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的浪潮此起彼伏,沖擊著傳統沉悶的課堂。怎樣教才能真正把新課標理念貫穿、滲透到語文教學的各個方面?應找準突破口:立足教材,以人為本;把握突圍策略:深入課堂,啟發心智;教師努力做好做實“搭橋”的工作。
【關鍵詞】新課標理念 突破口 突圍策略 課程轉型 搭橋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6-0123-01
我校前幾年被納入課改新課標實驗區,目前課程改革已經進行到小學六年級階段。然而,怎樣教才能真正把新課標理念貫穿、滲透到語文教學的各個方面,依然是老師們困惑難解的問題。
這不僅僅是一個“舊瓶子裝新酒”的革新問題,它是在挑戰“逆水行舟”者的勇氣和膽量,是在考驗教師在風云變幻時轉舵掌控的生存能力,是在激活人的內源力,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一個張揚自我、充分展示生命力的競技舞臺。筆者認為,在教學中必須尋找一些有利的突破口,尋求和掌握“有利、有理、有節”的突圍策略,才能免受“圍困”之苦,也才能在進入新課標后游刃有余。
一 立足教材,以人為本
無論是新課標教材還是未實驗教材,對于教師來說,站在三尺講臺上就意味著是教材的研究人、開發者,是學生的導航燈、引路人。無論是哪種教材版本,對于教師來說都應按照新課標的要求立足教材、因材施教,以人為本、因人而異,切不可盲目施教,隨意拔高或降低新課標的標準。
在教師營造的氛圍中、在教師情感的渲染下,或許四年級學生思維火花的迸發不亞于六年級的學生。因此,教師要立足教材,鎖定課文的教學目標,以學生為本,努力使不同的學生在“鳥的天堂”里感受到人與自然和諧的氛圍。在課堂教學藝術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教師要善于設問,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勤思多練。學生學習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對于有一定難度,但又不是太難的問題愿意自己想一想,親手做一做,一旦當他想出來或做對時,他就會體驗到成功的愉悅,這種情感反過來又會進一步激發他對學習的興趣。因此,要讓學生多想、多練。想什么?練什么?小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的能力差,教師要幫助學生設問,要為學生想想、練練提供明確的目標。當然,讓學生想的、練的問題不能過易,也不能過難,更不能負擔過重。過易學生不必思考,調動不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過難學生無從思考,容易產生畏難情緒;負擔過重只能使學生產生對學習的反感。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做到難易適度、多少適度。所謂難易適度,就是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通過努力能獲得答案的問題。
二 深入課堂,啟發心智
手執新課標教材的教師,感覺現有教材與舊教材截然不同,無論是從教材內容的編排上,還是文本的選擇上。教師多有同感,教材有“兩大一難”:容量大、難度大、難把握。所以,有些教了多年舊教材的教師一時難以適應,無從下手。
面對這種境況,對于還未進入新課標的教師來說,無疑是一種史無前例的嚴峻考驗。“長江后浪推前浪”,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新的教育理念、觀點、模式會層層推進,我們必定要面對新課標的教學,但是不能看見“前浪死在沙灘上”才去動手準備。即使看到了“前浪死在沙灘上”的悲壯,也要前仆后繼,更要從中汲取力量。教師必須掌握適宜的迎戰謀略,積蓄足夠的實戰經驗,才能逐步推動教學改革的發展,才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我想,這是一場教師自我的內心較量。
三 教師努力做好做實“搭橋”的工作
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主陣地,同時又是師生與文本情感融合、生生與文本情感融合的交流平臺,無論是哪種文本的教學,教師都應善于做一個“橋梁”的設計者和建設者。
那么,怎樣才能獲得適宜的謀略和足夠的實戰經驗呢?教師首先要做好“搭橋”的設計、謀劃的準備工作。
1.走出去
走出去,不是走出家門,而是從自我的課堂里走出去,然后再走進其他教師的課堂;是從自我封閉的課堂里走出去,然后走進他人開闊的課堂;是打開自己的心靈,然后“盜取火種”,種下希望、真情、智慧、執著的花朵,吸納新鮮的空氣,鮮活的血液。這是一種最直接、最簡捷、最便利的獲取方法——聽課。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道理再明白不過。
2.請進來
請進來就是把具有豐富經驗的優秀教師請到自己的課堂,誠心誠意地請他們來指導自己的課堂教學,這叫“拜師學藝”。故步自封的教學模式是死水一潭,不起微瀾,那是畫地為牢,自取滅亡。那些洶涌澎湃的大海、燃燒著激情的火焰,那些流動著、跳躍著的生命力才具有永久的魅力。
有了信念,就有了堅持和執著。在堅持和執著的三尺講臺上,給自己留一個空間,也不受條條框框、清規戒律的約束。這份空間能使自己自由飛翔,能使學生自由愉快地學習。
在教學課堂上,教師富有情感的語言和肢體活動,可以拉近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師生共同融于文本之中。教師的情感一定要適度、適宜,不可過于夸張,也應避免蜻蜓點水。
總之,在新舊交替的文本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不能墨守成規,要堅決地摒棄那些自以為是的絆腳石,須付出十二萬分的意志與努力,突出重重圍困,勇敢地站到教育時代的前沿陣地。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