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因偏重理論灌輸、形勢政策宣傳,缺乏實踐,實際效果欠佳。筆者在學校教育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選擇將某些特定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與通用教材進行融合,綜合運用思想政治教學資源,結合專業特點,探索符合“90后”大學生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進一步探討如何提高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關鍵詞】高校 思想政治理論課 歷史人物 教學資源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6-0005-02
愛國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也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思想資源。愛國主義與民族精神教育也是世界各國國民通識教育或公民素質教育的永恒主題。十八大以來,為了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的思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方面。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現行大一新生的必修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專設“繼承愛國傳統,弘揚中國精神”一章,分為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新時期的愛國主義、做忠誠的愛國者三節內容。筆者認為統編教材適用于所有本科、高職院校,教材體例設計中凸顯共性的編著優勢,但也存在個性與具體案例的缺失。據調查,思想政治教學單純強調反復灌輸的教學模式往往不受學生歡迎。在新的社會發展形勢下,思想政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聯系不同學情,有選擇地開發校本案例與恰當可行的教學方法,探索思想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聯系創新,增強思想政治教學實效。
筆者在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過程中,結合個人專業與興趣,努力探索將近代歷史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兩門理論課程的有效形式,既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也達到逐漸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目標。與此同時,筆者認為學生在系統學習鐵路職業技能的同時,也有必要增強鐵路人文方面的學習和訓練。因此,我們將有關的人文內容融合到專業學習的環節之中,這對于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體現專業性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筆者在具體實踐教學活動中融入生動的案例。在“繼承愛國傳統,弘揚中國精神”一章的教學設計中,筆者結合軌
道類專業學生的學情,以詹天佑為線索,有意識地將其融合到教學活動與課堂討論過程中,探討愛國主義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同時將京張鐵路的設計原理等鐵道知識融合進思想政治課堂,實現與專業的融合。
筆者選擇詹天佑進行愛國主義教學,一個重要的原因還在于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通過語文、歷史課程的學習,其歷史形象已深入人心。另外,筆者所在學校以鐵路為主要專業特色,校園中鐵路文化氛圍濃厚,說到詹天佑,也能引發學生的廣泛關注與共鳴。
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我們通過課前布置任務發揮學生的參與性,要求學生在課前準備階段充分利用圖書館的文獻、電子數據庫等資源,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閱讀有關詹天佑生平的文獻,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與知識積累。
教學開始,我們按照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小組式的互動播報,以PPT的形式播報詹天佑人生的重要階段:幼童留美時期,學成歸國從事船政事業時期,督辦京張鐵路時期,辛亥革命前后督辦粵漢鐵路及任職交通部時期。通過播報,我們增強了學生的有關認知。
課程講授階段,我們將詹天佑的愛國主義精神融合到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整體環境中去認知,目標是帶領學生認識歷史人物時不僅僅停留在感性的層面,更重要的是強化學生關于近代愛國主義歷史的理性認知和價值判斷。
在教學問題的設置方面,我們在課程中不是簡單的知識問答,而是將問題有意識地與近代中國的社會環境、近代化史觀密切融合。
第一,1825年9月27日,世界第一條鐵路在英國正式通車,極大地改變了交通運輸的方式,也影響了人們的出行方式,促進了社會的轉型與發展,影響了世界格局的發展等。工業革命以來近代化的發展潮流與傳統中國“男耕女織”的基本經濟模式形成強烈的對比。中國是在鴉片戰爭以后逐漸融入近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社會逐漸轉型,而這種轉型卻并非一帆風順。鐵路就是其中較為顯著的例子,在中國最早出現的吳淞鐵路,其在建成后不久即被拆毀,同時期的唐胥鐵路建成后竟以騾馬拉動機車。因此,鐵路的發展不僅可以看成是中國由傳統走向近代的重要標志,也是走向獨立富強的重要里程碑。
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我們繼續引導學生理解以詹天佑為代表的近代先進中國人追求國家獨立、民族富強的探索是近代中國社會進步的力量源流。正如他對中國鐵路建設的基本看法,“我國豈智力不若歐美,而司蒂芬遜之流,何不能產生于中國耶?”從這里出發,我們繼續引導學生理解詹天佑主持修建的近代中國第一條自主設計的鐵路——京張鐵路在鐵路史建設中的意義和價值。詹天佑修筑京張鐵路充分體現了中華兒女以天下為己任,無論身居何位,都心憂天下,關心國家的命運和民生的苦樂,自覺地把個人的前途與國家的興衰聯系起來,把愛國的思想付諸實際行動的傳統。
第二,我們要引導學生認識到近代以來,隨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近代修筑鐵路的權益為列強攫取,而傳統知識分子專注科舉導致國內相關技術人才匱乏,西方技藝被視為“奇技淫巧”,從洋務運動時期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到曾國藩、容閎支持的幼童留美,再到學習鐵路專業的詹天佑回國后從事福州船政局的工作,可見中國走向近代化的困境,即一方面是列強的攫取,另一方面是傳統的桎梏。因此,當自主修筑鐵路這一重要的歷史責任由詹天佑擔當時,則又體現出近代史上愛國主義深刻的內涵和重要的價值,而這是我們需要在大學思想政治課程中注意有效引導的重要方面。
第三,我們在教學活動中,盡可能地要求學生將所學專業知識引入思想政治課程案例的實際教學活動過程,即結合鐵道技術、工程技術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來進一步認識京張鐵路的有關修筑問題。通過教學互動,學生運用鐵路工程專業知識去解釋“人”字形路軌設計的原理及其在當時技術條件下的合理選擇,通過這樣的課堂互動形式,也可以實現師生之間專業知識的互補,在此過程中形成熱烈的研討氛圍,有效地實現思想政治教學與專業知識的融合。
我們要求學生結合鐵道概論等專業課程的學習,進一步理解和認識京張鐵路一系列技術的創造性措施,理解為什么能在較短時間內,用最低的費用,順利地完成了全線興建任務。如我們要求學生對于其非常熟悉的依山腰鋪設“人”字形路軌的原理進行必要的講解和演示,以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為什么列車運行至此時改用兩部大馬力機車,一前一后,一推一拉,通過“之”交叉口再換方向,推的改作拉,拉的改作推。這種創造性的設計,既簡易可行,又減少了線路的長度。我們認為,通過將專業知識融入思想政治教學中去,可以極大地豐富教學素材,同時為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進行嘗試,為下一步教學改革積累經驗。
中國高速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的迅速發展對從業人員的職業化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育弘揚新時期鐵路文化精神,既需要從實踐層面強化職業意識,在高職教育中貫徹職業道德、職業理想的學習和塑造;同時,我們也很有必要從歷史傳統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價值,更好地以案例的形式塑造現代鐵路人的職業精神。教育學生要善于把人生的理想和個人追求,與鐵路事業的需要結合起來,充分認識偉大寓于平凡的深刻哲理,通過在本職崗位上貫徹“人民鐵路為人民”的宗旨,實現個人價值在集體事業中的升華。在中國高鐵走向世界的時代,詹天佑精神又賦予了鐵路人新的時代精神,在全球化發展的時代,中國鐵路精神又被賦予了十分深刻的內涵和價值。
總之,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既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也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質。我們探討不同學情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學途徑和方法,需要不斷地進行實踐,不斷地總結經驗,最終使我們的思想政治課堂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用”的課程。
參考文獻
[1]本書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3年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茅家琦、高宗魯.詹天佑傳[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3]戴艷軍、吳樺.大學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
[4]蘇振芳、陳桂蓉、潘玉騰等.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