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企業”已是眾矢之的?;蚍Q其為“中國經濟最大的癌癥”,不僅消耗大量社會資源,還會反噬健康經濟,感染正常行業;或分析預測“僵尸”國企債務不斷增長,可能拖累經濟增速最低降至3%;或指出“僵尸企業”不處置,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就是一句空話。國家領導層也多次提到清理“僵尸企業”,本月初,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再次強調,要對“僵尸企業”、“絕對過剩產能”的企業狠下刀子。
分類略有不同
“僵尸企業”目前還沒有一個比較公認的定義和范圍界定,一般來說,“僵尸企業”有這些特征:大量存在于產能過剩行業,長期虧損、資不抵債、扭虧無望、單純依靠外部輸血而免于破產倒閉等。但不同人士對其的定義又各有側重。
本刊記者就此采訪了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專家彭建國,他個人認為,“僵尸企業”多指還在生產經營但低效無效、長期虧損、資不抵債、扭虧無望的企業,因消耗大量社會資金、資源讓人們感到“可怕”。這類企業本應無法生存,卻因為種種原因不能“死”、不讓“死”,扭曲地存在著。
他指出還存在一類“僵尸企業”,即空殼企業。這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因為債務或者人員安置等問題還未注銷的企業;另一種是有人看守,但沒有生產經營,只有空殼存在的企業。“空殼企業相對來說對社會的危害還不大?!?/p>
從以上兩種定義出發,他認為“僵尸企業”不只限于國企。財經評論員、曾在地方國資委工作多年的譚浩俊也認為“僵尸企業”沒有所有制之別,因為產能過剩是一個全局性問題,不只存在于特定領域,只是由于特殊原因的影響,國企可能會相對多一些。
“在經濟過熱時,無論是國企還是其他所有制企業,都有頭腦發熱、投資盲目的現象。比如光伏行業有無錫尚德、江西賽維這樣的民營企業,在鋼鐵、水泥、船舶、工程機械等產能過剩行業中也有大批民營企業,且一部分已經處于‘僵尸’狀態?!彼M一步指出,矛盾比較突出的煤炭行業,在經歷了上一輪所謂的整合以后,出現“國進民退”現象。雖然整合中國企得到不少甜頭,但在煤炭價格大幅下跌后,也開始吃到苦頭,并出現了一批“僵尸企業”。
廊坊市財政局預算績效科王偉名從另一個側面分析了為何國企“僵尸企業”多。他認為外企有病或提前治療或撤資回國,看不到其變成“僵尸”;民企一般沒能力成為“僵尸”,死就是死、活就是活;而國企有門路有靠山,有能力維持“半死不活”的狀態。
國資問題研究專家、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則提出了“僵尸產品”與“僵尸企業”兩個概念。他分析認為,除了一些確實無法挽救的“僵尸企業”,還有一部分貌似“僵尸企業”,但實際上主要是“僵尸產品”,即為適銷不對路的過剩產品,倘若能夠騰籠換鳥,讓產品轉型升級、更新換代,企業還有救活的可能。而且在他看來,“僵尸產品”應該占到“僵尸企業”一半左右的比例,這兩者都是此次國家要清理整合的對象。
人與債最關鍵
“僵尸企業”所帶來的危害,早已為包括政府在內的各界所認識。根據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經濟學教授黃益平的分析,支持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傳統產業均已嚴重過剩,未來能否發展出新的有競爭力的、成規模的支柱產業極為關鍵。培育新的支柱產業有兩條途徑,一是支持創新創業,二是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而若要做到這兩點,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就是清理解決“僵尸企業”,破除對資源的重大制約。
可見,“僵尸企業”已不是處置與否的問題,而是以多快的速度或者以多大的代價處置。換句話所,在處置“僵尸企業”過程中,我們能承受多大的風險。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馮飛在接受采訪時指出,人員安置和資產處置是解決好“僵尸企業”退出問題的關鍵所在。這也是此次采訪的多位專家、政府部門人員的一個共同觀點。
不過資產包括固定資產、債務、應收賬款等,譚浩俊認為,債務方面的風險更大一些。這是因為一方面,多數企業負債規模很大,涉及的金融企業很多,一旦破產或關閉,極有可能給金融企業帶來不小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是最關鍵的方面,是這些企業大多與其他企業建立了互保聯保關系,一旦債務懸空,會立即引起連鎖反應,將其他企業拖下水。如此一來,就有可能引發區域性金融風險。
黃益平則認為,如果繼續給“僵尸企業”提供融資,將來不良資產爆發的風險更大、更危險。而且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所編制的國家資產負債表看,我國政府有能力逐步化解不良資產,如之前就通過資產管理公司化解銀行的不良資產。
人員安置問題則超出了經濟的范疇。譚浩俊指出,在經濟形勢不太好的情況下,就業原本就是一個問題,如果再有大批員工下崗,單安置補償費以及補繳補發的各種保險等,對企業和政府來說就是巨大的壓力。李錦還指出,在社會保障還不具備、不健全的情況下,大批人員下崗分流,容易挫傷職工的積極性,加重社會負擔,影響社會的穩定。因此,他將人員安置看作處理“僵尸企業”的一條底線。
馮飛認為在人員安置上政府責無旁貸,各級政府要建立社會托底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完善下崗分流人員的安置政策,確保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支持再就業。彭建國也認為,“哪怕是政府掏錢解決人員安置問題,也比現在養個無底洞要好。”
譚浩俊對這樣處置帶來的影響頗為擔心。在財政收入下滑的情況下,人員安置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再加上“僵尸企業”大多雖運轉不靈,可仍然是地方重要的稅收來源,一旦關閉,政府會減少一塊收入。如此一來,地方政府寧可忍耐,希望其他地方關閉“僵尸企業”,也不愿關閉自己的企業。而在王偉名看來,隨著政府透明度與公民參與公共管理訴求的提升,如果依然大規模動用公共財政資金救助競爭性領域的“僵尸企業”,會造成不良的輿論影響,反而得不償失。
多位專家均認為,目前我國已建立了一定的社保體系,且通過近年來的不斷重組,國企數量大為減少,即便單個企業處置成本高,政府整體還是可以承擔的。

李錦亦提出須關注國有資產流失的風險。譚浩俊認為任何國企在改革和資產處置過程中,只要不按規定執行、不按程序辦事,都會出現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處置“僵尸企業”同樣會出現。關鍵在于,要嚴格按規定和程序執行,按國有資產處置的辦法執行,如產權公開轉讓、資產評估、公開招標、職工參與、監督部門監督等。這些關把好了,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也就不會發生了。
分類處置
對處置“僵尸企業”風險的認識漸趨一致,但因為對“僵尸企業”的分類和范圍界定不一致,處置方法上也略有不同。
彭建國認為,處置“僵尸企業”的總體思路,是按照中央精神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執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下決心推進改革和市場化。“企業是真正的市場主體,優勝劣汰,有生有死,該淘汰的還是要淘汰,政府不要過多干預。而且‘僵尸企業’破產也是止損止血,有助于保全企業以及銀行、債權人的部分資產。”
在具體處置方式上,彭建國建議因地制宜、因行業制宜、因企制宜,不能一刀切、簡單化。為此,他提出三種解決方式。第一種是針對空殼企業,“有條件就拍醒它、解決它;沒有條件的先放一放,如果沒有出現原則性問題,讓它慢慢地消耗掉?!?/p>
第二種方式,是針對本身尚有一定競爭力的企業。這類企業在人才、設備、技術、知識產權、產品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如目前產業鏈前端的原材料行業、礦產行業等的部分企業,并非經營不善,而是因宏觀環境不好而出現產能過剩。對于這類企業,可通過并購重組、資源整合來提高效率。
彭建國特別指出,在并購重組上可以采用混合所有制,“國混民、民混國,國民有機混合,國有的優勢和民營的優勢能夠很好地結合起來,通過優勢互補、相互促進,來達到國民共進的目的。特別要利用資本市場的杠桿作用,使企業能夠更好地混合?!?/p>
第三種方式,則是讓沒有活力、沒有競爭優勢、扭虧無望、內外部條件都不好的企業徹底破產。“遲破不如早破。破得越晚,吞噬的社會資源越多,破的成本也越高?!?/p>
李錦亦從產業結構調整、國企改革著手,提出相似處理方式。他認為“僵尸企業”性質的分類認定非常重要,對于那些只是“僵尸產品”、還能夠救活的企業,不能簡單放棄,否則會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增加政府和社會負擔。定好性、分好類后,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則,分步驟、分階段地實施,“政府要幫一批、動一批、裁掉一批,有的包袱還要背一段時間,不要一下子全推向社會。”
譚浩俊提出首先要在資金供應方面切斷退路,盡快規范資本市場,防止“僵尸企業”從資本市場繼續抽血;不允許銀行再對“僵尸企業”增加新的資金,且要根據需要不斷收貸、抽貸,倒逼企業采取改革或關閉措施,倒逼地方做出應對措施。對于高耗能、高污染企業,要加倍征收耗能費、治污費;把壓縮產能任務下達給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作出取舍。同時,出臺扶持政策和建立專項基金,對符合轉型升級的企業,予以一定的政策和基金支持,幫助其轉型升級;對此項工作做得好的地區,可以在轉移支付方面給予一定扶持。為了擴大就業空間,增加新的稅源,還需加大創業創新支持力度。
從財政角度出發,王偉名也認為必須停止直接輸血給“僵尸企業”,對于享用財政資金的“僵尸企業”要向社會公示其處置過程、資金賬務。同時,對于國有企業職工安置以及引發的社會風險,財政部門應該要有一個底線,要能達到不同利益訴求者的最低需求。從長遠看,政府應縮減項目類、單個企業類的補貼扶持政策,財政資金更多投向公共服務領域;還要對占用社會優勢資源的企業劃定一些標準,如土地利用率、資金利用率等,以防產生新的“僵尸企業”。
在很多專家和地方財政人士看來,處置“僵尸企業”還需要中央下決心、從全局統籌策劃,否則僅靠地方政府和企業是很難完成的。
“處置‘僵尸企業’需要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不能再拖下去?!崩铄\提出,“十三五”期間應該解決這個問題,2016年取得突破性進展,用3年左右的時間基本解決,5年掃尾?!胺駝t時間太長,會影響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p>
到本刊截稿前,對于由哪個部門來牽頭處置“僵尸企業”以及如何處置還未有確切消息。其間原因,也許正如一位經濟學家所說,鑒于過去幾十年改革經驗及期間經歷的波折,政策制定者對穩定性的重視可以理解,他們不希望在改革進程中出現較大規模的失業下崗,由此也導致對于打破政府對國有企業及銀行提供隱性擔保、清算實際上破產但得到政府補貼保護的“僵尸企業”的改革方案尚存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