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行為主義理論對外語教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教學法中的直接法、聽說法、視聽法就是在該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教學法得當與否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有著重要的影響,切合實際并運用得當的教學法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他們的學習動機;反之,則有可能引起不良的后果。
【關鍵詞】行為主義教學法 直接法 聽說法 視聽法 外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6-0063-02
一 行為主義教學法的歷史與背景
1.歷史
在20世紀20年代,行為主義成為實驗心理學的主流,是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Skinner等人認為解釋言語行為的最合適的模式就是刺激—反應論,特別是工具型的條件反射論。兒童學話無非就是對環境或是成人的話語做出合適的反應。如果反應是正確的,成人就會給予物質的或口頭的鼓勵,把它強化下來,由此形成語言習慣。
2.背景
行為主義教學法主要分為直接法、聽說法、視聽法等。由于語法翻譯法的局限性,在19世紀中葉,外語教學研究者夢想讓學生不借助母語,而是和學習母語一樣直接學習外語。所以,在歐洲興起了自然法(natural method),后來發展成為直接法(direct method),即利用演示和模擬動作來完成,使學生直接進入外語的環境中。
在20世紀30年代,隨著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發展,外語教學被認為是一種習慣的培養和形成,句型訓練法(pattern practice)成為主流,外語教學的重點是語法句型。外語教學家弗里斯根據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批駁了語法翻譯法,提倡口語法(oral approach),也有人稱之為聽說法,是一種目的在于掌握口語的教學法體系。
視聽法主張普遍使用幻燈、影戲等電化教學配置構造聽說實習環境,把聽覺形象和視覺形象統一起來。視聽法主張聽說訓練必須與景象統一,在某一景象基礎上進行,因此這種教學法又叫作景象法。由于它強調耳、眼、腦等感官作為整體去感知語言材料,而語言材料的三要素、形、音、義、詞、句、話也要串聯為整體而被感知,故還稱整體結構法。究其本質,它是聽說法的發展。聽說法的一些原則和做法都被它所接受。
二 對行為主義教學法的評述
1.橫觀行為主義教學法
第一,直接法、聽說法、視聽法的相同點。
一是現代語言學嚴格區分了語言(language)和言語(speech)兩個基本概念,而這三種教學法都把外語教學法的理論基礎放在了言語上。直接法提倡學習外語的途徑是:“言語—語言—言語”,主張外語教學應從聽、說、讀、寫四種言語活動入手,以學習言語的單位——句子開始,實際掌握外語,強調語言的實際應用。聽說法認為語言的習得不是學習語言的問題,而是實踐掌握的問題,教學中要讓學生把大部分時間用在模仿、記憶、重復、對話等實踐練習中。視聽法認為外語教學的目的在于實際掌握聽、說、讀、寫的能力,即語言能力,而非掌握語音、詞匯和語法知識,即語言知識。二是三種教學法都以口語為基礎。行為主義教學法認為口語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即語言是有聲的,文字是記錄說話的符號的觀點。外語教學應該把口語放在第一位,把讀寫擺在第二位,以聽、說為主,讀、寫為輔。因此,學習外語,首先要掌握語言的聲音。只有在充分掌握了言語活動技能的基礎上,才可著手進行書面語(即語言知識)的學習。三是三種教學法均通過歸納的途徑學習語言理論知識,用以進一步指導以后的語言實踐。四是均排除母語對教學的干擾。三種教學法均通過直觀手段,排除母語對教學的干擾,培養學生的外語思維能力,把外語教學變成語言與意義或圖像直接聯系的交際過程,最終使聲音和文字建立直接聯系,從而發展學生用外語的聲音理解和表達思想的能力。五是教學原則中均以句型為中心。六是廣泛采用直觀教學手段。七是這三種教學法在教學中都強調模仿、記憶、重復的過程以形成語言習慣。
第二,行為主義教學法的特點。
直接法:(1)“復習是記憶之母”,用外語教外語,反復地使用已學過的語言材料。語言材料的復現率越高,在記憶
中保持的時間就越久。(2)主張外語教學應篩選最常用的單詞和句式來進行教學,提倡讓學生把精力放在掌握這些少而精的常用語言材料上。
聽說法:(1)聽說法主張外語教學必須注意母語與所學外語結構的對比分析,在分析的基礎上找出由于兩種語言結構的不同而產生的難點。外語教學要把主要力量放在攻克難點上,使外語學習具有針對性。(2)聽說法認為學習外語是掌握一種新的語言習慣,而習慣的形成主要依靠正確的模仿和大量的操練。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刺激,學生對刺激做出正確的反應。否則,錯誤的習慣一旦形成,就很難糾正。
視聽法:(1)行為主義心理學把外語學習過程歸結為“刺激—反應”的過程。認為通過刺激視覺中樞和聽覺中樞,經過一定時間之后便會建立起條件反射。一旦教師停止對聽覺中樞的刺激,僅單純呈現圖像,并讓學生感受視覺刺激,學生就會引起說外語的條件反射。因此,視聽法特別強調圖像和語音刺激的相互聯系及相互作用。(2)視聽法注重整體結構的感知,通過視、聽來理解語言材料是以整體結構形式實現的,眼、耳、腦都同時發揮整體結構的作用。語音、語法也要求以整體結構的方式來理解和掌握。語音和詞匯的教學過程不是采用“單音→單詞→句子→段落對話”的教學順序進行的,而是采用“段落對話→句子→單詞→單音”的教學順序。
2.縱觀行為主義教學法
第一,直接法、聽說法與視聽法的可取之處與不足。
優點:直接教學法強調外語的習得就是養成一種新的語言習慣,通過用外語本身進行的會話、交談和閱讀來教外語,原則上不用母語,不用翻譯,也不用形式語法,使學生像幼兒階段學習母語一樣,借助實物、圖畫、手勢、表情等直觀方式加深對事物的理解,通過大量的口頭模仿和反復操練養成直接用外語思維、表達的習慣。它將學生視為鮮活的生命個體而不是被動的“知識容器”,尊重學生主觀體驗的差異性,使學習成為一個開放、多元、互動的過程。
聽說法強調外語實踐性,重視聽說訓練和句型操練,主要長處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培養學生初級的外語口語能力,對于那些沒有英語基礎又要急用的學習者來說比較實用。
視聽法繼承和發揚了直接法和聽說法的許多優點,注意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講解課文和語法規則;主張在連貫的對話中感受和學習語言,強調以句為單位進行教學。語言和形象相結合的方法用于外語教學,其最大優點在于,使學生同時見其形、聽其音,調動了大腦兩半球的神經細胞積極活動,從而大大加速了解碼和編碼的傳遞進程,使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相互作用,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整個心智系統的機能,培養學生用外語思維的能力。
不足:直接法的不足之處在于,首先,在教學中偏重經驗、感性認識,對人的自覺性估計不足;其次,排斥母語在語言教學中的積極作用,過分地強調了母語的消極因素;再次,偏重語言的實際掌握,對發展學生的智能方面注意不夠。所培養的學生在口頭語言交際方面的能力比較強,但語言文學修養淺薄,對許多語言現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閱讀時碰到難度大的復雜結構,就束手無策,對理解的內容是否正確,沒有把握。
聽說法有其自身的不足:(1)過分地強調了機械性的操練,忽視了語言規則在語言教學中的指導作用;(2)過分重視語言的結構形式,忽視語言的內容和意義,這樣導致學生雖能自覺地表述所學過的句型,但卻不善于結合情境進行實際的語言交際活動。
視聽法的缺點有以下幾點:(1)過分強調了整體結構的原則。過分強調語言材料要用整體結構形式模仿和反復操練來掌握,忽視了適當對語言各層次、各單位的分析講解,難以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靈活地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進而阻礙了學生理解和運用外語的學習進程。(2)過分強調視覺直觀的作用,忽視了借助母語翻譯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視覺直觀并不能經常保證語言傳情達意的正確性和準確性,特別是一些抽象的詞匯和語法結構,不通過母語的講解和分析是難以領會和運用的。這一點是視聽法的最大不足。
第二,行為主義理論下三種教學法的不同之處。
首先,三種教學法均以行為主義心理學中的“刺激—反應”論作為心理學上的理論基礎,但各自也有不同。個人認為,嚴格來講,視聽法更成熟地發展了行為主義心理學中“刺激—反應”論的內涵,因為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華生(J.B.Watson)把一切心理學問題及其解決辦法都納入刺激和反應的范疇,他不用“感覺”這個心理學概念,而稱之為“視的反應”“聽的反應”。而視聽法恰恰是“視聽整體結構法”,在直接法和聽說法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情景的視覺感受成分,在將情景視覺與語音聽覺相結合的教學過程中,使視覺感受刺激和聽覺感受刺激同時作用于大腦,這就會誘發人腦迅速做出反應和加速記憶,從而達到記憶痕跡的長期儲存,使學習產生良好效果。
其次,三種教學法的適用對象不同。直接法是以幼兒學語論為教學原理,是仿照幼兒習得母語的自然行為和基本過程;主張用外語來教外語,從而使外語教學順應人類習得語言的自然規律。因此,直接法在我國更適用于母語教學,也適用于西方國家的二語學習。聽說法強調外語教學的實踐性,重視聽說訓練和句型操練,比較適合于課堂教學。視聽法從教學目的來講,是針對外國成年人的一種短期速成的教學方法。
三 對行為主義教學法的展望
行為主義對于語言教學有著重大的影響。從歷時角度來看,聽說法是對直接法缺陷的彌補,而視聽法的出現則進一步彌補了聽說法的不足之處。盡管隨著時代的進步,哲學、心理學的發展,認知心理學的發展逐漸動搖了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地位,但行為主義教學法依然有它存在的優勢和前景。
綜觀行為主義理論下的三種教學法,可以看出行為主義對語言教學的重大影響。行為主義語言觀強調行為對語言習得的重要意義,行為主義心理學中的“刺激—反應”論則是行為主義教學法的理論核心,行為主義教學法有它的優勢和適用對象,其不足之處也可以通過變通教學形式來彌補,得當的教學法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有著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加〕羅納德·沃德華.社會語言學引論(第五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2]桂詩春編著.新編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張厚粲.行為主義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