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沒了,郭廣昌失聯了。一個曾經是民營企業中的梟雄,中國標志性的創業者和企業家,一個是中國商業投資教父,被稱為“中國的巴菲特”。
短短數日,這如同一枚重磅炸彈,輿論炸了,企業家群體炸了。
有人扼腕嘆息。新聞上說,徐明終年44歲,服刑期間死于心肌梗塞,距離出獄還有9個月……越往下看,信息越多:企業債務重組已經成功,而且在監獄里的各方面狀況看起來也相對輕松,可以像黃光裕一樣,繼續織繪他的實德帝國大版圖。
有人忙著站隊。對于近期的這些事件,號稱“地產界的思想家”的馮侖寫了一篇《徐明的羞處》,一邊自嘲民營企業被看成一個比夜壺還不如的玩意兒,一邊指出,其實他們這幫人是有“羞處”的。
批判者也大有人在。時評家蕭三匝寫了一篇《徐明、郭廣昌、馮侖其實患的是同一種病》,直指千億資產撐不起企業家一根筆直的脊梁,得了嚴重的“軟骨病”。
在當前“新商業文明”語境下,徐明沒了,郭廣昌失聯了,無疑是一種極為明確的信號:原來靠那種“金錢至上財富驕人、急功近利不擇手段、尋租投機權錢交易、破壞公正操縱市場”而成功的企業家必將被拋棄,取而代之的將是通過學習和持續試錯,尋找更新更好的行為方式和商業模式,以適應環境變化,并將資源引導到可持續發展方向的新一代企業家。
到底是什么吸引我們如此激烈反應?最重要的是,一根足以牽動千萬人神經的政商關系。
企業家究竟該與政治保持多遠的距離?政商關系到底該如何處理?能不能建立一種正常的政商關系,讓彼此不再猜忌,讓彼此不再恐慌。企業家們覺得自己有良方:要親近政府,遠離政治;要比政府還了解政府;保持精神戀愛就好。官員們認為自己有辦法:與企業家要有交往,但是不能有交易。但是,他們真的能做到嗎?答案你應該已經知道。
或許,是因為我們自己也病了。病因在于那是一種可怕的國民集體價值觀,與權貴趨惡共舞的價值觀。即一邊在憎恨權貴,卻又一邊在瞄準機會攀爬權貴。
企業家是一種寶貴的社會財富。企業家的命運最不應淪為一種談資,而要共同努力,真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當然,這不僅僅是依靠企業家就能實現的。
英雄的黃昏總會到來,有落幕總有開幕。正如本期封面報道所寫,供給側改革也會給新政商關系提供更宏大的審視視角,讓我們一起期待,一起見證,在新商業文明來臨之際,重塑關系,重構秩序,開啟一段嶄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