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元智能理論的廣泛應用,引起了一場教與學的改革。本文就多元智能理論對初中語文教學的啟發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 初中語文 教學啟發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6-0111-01
在教學模式不斷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國初中語文教學也有不俗的成績。多元智能理論在其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它指出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每個學生間的智能差距。教師在注重這些問題的前提下應多使用具有針對性、特殊性等方式進行教學,保證不同智能的學生可以全面進步。
一 多元智能理論的發展
多元智能理論首次出現是1983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教授在《心智的結構》中提出的,然而,此理論一提出,很快就獲得了肯定,并且給世界教學改革增加了強大的活力。加德納判定,智能是一種生物的生理潛能,當生物的某一種能力被承認是具有價值的,那么這種能力就是智能的體現。多元智能理論明確表示要正常地對待智能的高低,因為每一個人的智能高低都是不一樣的,不同的兩個人身上有不同的智能組合。所以,成功的教學就是合理、有針對性地挖掘出學生不同的智能加以培養,讓其得到更好的體現機會。哈佛大學的教育研究生院院長莫非認為,多元智能理論幫助教育家辨認和培養那些在傳統教育中不被承認和沒有發現的智能,開發和試驗了新的活動、新的課程、新的評估方法及教學方法。因此,應用好多元智能理論對中國初中語文教學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二 多元智能理論在初中語文的應用
1.多元智能理論的針對性
要想合理地應用多元化智能,教師就必須根據學生來制定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在新課改中,因材施教的觀念已深深地印入教師們的心中,所以,教師一定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教學。每個學生之間的性格與其智能高低是不可能相同的,作為傳授者的教師顯得尤為重要。當教師做到按照每一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做好針對性的教學,肯定可排除學生間因智能高低所產生的問題,從而讓學生得到更為全面的發展。
如在學習初中語文教材中“做一名小記者”的口語課時,教師就可組織一次真實的采訪活動。教師可通過平時對學生特點的了解進行針對性的分組,并且布置不同的任務給每一個小組去完成。在任務中可細分出錄音、攝影、筆錄等小任務,讓每個小組成員間有自己單獨任務的同時還要互相幫助才能完成。通過這樣的活動能最大限度地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培養,也更有利于學生多元智能的成長。
2.多元智能理論的多樣性
改變傳統教學中“灌輸式”、單一式的教學方式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主要是初中語文教師已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思路根深蒂固,因而在教學中過于注重理論知識傳授的現象也不少見。傳統的教學方式很容易造成學生學習思路的單一化,而且會漸漸地讓其對學習語文失去興趣,進而讓多元化智能難以實行。在語文教育改革中,就有人提出語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對喜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情感,與此同時提升學生的語文底蘊。其中還特別強調,教師應正確地指引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應用和理解,讓其在生活中擁有良好的寫作能力、漢字閱讀能力等。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多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與愛好,進而采用多樣性的教學方式,讓每個學生的特長智能都能最大程度地發展。
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時,教師可讓學生對其中的場景、對話進行演示,從而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故事敘述等能力。豐富學生對語文的感悟與興趣,讓學生從根本上喜歡上語文課。
3.多元智能理論的特殊性
初中生是一群正處在思想活躍期的孩子,所以,如果在初中教學中仍然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沒有及時把學生放在重要位置,忽略學生間的智能不同,采用統一的教學方式,那么將會造成學生出現明顯的差距,其個人特長優勢也都得不到表現與發展。而多元理論則明確地表示,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及時地發現和體現出學生間的特別之處。這一理論的誕生,使教師在教學中能不斷地反思,也讓學生有充分表現的機會,從而挖掘出每個學生的優勢智能,讓其能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去成才發揮,這樣才有利于推進多元化理論的前進。
如在學習《窗》一文時,教師就可以組織一次表演,讓平時寫作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寫出另一種結局,喜愛表演的同學負責劇本演出。這樣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發揮自身才能的機會,充分體現出學生的特長,使每個學生的獨特個性都得到良好的發展。
三 結束語
綜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論比傳統教學方式在語文教學方面更具優勢。所以,初中的語文教師應正確地看待多元智能理論,并將其合理地應用到初中語文教學中來,讓學生們不同的智能都得到充分的發揮,這樣才能在真正意義上提高教育效率。
參考文獻
[1]龍梅.民族地區有效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緊迫性——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為研究個案[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6)
[2]李永紅.教學的中心任務是培養學生能力——關于初中語文教學的體會[J].經營管理者,2010(13)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