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整體素質的大幅提高,對于職場產生深遠影響。在一個多元社會,高職學生要贏在職場,高職院校培養人才時就應該注重不斷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為其未來贏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本文分析了培養高職學生職業素養與就業能力的必要性,并嘗試構建職業素養與就業能力的培養體系。
【關鍵詞】高職學生 職業素養 就業能力 培養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6-0056-01
一 培養高職學生職業素養與就業能力的必要性分析
職業素養是指一個職業工作者的內在規范與要求,主要表現一個人的職業品德,通過在從事職業過程中所體現出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等。高職學生如果要具備職業素養,必須具備專業知識和職業操守。職業素養有助于一個人更好地展示工作行為。就業能力的概念是由英國經濟學家貝弗里奇最早提出的,他認為就業力即“可雇用性”,是指個體獲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本文認為,就業能力是獲得工作機會、維持與穩定工作、更換工作的再適應、能夠獲取新崗位的能力,就業能力的培養既需要強調過程,也需要強調目標。高職學生能夠意識到就業環境壓力,懂得國家就業政策,知會就業市場,一生中能夠持續保持“可雇用性”,才能終身擁有工作能力?,F在高職學生的就業能力不僅包括狹義理解的找到工作的能力,還包括能夠適應市場變化,實現就業愿望,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帶著明確的職業動機,持續完成工作,實現良好職業生涯發展的能力。
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職業素養與就業能力的時候應該注重培養高職學生明確職業目標、扎實知識技能、擁有積極陽光的就業心態、適應崗位的實踐能力等。通過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與就業能力,這是職業教育轉變的必須要求。職業教育發展很快,但暴露的問題不少:職業教育重職業輕素養、重技能輕德育。因此,高職應重視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大眾化教育之后,職業素養與就業能力都比較重要。
二 構建職業素養與就業能力培養體系
1.優化課程設置
職業素養與能力已經深刻影響到高職學生的就業、再就業和職場升遷,為提高高職學生未來的就業競爭力,必然要開發與設計職業素養課程與就業能力課程。設計職業素養課程,如商務禮儀課程、商務談判課程、職業形象塑造、會務接待課程等,達成以下目標:提高個人形象、掌握商務禮儀規范和技巧、深諳人際交往、懂得人情世故。設計與開發就業能力課程,如培訓課程,通過情景模擬、游戲設計、團隊建設等,達成以下目標:訓練和提高與人溝通的能力、對外交往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創新改革能力、解決問題能力。
2.加強職業技能教師隊伍建設
高職教師既要懂得社會人文,也要懂職業技能,還要有較好的職業素養。高職院校的專業課教師應該有雙重身份,既是校園里的教師,又是企業的工程師。高職院校通過建設資源合作平臺,提高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同時提供機會使教師了解職場文化,教師應該具有合作能力、創新思維和極強的組織能力,不僅僅是教好理論,而且需要通過組織比賽等形式指導學生,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自我展現能力,也能提高教師的實踐水平。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發展模式應該是職業化、技能化。
3.校企聯合培養
高等職業教育只有通過學校與用人單位緊密合作,共同培養人才,才能達到高職院校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的辦學目的。高職須以校企合作為結合點,有針對性地培養企業急需的技術性人才,依靠企業的專家、社會的行家組成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來共同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學習德國的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高職院校與企業聯合辦學,建設企業大學,共同制訂教學計劃,提供實習、實訓設備,派出技術人員講學,設立獎學金等,使學校辦學資源大大豐富,教育空間由課堂延伸到車間。
4.加強實踐實訓教學
實踐實訓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按學生的認知規律,將實踐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充分銜接,如專業認知—社會認知—職場認知—頂崗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體系相互銜接匹配,明確教學要求和考核辦法,建立教學內容前后銜接、循序漸進、層次分明、運行機制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使高職學生成為素質全面、社會適應能力強、具有較強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5.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對接與融合
在校企對接的校園文化建設中,要摒棄對企業文化簡單模仿的方式,不能只注重物質文化、環境文化的建設,而忽視對學校精神的提升。通過了解企業文化,研究現有校園文化培養學生存在的不足,結合企業文化,提煉出企業精神,根據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特點,提煉出學校精神與核心價值觀,使之成為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指南,并將其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校企文化對接應以校企的深度合作為基礎,特別是校企課程文化的有效對接,校企文化對接必須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同步,才可能實現校企文化真正意義上的有效對接。
綜上所述,為適應時代的發展,高職院校培養學生時應該注重就業能力與職業素養。高職學生就業能力與職業素養的提升,有助于高職院校品牌的樹立。
參考文獻
[1]歐陽冬梅、張玉榮、焦江福.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及培育途徑分析[J].職教通訊,2013(11)
[2]蔣乃平.職業素養訓練是職業院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特點[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