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如同暴風驟雨,迎面襲來。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互聯網+”已經在改變我們的生活,那些你能看到的和不能看到的,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有人說,“互聯網+”就是一杯泡沫,終究會破滅。但是,誰也不能否認,合理利用互聯網技術,武裝互聯網思維,將會產生巨大的生產力。比如,滴滴打車在傳統用車行業的顛覆性變革,已經給出了很好的答案。
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火焰。相比于萬眾創新的熱潮,政府部門在“互聯網+”的創新卻是小心翼翼?;氐截斦瑯用媾R著難解命題:如何利用“互聯網+”提升政府理財水平,進而提高政府治理水平。
十八屆三中全會后,財政被提升到國家治理的高度,這既是對財政地位的肯定,更是對財政人提出更高的要求?;仡櫧┠甑呢斦母?,取得了十足的進步,但也存在諸多不足,站在“互聯網+”的風口,政府理財可以也必須有更大的作為。
如今人人皆談“互聯網+”,如何讓情懷落地,結合互聯網思維的時髦語言,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用戶思維
在互聯網思維中,用戶思維尤為重要。對于財政來講,就是對納稅人負責,增強服務意識。當然,在財政的業務鏈條中,要做好服務的對象很多。
一是個人。相比較于多年前的保守冰冷態度,財政已經表現出很大的包容度。最有說服力的就是預算公開,從幾年前的遮遮掩掩,常以“國家秘密”搪塞,到現在中央部門決算向社會公開,已經邁出了很大一步,讓納稅人知道政府花的每一筆錢。
二是企業。企業是財政部門重要的服務對象。但是對于很多企業來說,財政部門還是高高在上,“財神爺”的老派形象很難改變。而最廣為詬病的是財政對企業扶持政策的信息不對稱,特別是財政補貼存在大量的尋租行為。對于財政來說,企業是重要的稅源,應該做到產業扶持的科學化和透明化。
三是部門。財政部門和其他部門都是政府行使決策的重要抓手。但是在現實工作中,確實存在相互扯皮的現象,而財政改革難以推進,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與部門之間的利益協調。因此,應該各司其職,服務好改革的全局。
“互聯網+”財政風口的用戶思維,關鍵在于財政找準自身定位:政府的“理財之政”。
大數據思維
信息時代,不管對于企業還是政府,數據都是非常重要的資產。在平時工作中,財政部門基本上就是與數據打交道。財政部門在數據的采集和應用上,也一直在改革,金財工程、財政信息化等等,都在積極嘗試。
但不可否認,在利用數據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狹義來講,比如財政部門與其他部門之間的信息互通、信息協同,確實還存在一些問題。同時,廣義來講,財政數據的采集、篩選、應用等等,實現不了暢通,這無疑限制了財政應該發揮的作用。
在“互聯網+”財政改革的時代背景下,預算的編制、執行、績效都需要大數據的汲取分類和分析運用。如果沒有大數據的支撐,財政改革難上加難。
“互聯網+”財政的大數據思維,關鍵在于財政部門要利用好一切有效的數據,為政府決策參考提供有力支撐,減少人為因素。
平臺思維
財政部門管理著政府的“錢袋子”,會與方方面面有著很多交集,承擔著上傳下達的使命。從本職工作上來講,這也是這個平臺的使命。
從傳統意義上理解,財政部門是“賬房先生”,主要職能在于分好錢,誰都可以不得罪,做好“太平官”。但是從平臺思維出發,就要有創業精神,要有成長土壤,更重要的在于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揮財政更大的作用。
“互聯網+”財政風口的平臺思維,關鍵在于營造財政人干事的氛圍。往小了說,每一個財政人都能在這個平臺上成長;往大了說,財政這個“平臺”,在國家治理體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于財政部門來說,是重要的改革窗口期。
迭代思維
所謂迭代,就是不斷更新。更新不僅存在于技術和手段,更在于理念。這對于傳統的財政工作來說,簡直就是一種挑戰。
財政工作往往給人的感覺就是死板、循規蹈矩、多年不變、從一而終。這一點,從各地財政部門的官方網站上就能體現出來,如今已經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但是很多財政部門的網站還停留在非常原始的狀態。這只是其中一個縮影。
財政是嚴謹的,但是不應該是死板的。注入迭代思維毫不為過。從技術上來講,財政的很多工作還處于比較原始的操作狀態,完全可以引入更為先進的技術,為更好地理財提供支撐。近些年,我們也看到國庫電子支付等平臺和系統的更新。從理念上來講,最好的財政行為一定是和當時的時代背景緊密結合的。遠的不說,從二十多年前的分稅制改革,到公共財政,到民生財政,到現代財政,到如今財政被上升到國家治理的高度,我們很高興的看到,對于財政的理解在不斷提升。
“互聯網+”財政風口的迭代思維,關鍵在于財政要主動作為,始終能夠站在時代的風口,不斷提升理財技術和理念,汲取最為精華的養分,為我所用。
簡約思維
套用一句廣告語:簡單的,一定是簡約的。
財政工作千頭萬緒,當前最讓外界關注的無疑是簡政放權,為各種市場主體和納稅人創造好的環境。通過簡政放權,有利于確保審批事項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和規范性,也有利于轉變政府職能,從源頭預防審批腐敗行為。
在簡政放權背景下,財政改革注重制度供給,實行結構性減稅,注重規范非稅收入,減少收費項目。財政改革通過收入和支出兩個方面實現財政政策由需求管理向供給改善的轉型和公共財政向民生財政的轉型。財政管理就是在促進兩個轉型的過程中控制財政收支的風險。
簡政放權對于財政來說,不是權力少了,而是更好地發揮了其作用。用財政部部長樓繼偉的話來說,“這對于財政部來說是個好事,我們沒有苦惱,我們一直期望這樣的,是財政工作最好做的時候?!?/p>
“互聯網+”財政風口的簡約思維,關鍵在于財政要能做到“不越位、不缺位”,從履行政府本職工作出發,從尊重市場規律出發,一定能夠化繁為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