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人大預算委成立后,被業內專家冠以“人大預算改革小崗村”的稱號。廣州預算委在強化實質性預算監督的過程中,探索出具有“廣州特色”的監督模式,也是人大加強監督職能的重要舉措。其他地方的人大會不會也采用廣州預算委的模式進行改革,預算監督的效果是否能到根本性改變,這些都是亟待驗證的問題。
以北京人大為例,北京目前是預算工委加財經代表小組的形式,預算工委負責全年工作安排及日常活動的組織,財經代表有50多位,根據自身特長和興趣參加預工委的活動。財經委員會下設財經辦公室和預工委兩個工作機構,預工委對常委會及財經委員會負責,負責預算監督的日常工作。比如在人代會前對財政預算的初審,預工委負責與財政和其他政府部門聯系,做好預審的基礎工作,組織代表和財經委員會開展調研,然后召開財經委員會通過預算初審,才能提交代表大會審議。
那么,從北京的模式看,人大財經委具有預算的初審權,而廣州的預算初審權已經轉移到新成立的預算委,而對于這種轉移有多大的現實意義,新模式的出現和實行是否能帶來效果,這是推進改革進步的關鍵所在。
對此,北京市人大的一位負責人和記者談到,廣州預算委員會從廣州財經委員會里獨立出來,換句話講,預算委員會把預算監督的職能獨立出來,有了初審權。廣州人大的這種嘗試在形式上有了創新和突破。如果進一步看,這種模式能否具有實質性的監督作用,還有待觀察。因為就預算委員會的組成人員來看,委員都是人大代表,目前都是兼職,本職工作與代表工作會有沖突,委員很難有一個完整的時間來做預算審查監督工作。就目前來看,人大每年舉行日常的人大代表活動都很難全勤出席,由此可以看出,讓他們負責整個預算監督工作,是力不從心的,而且人大代表當中真正懂財政預算的人并不多。
業內的一些專家對此的看法更為直接,成立專門的預算委員會當然是好事,組織形式也是改革的一方面,肯定有利于人大代表發揮監督職能。但是人大的實質監督與否關鍵看領導層,否則再好的形式也只是形式。
上述負責人坦言,如果預算審查監督工作要發生實質性的改變,首先是要繼續修改《預算法》,因為新修改的《預算法》里面還有很多關鍵問題沒有解決;其次是加強對人大代表的業務培訓,強化代表的履職能力;第三發揮各專門委員會的作用,把預算監督上升到常委會重點工作。而不只是財經委或預算委的工作;第四是運用事前評估等形式,擴大代表對具體預算項目的參與度。選擇部分部門,對部門預算開展事前審核。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認為,廣州預算委目前雖然在形式上起到示范意義,但是實質性的意義就比較難說了。畢竟現有的政治體制現狀無法改變,人大的自身制度會約束其作用的發揮。如果讓監督發生實質性的改變,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進行預算公開,預算透明。因為預算是財稅體制中非常核心的內容,推進預算的公開透明,才能減少各種利益尋租機會,減少腐敗。但預算公開的工作也并不簡單。預算編制不規范,財政資金虛報,部門裁量權過大等問題,都需要預算管理制度的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