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網消息,二十世紀的開發讓洱海大傷元氣,云南省和大理州認真算了經濟、社會發展賬后,投入10多億元修建地下截污管,及多種措施修復洱海,使昔日魚塘密布、斑斑駁駁的湖濱帶,如今睡蓮含羞、白鷺翩飛,成了中國城市近郊保護得最好的湖泊之一。
又如《云南日報》報道,我國重點化工企業云南磷化集團,于1965年,礦山投入建設后,一方面為全國的糧食穩產增產做出了重大貢獻,一方面卻又因大量挖山采礦,原生植被受到破壞,還形成了眾多的祼露山體。就此,集團領導仔細算了長遠賬、整體賬、綜合賬后,決定“磷礦開采到哪里,復墾植被就跟進到那里,恢復生態,不留遺憾。”二十世紀80年代,他們就在采礦廢棄地啟動了生態重建工程,成功地使可復墾植被土地,實現復墾率95.71%,達到國土資源部建設“綠色礦山”的總體目標。尤其可喜的是,他們還在采礦廢棄地實施了“萬畝基本農田改造”示范工程。
我們當為這種生態算賬叫好。其原因很簡單,就是說:生態不僅是個寶,而且還是一個活寶,它還能生出很多其他寶貝來,如經濟、如和諧、如機遇、如開放……也就是說,生態里蘊藏著很大的優勢,不僅保值而且增值;其他地方的生態如果在貶值,而云南的好山好水被認真保護了下來,增值效應就會更加凸顯,這種變化是良性的,達到某個突變點,就會對經濟產生極大提升。
那我們該如何算好生態賬?答案也很簡單,就是要從市場上學。有市場就會有買賣,有買賣就必須要算賬,不論辦企業,還是開飯店;種莊稼,還是跑交通,都要算賬。用經濟學的話講,就叫通過對投入和產出的比較分析,使有限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也有賬可算。一方面,一定要算好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寅吃卯糧、急功近利;另一方面,又要實現生態優勢的最大化,促進經濟發展。
當然,還要說的是算賬要在狀態,要善作為。 首先,要選好對環境影響小的無害項目,新上的每一個建設項目,都要對生態環境做好科學評估,做到有數據可查、有支撐佐證,對項目投資強度、時間計劃、經濟效益、環境影響等具體情況做到了如指掌;其次,要算好時間賬,心中要有本明確的時間賬,才能把握住工作中的黃金節點,在最佳時機發揮出最大效益,我們各項工作要有推進計劃,項目要有建設計劃,環境保護計劃,要列出時間表、明確 路線圖,掛圖作戰,以重點時間節點來倒逼工作推進;再是,要算好收益賬,項目建成投產后,能夠給當地增加多少經濟及社會效益,生態環境能否承載,都要認真思考。在這一點上,云南的教訓就是滇池,現在治理工作是很困難的;這也從一個側面告訴我們——生態是很脆弱的,稍不留神,云南的生態也是有可能下滑的。
總之,勤算生態保護賬是一大好事,在發展速度與生態環境的選擇上,我們一定要堅持好“寧可犧牲發展速度,也要守好生態環境”這條紅線。
讓我們在勤算生態賬中,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讓未來的云南,不光做中國的凈土,也當成為國際上一片獨一無二的美麗福地!
責任編輯:段先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