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力求通過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實施“一課一得”教學方法,使教師在設計學習目標時有的放矢,學生學習目標明確,便于集中精力教和學,提高教和學的效率,增加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語文閱讀 “一課一得” 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6-0032-03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花費時間、精力最多的一項內容,可是幾年語文學下來,發現很多學生獨立地閱讀理解文學作品的能力差強人意。但學生閱讀所必備的語文知識、語文學習方法、技能,我們教師在課堂上都指導、訓練過。顯然,上課教過,不代表學生已經學會,僅僅利用課堂45分鐘,學生不可能全部記住、學會。因此,如何通過精選課堂教學內容來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成為當前初中語文教師面臨的一個現實而迫待解決的問題。
一 當前語文課堂教學低效的根結
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原因,我認為主要責任在教學者——教師身上。
1.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忽視了教材的教學價值
語文閱讀教材有兩種價值,即原生價值和教學價值。原生價值是作為社會閱讀客體而存在的價值,是一種信息價值。一篇文章一旦進入教材體系,文本的原生價值依然保留,但又增加了一種新的價值,即教學價值。目前的語文閱讀教學對教材的原生價值探究得較多,即重視教材;對其教學價值的挖掘不夠深刻,即不是用教材教。沒有完成“授之以漁”還停留在“授之以魚”的層面。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大多是緩慢地自然提高,未能充分彰顯語文教學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優勢。
2.大多數教師著眼于教師的教,較少關注學生的學
教師在備課時,往往考慮的是:“我要教什么?我要怎么教?”而忽略了“學生需要學什么?學生最好怎么學?”教學設計時習慣于從教法來考慮教學:開始怎么教?是多媒體,是朗讀,還是活動導入等,而最后卻往往受困于教學內容。也就是說,這樣的一招一式,在教什么呢?學生能不能學會呢?這里面存在很大的疑問。
3.課堂教學內容選擇的取舍不當
一篇課文可挖掘、講授的知識點如雨后春筍,教師生怕有所遺漏,因而胡子眉毛一把抓,字、詞、句、篇“一個也不放過”。然而,教師們這樣一股腦兒地把“整桶知識”倒給學生,學生反而迷迷糊糊,不得要領。
二 解決語文課堂低效的思考
怎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快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突出重點呢?“一課一得”就是一個好辦法。
教育心理學認為,知識的掌握不僅是保持知識,而且是要經過認知結構的改組和重建,達到簡約與減輕記憶負擔的目的。為了防止知識的混淆和有用觀念的遺忘,在教學中應采取的策略是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縱向上由上而下不斷分化,在橫向上綜合貫通。在語文教學中,即采用“一課一得”的方法進行有效教學。也就是說,在一節語文課里,講一個知識點,把它講深講透,讓每個學生(至少極大部分學生)都能了解、掌握,這樣通過幾年的教學,學生逐步積累知識,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就能學到很多知識。整個教學過程是教一點,學一點,懂一點,會一點;只有懂了,會了,才算是“得”了,這就需要改變教師只管講、不管用的教學。每一個訓練點的教學,要使學生“一練有一得”;每個課時的教學,要使學生“一課有一得”;完成每一次訓練作業,也要使學生“一題有一得”。這樣大“得”與小“得”,分“得”與總“得”,形成“得得相聯系”的、完整的和有特點的教學,使語文課堂教學細化,能力知識化,知識能力化,一課能一得,課課相連,從而日積月累,則“滴水成海,聚沙成塔”,形成完整的知能體系,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一課”指一堂課,即進行某篇課文閱讀教學的每一個課時,而非這篇課文,當然二者有著必然的邏輯聯系。“一得”——不只是知識性東西,重點是閱讀方法;“一課一得”——不僅要在每堂課突出側重點,有“小得”,而且每篇課文的閱讀教學要有明確的閱讀內容和具體的閱讀方法,形成“中得”,同時使單元教學構成閱讀理解類似文章的系列方法(“大得”),最終建構起閱讀同類文章的相對完整的系統方法,得到初中階段閱讀知識和方法的“總得”。
三 教師應該制定實施的步驟和方案
教師首先對教材進行必要的閱讀,同時依據課程標準,確定各個學段的重點,然后再根據各個學段的重點,確定每周、每月的教學重點,力爭做到心中有全局。全冊、全學期、整個中學階段,學業考試和中考的基本知識要求等等,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了如指掌,不能打無目的的仗。
新課程標準對閱讀提出了總體要求和7~9年級學段的目標與內容,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要“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初中生要能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還能在閱讀中了解五種表達方式,根據文體特征把握和解答相關問題(記敘文、簡單議論文、說明性文章、較為復雜的非連續性文本和文學作品),
同時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
其次,“一課一得”應進行統籌安排,分解教學目標。初中語文每一篇案例文章都各具特色,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但同時各篇范例涉及的知識能力是方方面面的,有交叉重復的現象,所以我們必須抓住主線,刪繁就簡,進行統籌安排。一學期(一個星期、一個學月、一個階段)要讓學生積累多少生字新詞,了解哪些修辭、邏輯知識,掌握哪些古漢語常識,在哪一課進行怎樣的知能達標、篇章訓練達到什么要求,都要做到心中有數。每一課如此,每學期如此,各個年級都要如此。只有這樣,才能消除重復浪費現象,提高計劃性,克服盲目性,真正把細化做到實處。
再次,“一課一得”的“一課”實際上要解決的是能力知識化的問題,而傳統的知識觀很不適應現代語文教學的發展,而浩如煙海的語文知識,不可能也沒必要為中學語文教學所羅列,因此必須重構現代語文知識觀,避免無效教學。
最后,“一課一得”的“得”實際上要解決的是知識的能力化,即“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在課堂教學中不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有重點地讓學生在課堂中理解一個問題或明白一個道理或掌握一種方法。
四 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一課一得”
要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教師就應宏觀地駕馭語文課堂,緊抓重點。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做到“一課一得”呢?
1.目標意識,精心備課
新課程標準下的備課要求更多關注的是學生,更多思考的是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當然,還要備教材,分析教材內容的性質和教學特點,綜合考慮“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設計出科學、合理的課堂教學程序和教學方法,使每個教學環節連接得自然緊湊,每種教學方法運用得有效,從而為課堂教學時間有效性的發揮提供必要的保證。教師只有心中有數,才能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與教學過程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教師的心中才有學生,并時時處處為學生著想。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在每一節語文課上都能有所收獲,教師的深入備課非常重要。也就是說,要想上好每一節課,提高課堂教學的有序性,必須潛下心來,認認真真地備好每一節課。我教學《端午日》,在設計每一個環節時,緊扣“精彩的場面描寫”這個總目標來設計。
2.激發興趣,培養情感
讓學生知道他們閱讀的文字是有生命的。老師可就文本里的重點旁征博引,因為大部分學生對文本的了解存在多處的空白與疑問,如作者、背景、典故等。我們把這些點一一講透了,學生聽明白了可再讓學生去讀、去說、去寫。葉圣陶曾說:“教師所務,惟在啟發誘導。”這就是說,教師應啟發誘導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自覺地去想、去分析、去研究、去開拓,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這樣的課堂,學生才會學有所得,真正體驗成功的快樂。如導入《端午日》這篇課文時,展示湘西的美麗風光是為了引出作者沈從文,重點介紹沈從文的《邊城》時,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也許課后他們中有人就會去閱讀《邊城》的全書,那不就達到效果了嗎?淺顯的文章可以讓學生說,詩歌更可反復讀、寫,可指導學生仿寫。試想一篇文學作品作者本人都是反復琢磨出來的,我們不要求學生在45分鐘內能感悟出什么,我們應該追求漸悟。我們的學習活動是包括課外的,上課完成了一個目標,其他目標可讓學生課外完成。中學的語文課堂應是拼盤式的教學,五花八門、各顯神通,只要真正引起了學生的興趣,這不正是教無定法的詮釋嗎?
3.讀中學寫,讀寫遷移
在閱讀教學中,如果能處理好讀與寫的關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寫作因素,把寫的訓練有機融合于教學之中,做到讀寫結合,這一定能大大提高語文課的課堂效能。讀寫遷移特別講究突出重點,每篇課文要求只解決幾個重點問題,這也節省了時間。如果真能做到一課有一得,若干課就有若干得,便能由“點”到“線”,從“線”到“網”,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也會隨之提高。如《端午日》這篇課文略寫了趕鴨子這個場面,給讀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和回味的余地,在此時進行讀寫遷移,不僅可以使故事得到延續,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更加可以深化本文“學習精彩的場面描寫”這個教學目標。作文教學也就“隨風潛入夜”地融入了閱讀教學中去。
任何事情都是“有舍才有得”,語文課也應如此。語文老師應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氣魄。一課一得,日積月累,定會由小進到大進。讓學生在有限的語文課堂中真正學有收獲,這應成為當下我們教師深思并應努力踐行的事。
五 實施“一課一得”教學帶來的預期效果
1.對于學生來說
第一,閱讀課堂不再茫然。由于每堂課都有側重點,每一篇課文都有具體目標,且與單元的同類文章形成系統,所以學生不僅當堂能比較輕松地抓住要領和重點,而且通過進一步的學習,能鞏固融合,融會貫通,所以知識和方法不僅愈來愈清晰,而且運用愈來愈自如,課文容易讀懂了,重點內容能讀深讀透了,在應試中能方向明確、方法合理、知識熟練地解答已讀材料和類似材料的相關問題。這樣,絕大多數學生便逐漸消除了對閱讀理解的神秘感和恐懼感。
第二,學生逐漸愛上閱讀。由于同類文章閱讀角度的選擇和目標內容的分割,使學生學得輕松,學有所獲,不僅享受到閱讀的快樂,而且解答問題容易了,有成就感了。隨著知識和方法的增加,心中逐步形成了適合于相應文章的閱讀理解方法,部分優秀學生甚至能觸類旁通、創新閱讀,所以大部分學生逐漸愛上了閱讀。
2.對于教師來說
第一,閱讀教學有的放矢。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再照搬參考書,不再照本宣科做沉悶的講解,也不再絮絮叨叨、喋喋不休地做隨意的教學,而是認真鉆研課標、教材,研究學生閱讀知識儲備和閱讀理解、分析能力現狀,制定適合于課標、課文和學生的教學重點和方法,從而使閱讀課堂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教法和學法指導到位。
第二,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為了使每堂課和每一篇課文都有科學合理的側重點,并以此形成適合于學生閱讀實踐的系列閱讀方法,教師必須從讀者、教師和研究者幾個角度去研讀課文,研究課標和課程,才能使課堂更科學、更有效、更有趣,才能使系統方法符合邏輯、符合閱讀實際、符合學生實際。
第三,教學效果更加顯著。提高了課堂效率,增強了學生對閱讀理解的興趣,知識和方法更容易把握了,更有實效
了。不僅學生的學業成績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也提升了一個層次。
3.對于閱讀教學來說
第一,閱讀教學不再處于模糊混亂狀態。傳統閱讀教學往往出現兩種糟糕局面:過于呆板或過于隨意,教師不是把參考書上的內容一一塞給學生,就是例題滿天飛,眉飛色舞侃侃談,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最后什么也抓不住,不明確關鍵,知識和學法散亂不成體系。由于內容“聚焦”,強調“一課一得”,便能集中力量解決鎖定的問題,不僅減輕了課堂負擔,而且能使師生從容地研讀文本,有效地訓練和總結方法,這樣的課堂效率和效果顯著,增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獲得了情感、知能和方法的良性循環。
第二,更有效地達成了課標和課程目標。由于對課標和教材進行了切合實際的研究與整合,所以閱讀課堂不再停留于單一、過于直接的知識層面,而是以課標為方向,以文本為載體,以知識為紐帶,以方法為目的,以閱讀能力的全面提高為最終效果進行全方位地閱讀理解的知識、能力、思維和方法的訓練,而每一堂課集中于一點,又相互貫穿融合。這樣,閱讀不再是負擔,不再是無奈,而是愉悅的享受和發揮;不再只是聽記,不再需要機械的背寫,而是思維和方法的訓練,是對成功的追求與探索;閱讀教學不再隨意、零散、古板、沉悶,而是有著充分準備的鎖定目標的系統程序,在細節和臨場上卻又是靈活高效的。
第三,尋找到一種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閱讀教學雖然是難點,但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只是是否適合于“這類”學生。每個教師都有自己可以開發和發揮的特長,都能找到適合于自己、適合于學生的科學合理的閱讀教學方法。
顯然,初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一課一得”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策略,這也為閱讀課堂提供了一種教學方法,能激發教師結合教學實際發掘自身潛能去鉆研和探索,為教育和教學探索更多科學、合理、實用的新路子。
當然,要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方法有很多,以上僅是個人教學實踐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如果能把語文課上得精彩紛呈,學生又收獲多多,豈不是兩全其美?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朱慕菊主編.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鐘啟泉、崔允漷、張華主編.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