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邊是銀行案件的頻發,一邊是銀行理財經理們的壓力山大。有業內人士稱,銀行出現驚天“神偷”,往往是內部人員互相串謀,導致銀行內部風險控制和監督機制弱化或者失靈。
不久前,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14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2014年6月,我國人民幣存款余額達100.91萬億元,首次突破百萬億元大關。而在改革開放前,這一數字僅為200億元。
有業內人士稱,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高儲蓄率實屬罕見。一方面是民眾大量余款想要儲蓄;一方面是國家統一規定的利息比例。銀行內部員工的攬儲考核、銀行之間的互相競爭,為高息攬儲(即“貼息存款”)創造了存活的空間。
灰色利益鏈
“為銀行牽線拉存款,結果存款生意談成,中介費用談崩。”不久前,武昌某券商客戶經理大倒苦水。
該客戶經理介紹稱,去年4月底曾為某國有大行客戶經理牽線資金大戶,助其沖量月末存款,然而當交易完成后,銀行客戶經理拒絕支付中介費用,稱客戶是自己找上門的。他同時表示,“資金中介是基于誠信基礎上的違規業務,一般不留字據。此舉無非壞了行規。”
“客戶委托我找一家月底需要沖存款的銀行,事成之后可以獲得0.2‰~0.3‰的提成。”上述券商經理接受采訪時稱,“最終,我聯系到某國有大行客戶經理王某,三方約定只要在4月底存入1000萬現金就可獲得1‰的提成,而我作為中介可向銀行索取0.2‰~0.3‰的回報。”
“沒想到5月初,銀行客戶經理不愿意支付中介費用。”券商客戶經理表示,“一般行規是,三方談妥價格后,憑誠信辦事,鮮有立字據等舉證措施。如今銀行拒不認賬,我也只能打碎牙齒往肚里吞。”
隨后,記者撥打了該銀行客戶經理的電話,她辯稱絕無此事。“我行向來遵守監管部門規定,不會答應客戶存款返點的要求。”該銀行客戶經理聲稱,“我行的存款比較充裕,不需要犯險攬存。”
不過,當記者致電詢問1000萬資金持有人張先生時,對方很爽快地承認確與該國有大行有過存款交易,而且自己也做了很多年了。“當時我們商議,4月30日存入1000萬元現金,客戶經理返點1‰,即1萬元,目前這筆錢已經到賬。”張先生說。
同時他表示,“不過,銀行拖欠中介費的事情并不多見,一般大家都會履行承諾。”
記者從一些資金中介大戶了解到,每逢月末、季末和年末,都可以找銀行沖存款。“只要在賬戶上存一天,就返現1‰~2‰,1000萬元就有1萬~2萬元入賬。”長期從事“沖量”業務的資金戶稱。
據一位業內資深人士透露,很多銀行都在籌建自己的 “沖量”團隊,每到銀行攬存時點,大家就把錢拼湊在一起。“我們還在不斷挖掘新客戶,指導他們如何操作,通常情況下,品嘗到返利甜頭后,資金越做越大。銀行存款規模的考核就如同一場無法停止的馬拉松,存款指標只能上不能下。”建行某支行行長表示,“銀行對存款的需求在關鍵時點表現得最為明顯。”
該行長稱,存準率下調,資金面稍顯緩和,但自從票據業務、超短期理財產品被打壓后,銀行應急吸存能力下降。該行長還向記者透露稱,“如果支行存款任務完不成,年底獎金將大打折扣,而且行長職位也可能不保。”
業務搶奪戰
事實上,銀行的攬存壓力形同滾雪球,年年遞增。
李樸(化名)是一國有大行分行的業務經理,她與同行們的工作生態,是現行銀行系統員工的一處縮影。
“雖然銀監會實行了日均存貸比考核,但就我們銀行員工來說,半年時點考核壓力比往年有過之而無不及。”早在去年3月份以來,李樸就動員身邊親友為她攬存。這在他們眼里,顯得有點不可思議。
5年前,李樸入職銀行,此后她一直是當地所在銀行系統的攬存大戶。每月,在別人為存款時點考核指標奔忙的時候,她穩拿超7億元存款額度,成為同行的向往目標。而且,她年年因存款而獲得的年終獎勵,起碼在50萬元以上。
這巨額存款,憑“人脈”來,又隨“人脈”去。
李的丈夫是當地一行政部門官員,以她自身條件和人脈,進入公務員之列可能頗費周折,但物色一個比較穩定的工作并非難事,因而銀行系統成為他們的首選。
今年,由于地方政府整頓財政賬戶,李沒想到自己的“蛋糕”竟然也被人分割。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隨著當地政府新領導的調任,啟動了財政賬戶治理行動,借此整頓風,李樸的賬戶存款額度被“割”走了5億。“搶”走李樸財政戶頭的是一支行行長。
“這種整治,實際上只是從這個關系戶挪到了另一個關系戶名下而已。”李樸酸溜溜地“疼痛”不已。
又一個午后,李樸在廣場上坐了兩個多小時,無心看書。樹蔭下,陽光斑駁,她只是呆呆地看著天空:又是一個月的月尾了,她坐擁超7億元的年存款,只剩下一個“零頭”。如此一來,她將開始月月為存款“狂”。難道,之前的好日子就這樣結束了嗎?
以往龐大的存款為依托的社會資源,已在逐漸縮減;不管她離開,還是留下,都頗不甘心。
外部市場的壓力,導致內部業務加劇搶奪。即使有財政賬戶背景的李樸,同樣遭遇了后院起火。李樸幽幽地告訴記者,去年增量額度3000萬元,今年的增量是5000萬元。目前雖然已經完成了,但是明年的指標額度肯定還會增加的。
在“緊箍咒”之下,李樸周邊一些干了五六年以上的同行紛紛選擇離職。當地一城商行臨柜人員應向秋(化名)就在二個月前離職。
“在銀行制度嚴格監管下,你的表情每天要像木偶一樣笑著,形體、表情、語氣能決定一個監測小組的即時性抽查打分。”應向秋不僅焦慮情緒累積,而且與李樸情況類似,對每年遞增的攬存任務厭煩無比,“什么都得看關系,我們圈子里還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酒店里,穿制服喝酒的,大多屬銀行女。”
應向秋今年自稱已沒有存款可拉,到年底只有兩三千左右的獎金,一年收入不到40000元。往年他們二線部門也只是象征性地有一點存款任務,數量不大,而且沒完成也不會影響什么。但今年,行里下了“死命令”,不管是哪個部門哪個崗位,都分了任務,而且會定期考核,完不成任務的不但要罰錢,還會調崗。
“在銀行,只要你有存款,你就是老大。”類似的話,幾乎在銀行員工間形成了共識,“所有去年存在的變相攬存招數,今年一樣存在,且更瘋狂。”
銀行儼然見錢“眼開”,李樸一直這么認為,因為她之前在教育領域工作,出嫁生子后,在家休養兩年憑借著財政存款的熟路子進入了銀行系統。同樣,她憑借著穩定的存款業績成為銀行中層,且年年先進,上班來去自由,“銀行業務,我的確不大懂。”
幾乎年年是攬存困難戶的應向秋,即便她是多次全行點鈔大賽中的優勝者,也沒拿過一年先進。在與李樸等財大氣粗者相比,應向秋天天忙得無法定時吃中飯。應向秋最終選擇了離職。
同屬國有行員工的李燕舞(化名),攬存指標與應向秋是一個檔次的,自從被換崗后,臨柜的工作壓力陡增,近期情緒焦慮,已經連續三天下班后掛點滴。醫生診斷:她耳鳴,耳痛,心悸……有中耳炎癥狀,可能是工作壓力太大導致。
然而,在采訪中,多位銀行業內人士均表示不會因為監管要求的改變而刻意壓縮貸款,完成向中間業務轉型才是真正的應對之道。“長期的存貸息差模式帶來的弊端使得向中間業務收入靠攏的發展模式已經在業界達成共識,銀行多年以來也積極在這方面尋求拓展。”
但在李樸等銀行員工的眼里,年年喊這些,卻年年“口號”而已。
困局與亂象
資金緊張,正成為當下銀行發展的命門。
武昌一家銀行理財中心的VIP單間里,一位副行長正緊張地和一家證券公司的大戶管理員核對兩份清單。他們前幾天請人從炒股大戶中開發新儲戶,答應上午把錢打進來的。錢一進賬,答應給人家的3%。日利息就要打給對方。記者注意到,新開戶的空白存折上金額都是1元錢,另一份清單上打印出來的金額都以百萬、千萬計。
“去年3月底幫他們搞了1個億,銀行兌現了30萬,帶著大戶到日本去看櫻花,玩了一周。”這位證券公司的大戶管理員頗有成就感地告訴記者。“這些手上有客戶資源的能人,都是銀行的座上客,他們一年來上四天班,即每個季度末來一下,談好價格,比如今年3%。,他給人家2.5%。如果能調動上億資金,一次穩賺幾萬元、一年能賺十幾萬,這對于一些有資源的人來說是很容易的事。”銀行業內人士說。
一天3%的利息,1個億就是30萬元,這可不是小數,在目前的嚴格利率管制下,這明顯不合規定的費用從哪里出?
一家股份制銀行的行長介紹說,一般都在客戶經理的“營銷費用”中支,現在存款一般都按日均增量的5%來給“營銷費用”。這錢除了用于平常的請客公關,關鍵時刻可以派上救急的用場。資金緊的情況下,有的業務員開出日息5%的高價。他認為這可能是個人行為,把別的費用拿出來貼補,以完成這個考核期的任務。
蝦有蝦路,魚有魚路。“有政策”的銀行呼朋喚友買存款,給不了政策的銀行只好打感情牌,用各種辦法對大客戶存款“嚴防死守”,務求不被別的行挖了墻腳。“這個月就沒回家吃過一頓飯,有時一晚要陪三撥人吃飯洗澡。”一家股份制銀行的支行長說。
暗渡陳倉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稱,很多銀行甚至為了拉存款與企業達到戰略協議,由此產生的案件也不在少數。
據悉,2014年10月,瀘州老窖的存款消失一案便是一個典型案例。
2014年10月15日,瀘州老窖發布公告稱,公司在中國農業銀行長沙迎新支行(以下簡稱“農行迎新支行”)的一筆1.5億元存款失蹤,經多方協調并多次磋商后無果,瀘州老窖將向法院提起訴訟。
今年1月9日晚間,瀘州老窖公告,在對全部存款展開風險排查時,進一步發現公司在中國工商銀行南陽中州支行(以下簡稱“工行中州支行”)等兩處存款存在異常情況,共涉及金額35000萬元。為減少可能損失,瀘州老窖當即報請公安機關介入,采取相關資產保全措施。
公告顯示,2014年12月31日,瀘州老窖在工行中州支行15000萬元存款到期。工行中州支行以公司的存款被南陽公安機關凍結為由拒不支付,并拒絕出示凍結手續。2015年1月4日,公司派員持正式函件前往中國工商銀行總行(以下簡稱“工行總行”)交涉,工行總行答復需要調查。
2015年1月8日,公司再次與工行總行交涉,仍無結果。另一處存款20000萬元,相關案偵和資產保全工作正在進行,目前公安機關保全資產已超過12000萬元。
據四川省內多家白酒上市公司證券部人士介紹,瀘州老窖去年第一次出現1.5億存款失蹤后,四川證監會便要求四川省所有上市公司對存款進行核查。
本刊記者獲悉,此次風波可能會給公司造成一定損失,具體影響金額目前尚難以確定,瀘州老窖將就此次風波的進展持續進行披露。同時,該公司也將展開內部自查,消除風險隱患。
對此,有業內專家曾公開表示,瀘州老窖此次銀行存款雖然沒有證據指向銀行,但酒企和銀行之間一直保持著較為密切的關系,因此不排除瀘州老窖此次銀行存款丟失與銀行內部人員有關系。
據公開資料顯示,近年來,大額存款無故被轉的事情時有發生。
2008年12月,一儲戶存在中國工商銀行揚中支行的900萬元不翼而飛。經調查,存款被當初幫她開戶的銀行營業部主任轉走。該儲戶因此起訴工商銀行。6年后的2014年5月,其二審敗訴。900萬分文未回。
2010年11月,幾十位儲戶因“高息”將兩千多萬存款存到渤海銀行太原分行。后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銀行員工通過網銀轉走。
2011年5月,一存款人存在中國農業銀行的三千多萬元存款被挪用。后調查,其存款被銀行職員通過票據偽造的方式轉移。銀行系統內部的處理意見是“低調、內部處理”。
2014年8月,中國建設銀行舞陽支行的一千多萬存款被該支行副行長非法盜竊私吞。其中近1000萬元為拆遷補償款。
.......................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稱,“你要的是利息,他要的是本金。從2003年開始,多家銀行的工作人員在“攬儲”后內外勾結,采取私刻公章、偽造金融票據以及更換客戶印鑒卡等行為,將大量現金“挪作他用”。
類似的挪用存款金額通常不會太大,而且往往到期都可以歸還,便可神不知鬼不覺地暗度陳倉。但2014年以來,外部資金需求旺盛,此類借貸金額不斷攀升,部分資金貸出后又無法及時收回,導致貸款出現逾期,進而延伸調查,于是問題曝光。
專家表示,實際上,銀行案件頻發跟內控制度關系不大。最近幾年,銀行紛紛從海內外聘請高管,其中風險管理人才成為重中之重。可以說,在制度層面上,完全可以相信銀行的。如此看來,銀行內控出現問題只能在執行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