需求激增,高于銀行貸款低于民間高息借貸的利率,當天即可拿到錢的快捷流程等優勢,讓大多數小貸公司的資金“蓄水池”很快見底。
為何缺乏資金?
本刊記者走訪多家小貸公司發現,缺乏資金是小貸公司普遍面臨的問題。
其主要原因與銀行不同的是,小額貸款公司不能吸收公眾存款。根據銀監會、央行有關規定,小額貸款公司的主要資金來源為股東繳納的資本金、捐贈資金,以及來自不超過兩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融入資金。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小額貸款公司從銀行業金融機構獲得融入資金的余額,不得超過資本凈額的50%。
不能吸收存款!這意味著,從誕生那一刻起,資金鏈緊張問題就如影相隨地伴著小額貸款公司成長。
“小額貸款公司既不能吸收存款, 從其他金融機構融資也不能超過自有資金的50%。這樣就像一個水池,只能往外放水,卻不能往里注入新水,缺錢是必然的事。”一位業內人士很形象地道出其中的奧秘。
因此,更多小貸公司股東通過增資擴股、擴大資本金的方式來解決目前面臨的資金難題,但遠水解不了近渴,小貸公司仍顯杯水車薪捉襟見肘。
“雖然,目前小貸公司自有的資金量有限,對于解決當下的中小企業融資難僅僅起到補充作用。”一位金融學資深人士表示,“但是,它意味著在傳統意義上過度依賴銀行間接融資之外增加了新的渠道,對于搞活金融市場具有積極意義。”
利潤來源:低成本高利率
“我們的客戶大多是賣蔬菜、賣雞蛋的批發戶,他們要想在銀行借款是根本排不上隊的。”一位小貸公司董事長笑稱,“也正是尋找到銀行服務的盲區,給小貸公司提供了生存空間。”
在很多小企業主看來,與擔保公司、農信社等金融機構相比,小額貸款公司最大的吸引力就是放款快,一般3天之內貸款人就能拿到資金,如果是老客戶甚至當天就可以拿到資金,審批的流程都可以當著客戶的面完成。如果從銀行辦理貸款,即使一切順利,沒有一個月的時間手續是辦不下來的。
但中小企業抵押物少,經營不規范,貸款的風險更大,風險的控制根本不能靠賬面的財務報表,而更多的要靠實地的調研判斷,因此,小貸公司也被業內戲稱為“勞動密集型”行業。
“不一定看物質上的抵押物,更多時候要看上下游的連帶關系,要看資金的周轉,從現金流上控制,要用一個鏈條把上下游都串起來。”這位董事長介紹。
比如賣雞蛋的商戶,信貸員就要從雞蛋廠采購跟蹤到批發市場,再到商場物流部門,監控整個銷售流程,把握現金流,甚至要通過查看水電表來判斷公司的經營狀況等綜合評判。
“小貸的優勢總結起來,就是三個字‘短、平、快’。”他告訴記者,“低于銀行的管理成本,高于銀行的貸款利率和效率,這是小貸公司的利潤來源。”
“公司的貸款70%以上都投向了個體工商戶,其他投向了農牧業及農產品加工企業。”該董事長介紹,“目前為止,最大的一筆沒有超過100萬元,最小的只有5萬元。”
建議:提高銀行融資額度
小貸公司不僅受融資渠道的“天花板”制約,作為新生的金融模式,很多相關配套政策的滯后,也是小貸公司步履維艱的重要原因。
比如,作為重要抵押形式的房產抵押在很多房管局是不予認可的,風險又轉嫁回了小貸公司。此外,由于區域的限制,小貸公司不能從事跨區域的業務,“這讓很多外區域找上門的貸款沒法做。”一家小貸公司李姓經理如是說。
小貸公司服務的微小企業客戶,風險也是最大的,但風險補償機制及相關的政策扶持并沒有眷顧小貸行業。據了解,雖然同樣從事中小企業和三農的貸款,但是小貸行業并沒有享受到相關的營業稅方面的減免和相應的財政補貼。
“我們有的時候更像一臺孵化器,給風險最大、最需要資金的微小企業培育大,然而等它們成長起來之后,他們卻又成為銀行的客戶。”李經理抱怨說。
按照試點暫行管理辦法,小額貸款公司的主要資金來源為股東繳納的資本金、捐贈資金,以及來自不超過兩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融入資金。從銀行業金融機構獲得融入資金的余額,不得超過公司資本凈額的50%。
在小貸公司的調查中,記者了解到,除了少數銀行向小貸公司“批發性貸款”外,鮮有商業銀行涉足,融資渠道的不暢,也客觀上造成了小貸公司“無米下鍋”的窘境。
“是否可以考慮改變一刀切的模式,按照小貸公司經營狀況、合規經營程度等綜合評估后,把銀行融資的額度提高到80%或者更高,以此來引導行業的規范經營,這也許是一個更符合行業規律、也更智慧的做法。”湖北一資深金融人士認為。
此外,在國有政策銀行和商業銀行的“批發性貸款”輸血機制方面,該資深人士建議,政府可以建立小貸公司與商業銀行的信息聯網互通機制,讓國有商業銀行能監控貸款的走向,增加信息的透明化,為進一步的融資做好鋪墊。
“政府甚至可以成立小額貸款的發展基金,或者擔保基金,用財政杠桿引導更多社會資金進入這個行業。”該資深人士表示。
因此業內人士建議,目前針對我省金融業發展狀況,民間資本充裕的流動性急需找到合適的出口,進入金融行業的欲望強烈,如果政府能因勢利導,給予小貸公司發展更寬松的政策環境,增加小貸公司的審批數量,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陽光信貸行業,未來將會取得雙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