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二維形態基礎課程是產品造型設計專業最重要的部分,是工業設計教學中的核心內容。目前大多數院校依舊沿用傳統以美術基礎為主的“三大構成”教學模式,但已無法適應現代工業設計學科的培養目標。本文主要根據二維形態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及其存在的不足,進行該課程體系的教學模式探索。
【關鍵詞】工業設計 二維基礎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6-0022-02
工業設計的核心內容是產品設計,而產品設計涉及內容較多,其中產品造型設計是最重要的部分,包括產品形態設計和產品色彩設計兩方面,即工業設計二維形態基礎課程體系。受經濟提升、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等因素的不斷影響,工業設計現已成為集若干種學科為一體的應用型學科,傳統以“三大構成”教學為主的二維形態基礎課程模式已不適應新時代專業培養的目標。
一 傳統教學模式分析
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藝術的繁榮,包豪斯的設計教育思想開始被接受并得以傳播,現已成為我國現代設計教學基礎課程之一。①傳統教學模式一直沿用由包豪斯創立的“三大構成”教學體系,即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和立體構成。平面構成旨在研究點線面基本元素在二維空間中由排列組合而形成的規律性構成模式;色彩構成則是在平面構成的基礎上繼續研究色彩在空間、量與質上的可變幻性,復雜的色彩現象還原為基本要素的過程。二者不可分割,共同構成了二維視覺形態基礎的兩大系統,是隸屬于工業設計專業的一門必修專業基礎課程。
二維形態基礎系列課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基礎造型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力,使其掌握理性、感性和智性相結合的設計方法,拓展設計思維,為專業設計提供正確的方法和途徑。該系列課程主要側重于抽象的理性思辨能力和感性的審美能力,現有傳統教學模式則偏重于構成的幾種既有模式訓練(如重復、近似等),教學效果僅停留在教材中所給形式的表面套用,很少能將所學知識與專業設計項目或課題連接,且工業設計專業生源為理工科,缺乏藝術美感方面的認知,很難達到審美能力的提高,教學效果與預期相差甚遠。
二 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1.既定模式的訓練,思維拓展較少
傳統教學主要側重于構成的概念、基本形式以及基本形和骨骼之間的關系等,如平面構成中的重復構成則包括重復的概念及其四種構成形式——基本形重復構成、骨骼重復構成、重復骨骼和重復基本形的關系、群化構成。課堂教學內容枯燥乏味,作業簡單易操作但相似率高,學生將有限的精力都用于繪畫的技法和作品的精細度,抽象思維能力沒有得到有效拓展;當真正接觸到具體項目或課題設計時無從下手,從而未達到該課程的教學目標。
2.無法與該專業的三維課程相銜接
因傳統二維形態基礎課程重在研究若干種構成形式,且現有教材中大量練習均基于平面抽象形式美感,并未涉及三維產品設計,其與后續的三維課程相脫節,出現教學斷層現象。如在重復構成的形式和要點中是以平面圖案為載體進行練習,沒有結合單元產品形態構成,這樣就造成學生以零基礎學習三維課程,教學效果較差。
3.與學生生源特點不相符
傳統教學內容和模式是基于工藝美術發展而來的,是偏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從現有學生生源角度而言,理工科學生雖然理性邏輯思維較強,所學知識容易理解;但由于沒有經過美術氛圍的熏陶和繪畫技法的訓練,課堂實踐枯燥乏味,很難激起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熱情。
4.不適應社會的人才需求
隨著時代的發展,工業設計現已成為一門集材料學、人機工程學、設計心理學等諸多學科為一體的應用型學科,只立足于平面二維抽象元素的構成教學已無法滿足現有學科的需要。傳統教學模式使諸多課程形成獨立模塊,沒有實現學科之間的交叉,很難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
基于以上分析,應打破設計基礎課程的傳統模式,構建專屬于工業設計理工科學生的視覺形態基礎課教學模式。在教學中讓學生親歷設計中智性、理性和感性三者之間的對立統一,為本專業學生設計思維的拓展和審美素質的提高提供有力的發展平臺。
三 二維基礎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探索
1.在原有教學內容上,實現先觀后學、先跟后做的模式
針對傳統教學模式的現狀,建立專屬于工業設計理工科學生的思維拓展訓練營(即經典案例習題集),為學生親歷國際經典案例(如蘋果標志等)的設計過程搭建有力的平臺,從而對設計形成新的認知體驗,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生設計思維能力。以學生觸手可及的經典設計案例為切入點,進而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其設計思維過程,使學生不再害怕設計,能夠更好、更深刻地認識設計。
2.在原有教學形式上,實現獨立學科相互交叉
工業設計不僅要分析、歸類、描述客觀世界,還要進行
多學科交叉下的重新整合,重新構筑系統,以形成新語言、新秩序、新思想、新系統。工業設計學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強調方法論,強化重組多學科知識結構,重組資源,創造科學的設計教學方式。②二維基礎課程應結合數學、材料力學、單元構件以及人機工程、市場需求等方面,多角度、多維度建立合理的教學模式體系。
3.在原有訓練題目上,實現三維實體案例對接
以生活中常見產品為訓練載體,并結合傳統課程必學的教學知識,進行一系列的視覺形態訓練,如重復構成中電腦鍵盤的按鍵設計,采用柔和斐波那契比例進行五眼筆筒設計,采用形式美法則之統一與變化進行激光打標機的色彩裝飾條和散熱孔設計。這些案例既利用了邏輯分析、數理分割等理工科知識,同時在分析創作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美的形成歷程,繼而進行形象思維的理性拓展,達到理性、智性和感性三者合一。
4.在原有評價體系上,實現學生互評、師生共評
產品設計的成功與否是由市場決定的,消費者群體為最終評價主體,而不是依據教師個體的喜好及審美來評價。因此,在設計作品的評價體系中,應當實現學生互評、師生共評,既能了解學生間彼此的設計水準,還能在既定范圍內進行自我設計產品的群體性測試,實現設計實訓效果分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 結束語
二維形態基礎課程是產品設計專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業設計專業教學的基礎。針對現有傳統教學中的問題與不足,應當重新審視基礎教學的體系建設;只有從根本上建立一種科學的、系統的、適用性更強的教學體系,才能真正達到工業設計專業的教學目標,繼而培養出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創新性設計人才。
注 釋
①陳瑛等編著.平面構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②鄭建啟、湯軍.產品設計形態基礎課程的適應性研究[J].裝飾,2008(5)
參考文獻
[1]盛菲菲.整合與鏈接——設計構成基礎教學的探索[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0(8)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