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有這樣的報道:某某大學生因無法自理生活而退學。一個對部分在校生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由于家長對孩子嬌生慣養,造成孩子從小就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現在近80%的孩子不會洗衣、做飯,也不會做家務。如果家長不在身邊,孩子就無法生活。由此可見,現在孩子的生存能力的確讓人擔憂,生存教育已成為一個緊迫的話題。作為承擔著培養國民素質重任的學校、家庭和社會,應如何對青少年實施生存教育呢?
一 在英國的一次體驗
筆者有幸成為江蘇省首批赴英培訓教師中的一員,在英國Bell語言培訓中心學習。去該培訓中心學習的人很多,學員年齡從10歲到60多歲。學員身份有學生、教師、士兵、軍官、政府官員、新聞工作者等。到學校的第一天,輔導老師海倫女士就讓我們集中在學校的一塊空地上,告訴我們:萬一遇上火災之類的情況,就從各通道來到這里。接著她通知,下午她將帶學員游覽培訓中心所在的Saffron Walden鎮。聽到這個消息,學員們都興奮地議論起來,因為他們對這個富有英國傳統風情的小鎮充滿好奇?!罢埌察o一下”,海倫女士微笑著示意我們停下,并給學員們分發講義,“這里有一份需要在環鎮旅行期間完成的填空題?!薄笆裁??旅行還要做題?”每個人心里都畫上了個大大的問號。
走出學校,我們看了看手中的那份填空題,上面寫著:“下山坡,走過那座老鐵路橋,繼續向南走,你會看到你的右邊有一所學校,這個學校的名字叫什么?”
按照填空題的提示,果然看到了一所外觀素雅古樸的小學,學員們在紙上記下“Z·A·Butler Infant and Junior School”。大家會心地相視一笑,這填空題不就是一份旅行指南么?
隨后的旅行輕松愉快,大家既欣賞到了莊嚴的羅馬式教堂、多彩的藝術畫廊和奇特的地方風情博物館,同時又記下了小鎮的主干道,標志性建筑和諸如“街頭的餐館里有什么食品?提供外賣嗎?”“郵局什么時候關門?”“火災時安全通道在哪里?”之類的信息。
第二天,學員們分四人小組,帶著另一份填空題,去鎮上找一家書店或慈善商店等。經過這兩次實地考察,學員們對學校周圍的環境有了大概的了解,獨自外出就不會走丟了。那兩份填空題成了勾起美好回憶、讓人難忘的旅游指南,至今我還保存著。
這就是每個到Bell語言學校學習的學員所要上的第一課:常規而富有特色的生存教育。
二 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經歷
記得我孩子上小學五年級時,春末初夏的一天,孩子對我說:“媽媽:周末我要和幾個同學去外婆家附近江堤內側的田野去玩。” 我們家距離鄉下的外婆家有十五六里路,節假日中,我與丈夫帶孩子去那兒玩過。那里,江堤外是蘆葦、柳枝;江堤內側是田野、樹、花草,還有些零散的小塊蘆葦。春暖花開時,很多小朋友去那兒玩,許多成人在蘆葦灘里摘蘆葉以備端午節裹粽子。所以,當孩子提出要去外婆家附近去玩時,我就知道他指的是什么地方。不過孩子畢竟沒有單獨去過那里,讓他單獨去,我真的有些不放心。但看到孩子興趣那么濃厚,想到也該給孩子嘗試的機會,于是我就決定讓他們獨立嘗試一次,并詢問了他們的計劃、安排。他說和另外三個同學一起去(這三個同學都沒有去過那兒);從縣城的車站乘車到外婆家附近的站臺下,然后從外婆家門口的港岸上經過,走約3里的路就到了;每人帶一瓶礦泉水,少量點心,身邊再帶點錢;另外還帶幾張創可貼。
到了星期天,他起得很早。早飯后,他拿著準備好的東西,戴著紅領巾與同學在我家附近便集合出發了。大約十點鐘,我哥哥打來電話,說是看到我兒子和他的同學舉著小旗
幟從他家門口經過。我哥讓他去玩并在那兒吃午飯,他說他們有紀律不準隨便分開,于是又接著與他的隊友一起趕往目的地。到了下午五點鐘左右,兒子回來了,手里拿著一根約一米的蘆葦棒。看到兒子回來,我懸著的一顆心終于放下來了,并迫不及待地問兒子玩得怎么樣?兒子帶著像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會師時的喜悅說:“我們成功了!”看到兒子又累又喝的樣子,我也不再問什么了,于是我讓他喝水、洗澡。兒子沒吃多少就困了。于是,他帶著那根寶貝似的蘆葦棒走到自己的房間,很快就睡著了。
第二天,放學回來,他就拿起那根蘆葦棒,跟我說起了他們4人出游的情況。我問他和同學們在那兒是怎么度過的。他說:“我們一起捉迷藏、唱歌、講故事,還躺在草地上曬太陽?!彼€補充說:“某某同學也講故事和唱歌了。”兒子說的這個同學父母離異,跟他爺爺一起住,平時很少說話。我問他:“哪來的旗幟?”他說:“那是他們用紅領巾綁在小竹竿上做成的隊旗?!蔽覇査麨槭裁床蝗ゾ司思页晕顼?,他說這是他們的組織紀律,不準單獨行動。說著還把記錄著他們組織紀律的小本子拿給我看。我問他們中午吃了什么,他說他們在一家快餐店兩人分吃一份,一人只花了一塊五毛錢。我問他那根蘆葦棒有什么用,他得意地說:“那是勝利品,可用作孫悟空的‘金箍棒’?!?/p>
打那以后,兒子放學回家總要玩一玩他的“金箍棒”,那根“金箍棒”在家保存了很久。這段經歷在兒子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來,他在談話及他的日記中多次提起這件事。這次經歷培養或者說是增強了孩子熱愛生活的意識,讓孩子學到了一些生存的技能與知識。我也盡可能地給孩子提供體驗與嘗試的機會,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不斷提高。所以,后來我外出學習和開會不在他身邊時,對他學習與生活也毫無影響,反而促使了他養成獨立的習慣。有一段時間需要常外出參加培訓與競賽,他把一個備有洗漱用品與飯盆的旅行包一直放在自己房間,外出時拿上幾件衣服和幾本書就出發了。有很多人評價我兒子時說:“他獨立生活能力強,心態好,尤其是考試心態很好”。我想這與他的學科知識扎實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他會與同學相處,學習有計劃、有毅力,懂得自我調節、尋找快樂,擁有生存的自信。
三 對生存教育做的一次調查
生存教育在中國學校與家庭的實施狀況
想想學生們在學校經歷的第一課。
老師在講臺上一臉嚴肅地申明紀律:
“未經許可不得擅自離校?!?/p>
“非體育活動時間不許在校內打球?!?/p>
“上課時間不許在校園里隨意走動?!?/p>
“不許……”
再想想在家里,孩子受到父母的教育:
“不許和陌生人講話?!?/p>
“放學后立即回家,不許在外面晃。”
“不許……”
筆者曾分別在小學低年級、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生中作了一次調查。調查內容,見調查表。
調查結果顯示:小學生和初中生幾乎沒人獨自去過常住地以外的地方。小學生獨自去過的地方為本市(鎮)中心;獨自去過外地的爺爺、奶奶、外祖母家的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生也只有50%;至于“在到達一個陌生的地方時,為了安全起見,家長或是老師(領隊)通常的做法是什么?”有70%以上的學生選擇了“叫我們不要亂跑?!?/p>
四 反思與對策
由此可見,我們給予孩子的教育是保護性的。我們把他們放到保險箱里,把保險箱鎖進大鐵籠,再把大鐵籠放進地下室。我們引以為自豪的是:“瞧!咱的孩子多安全!”我們滿足于把高蛋白的營養食品和《××模擬卷》《××全真卷》通通填進孩子們的嘴里,看著他們一天天地長大。但我們似乎忘了,等到孩子們長大了,他們將不得不走出保險箱,走出大鐵籠,走出地下室,與全世界的人在同一片藍天下公平競爭,優勝劣汰。那時的他們,將靠什么生存?
人本主義之父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把人類的基本需要從低級到高級排列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生存需要屬于早期的安全需要,如果此需要得不到滿足,人們就會焦慮不安,也就不可能對高一級的需要有要求。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在溫飽需要的滿足根本不成問題的情況下,安全需要就躍居首位,如果此需要得不到滿足,就無法安心生活與學習。因此,適時地提供一些生存知識和必要的實踐,是很有必要的。Bell語言中心的具體做法就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讓我們看到一些教育發達的國家,是如何抓住生活中的每一個契機,教會受教育對象如何適應新環境,如何獲取信息,如何應對緊急情況或危險……
中國已有生存教育的課本問世了,這無疑是一個進步,體現了一些有識之士對中國教育弊病的反思,對生存教育的關注。但“生存”,不僅僅是靠書本上的知識學會的,而是要靠孩子們在體驗中學習。正如學習游泳,最好的辦法是跳到水里。雖然,初學者需要救生圈,需要別人保護,但一定要跳到水里,而不是年復一年地在岸邊模仿什么示范動作。讓孩子們體驗現實生活,嘗試—錯誤—更正—再嘗試,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出具有獨立精神與獨立生存能力的大寫的“人”。
“學會生存”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1996年就提出的現代人最基本素質之一。但生存教育的成果是一種隱性的知識與技能,是面對陌生環境、面對挫折與災難時一種自我防護的意識和強烈的生存欲望,它不可能物化為可展示的教育成果,對廣大中小學生的生存教育應緊密結合未成年人的特點和現實生活的需要,讓學生掌握終生必備的基本生存知識和技能,提高他們的悟性,培養應對社會事務的能力,培養積極的處世態度和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唯有如此,日后孩子們才能擁有生存的自信并快樂地生活。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