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是學生英語學習的關鍵時期,在這三年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以及多給他們練習的機會,因此有必要創造一個有效的學習課堂。
【關鍵詞】初中英語 學習習慣 有效課堂 針對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6-0115-01
蘇州市第三十中學初一除了進行常規的養成教育以外,英語的學習也是重頭戲,由于所在學校外來農民工子弟的孩子占了90%,所以他們的英語基礎較差,但是基礎差是一回事,習慣差才是關鍵。習慣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所以學習習慣尤為重要。
一 如何培養初一學生的英語學習習慣
第一,培養正確朗讀的習慣。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了他們初三畢業,有時還在每節課上給他們播放英語錄音磁帶,指導他們在課上多讀、多模仿,語言教學,讀是非常關鍵的。
第二,培養他們逐步養成自學的習慣。這個自學很廣義,包括課前預習(預習新單詞和課文)、課后復習(默寫新單詞和背課文)、自主完成課堂反饋、認真完成家庭作業等。所教班級的每個學生都有默寫本、預習本、反饋本和抄寫本,并且每天都會收上來檢查和批改,讓他們沒有偷懶的機會,當他們把完成這些事情當作任務來完成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其實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第三,培養閱讀的習慣。每學期開學都會要求學生每人買一本閱讀和完型專題練習冊,每周布置幾次并定期進行檢查。語言類的學習,語感很重要,只要通過多讀、多練,自然會形成良好的語感,這對以后的考試非常有幫助。
二 鞏固初二學生英語學習習慣的措施
經過初一的習慣培養,初二的時候他們已經逐漸形成英語學習的習慣,而且后來漸漸發現那些初一基礎差但有良好習慣的學生,初二時英語成績突飛猛進。初二是分水嶺,不管是英語學科還是別的學科,很多中考的重難點都分布在初二,初二學好了初三自然就輕松許多。所以初二除了抓好及格的學生不放手,還應把重心放在那些及格邊緣的學生。
在初二的教學中,繼續延續了初一英語的學習習慣,并更多地注重在營造有效的英語課堂上,爭取在每堂課有限的時間里創造出更大的學習成果。具體有以下措施:(1)加大每節課的語法教學。初一還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為主要目的,課堂上更多的是游戲、交流;而初二就不一樣了,在興趣之余更多的是知識灌輸。(2)鼓勵學生合作與自主學習,重視他們的主體地位,激發他們的學習情感,運用互相幫助的原則,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去幫助能力較弱的學生,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并適當進行一些獎勵。多讓學生進行自我總結和反思,做到既減輕學習負擔又能提高學習效率,順利完成初三的過渡。
三 在初三階段如何做好中考復習
初三是初中的最后一站,教學工作的質量尤其重要。由于面臨中考,關注的是怎樣在最短的時間內收到最佳的效果。中考復習是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中考成績的好壞,而中考英語復習工作則是一項綜合性的、富有創造性的思維活動。通過有效的復習,所學的語言知識才能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從而為提高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打好基礎。如何提高初三英語復習課教學效率,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思考、實踐和改進。制訂好師生復習前計劃,不打無準備之仗。好的復習計劃是復習課教學成功的重要保證。在復習之前,教師應做好相應的復習計劃和安排,既要對復習知識點進行安排,也要對復習時間進行有效統籌,做到有條不紊,按照進度逐步深入復習。
在初三階段,總覺得什么都很重要,總想面面俱到,結果收效甚微。大家每周一起制訂教學計劃,每位老師各自分配工作并且一起探討課上問題的重難點,一起商量出復習卷。初三階段應做到精講多練,及時反饋和及時測驗,當天碰到的問題當天解決。老師的講課要突出重點、難點和關鍵點,重視提高學生分析題目的能力。每天都花時間強化單項選擇,寫作訓練,堅持在規定的時間內做15道選擇題,做到共錯題全班一起講,個別錯的題目單獨講。
作為初三老師應多認真研究中考題,利用自己業余時間做近幾年的中考題,通過做題可以對中考命題有一定的了解,講課時就能精選中考題來舉例,讓學生了解中考真題,使學生體會少做題、多收獲的樂趣。
作為一名教師,要走進學生的心中,爭取讓英語課堂成為孩子們心靈所向往的最快樂的地方。“講學之功,貴在心悟;施教之功,在于誘導;善思則得,善誘則通;誘思交融,百煉成鋼。”
參考文獻
[1]陳幼開.淺談初中英語閱讀課堂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12):83~84、106
[2]柴麗蘋、陳麗霞.有效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質量的策略探究[J].教育觀察,2012(9):75~77
[3]朱杰祥.新課標下小學英語和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銜接策略探究[J].現代教育論叢,2010(3):45~47
[4]林錫欽.淺析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技巧——新課標下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問策略[J].廣東科技,2013(12):224~225
[5]孟軻南.淺談初中英語口語教學活動的策略和反思[J].今日南國(理論創新版),2010(3):33~34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