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中財辦主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鶴曾表示,要大力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更加重視“供給側”調整,加快淘汰僵尸企業,有效化解過剩產能,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供給側改革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對過剩產能和僵尸企業的清理,從另一個方面講,在這過程中,地方政府和地方財政也在積極尋找新的產業發展空間,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塊“硬骨頭”。
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到,每個地方財政和地方政府,都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發展邏輯。
從區域重構開始
11月24、25日,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區召開了2015年重點項目招商推介會。唐山市是我國老工業基地的代表型城市,而路北區又作為唐山市中心區域,它的“重點項目”實際上是可以反應出一部分類似城市發展趨勢的。唐山市路北區財政局局長張翠俠介紹,本次重點項目涵蓋了科技創新、京冀協同發展、金融服務、綜合服務四個大類,包括現代物流、新材料研發、高新技術、文化創意、教育、養老、休閑服務業等多個小類項目。
我們很簡單就可以發現,唐山傳統產業中賴以生存的重點財源,例如鋼鐵、礦業等,均不在此次重點規劃范圍內。而這次規劃中的重點項目指向性也非常明確:直指唐山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結構性缺失”領域。
其實唐山路北區從區域重構開始重新厘清地方產業經濟發展模式的方式,并非是一家獨創。北京市政府從近十年前,就開始籌劃將市內的許多占地廣、人員密集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搬遷出京,重新規劃城區產業結構。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規劃系主任張躍慶表示,這種做法在大型城市通常較為有效,例如工業革命時期的倫敦,但由于搬遷成本等問題,并不是在所有城市都有效果。而一些新興地區可以選擇在城市產業尚未成型之時就開始規劃相對完善的產業設計,像唐山這種以對地方產業進行“洗牌式改良”的,雖然也有相應案例,但并非是可以全面推廣的做法。
“僵尸”的復活和埋葬
大部分地區的產業轉型和產能處理方式還是多采用對每個單個企業逐年逐步進行轉型升級。
這種做法的好處顯而易見,不會對地方財源“傷筋動骨”,這也符合以往地方政府維持經濟發展大局穩定的第一需求。但是弊端也非常明顯,雖然對單個企業有非常明晰的轉型計劃,但放大到整個地方產業來看,很有可能“計劃沒有變化快”,轉了型,但收益還是遠低于預期的企業也比比皆是。而且如果一地企業過多(如一些能源型企業聚集地區),單個企業改革戰線拖得過長,從最終結果上看,“僵尸”企業很多依然在啃食財政資金,而轉型后的新企業盈利又無法測量。
在這種形勢下,一些專家也提出,在供給側改革方興未艾之時,將這些“僵尸企業”一網打盡,將有限的財政資金盡量都投入到可以維持地方經濟發展的“未來領域”上去。這種方式從穩定,或者地方發展角度來說均不現實。
那么,是否可以通過“復活”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僵尸企業”?根據現實情況分析,一部分企業是可以如此處理的,但更多的企業并不能。例如,T市某鋼鐵集團在今年11月關閉了廠內僅有的兩個高爐,因為原有設備不能支持轉型后的產品要求,而原有高爐每開啟一天,就要消耗極大財力。該企業領導表示,雖然地方政府對于該廠有較高的稅收任務要求,但再如此下去,就極有可能出現GDP上去了,稅收完成了,但廠子倒閉了的情況。該領導表示,就算是現在立刻開始轉型升級,賣掉原有設備購入新設備重新開始,也會對企業造成極大經濟壓力。
所以,一些“僵尸企業”的埋葬或者復活,很大程度上并不決定于當地政府或財政是否給它“輸血”,而是決定于市場還是否允許它活下去。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毛壽龍表示,一方面是把政府的權力收住,并沒有說市場經濟不需要規則,這個規則實際上是由企業家在工作過程當中,在平時交流的過程當中用公開公平公正的形式,合理制定自己的規則,這是補足現在法律資源、行政資源不足,更重要的是補足了社會性資源的不足,新經濟是自己創造規則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