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學校、每個班級都存在學困生,更令每位老師頭痛不已。對于改變學困生的學習狀況,筆者總結十余年的教學實踐經驗,談幾點個人體會。
一 尋找病因,對癥下藥
導致學困生“困”的原因各種各樣、不盡相同,歸根到底有智力的、非智力的因素,有主觀的、客觀的因素。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客觀的、公正的分析和評價。首先,教師要清楚地了解每一位學困生的智力狀況、學習基礎、意志品德、家庭情況等因素,同時還要注意平時的細微觀察,準確診斷出“困”的根源所在。另外,還應通過談心、同學調查、家訪等方式幫助學困生自己尋找“困”的原因。最重要的讓他們明確:在老師眼里,有一個聰明的頭腦是好學生,有一顆金子般的心靈是好學生,有一雙勤勞的雙手也是好學生。使他們深信: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老師、同學的幫助與指點,學習成績肯定可以提高,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從而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二 激發欲望,參與學習
每位學困生其實和優秀生一樣都有強烈地尋求成功的欲望,都希望得到家長、老師的肯定,但由于學困生自身的特殊性,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不多,很多教師在課堂上對他們視而不見,有時這些孩子在課堂上尖叫、怪笑、起哄等惡作劇行為,其實都是想證實自己的存在,想引起老師的注意。這就更需要教師針對學困生的特點提供機會讓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我也學習了全國優秀教師李元昌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方法:
1.加減積分法
在這種評定方法中,只設三種分:0分、正1分、負1分。每學期開學學生的第一次單元測驗統統都記零分作為基礎分,意味著每個學生都是從零起步。只要學生下一次較前次有進步就得正1分;比前一次退步的,就是負1分。期末按積分算成績。讓學生每考一次都想著怎么能比上一次強,都有一個目標,主要是希望把學困生內部的發展動機調動起來。
2.提高率計分法
這種方法的計算公式是:后次成績減去前次成績作分子,以前次成績作分母,換算成百分數。把提高的幅度計算在內,讓學困生也感到公平、合理,以激發起他們奮發向上的斗志。通過教師合理的評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保護了后進生參與學習的行為。
三 關心、愛護轉化學困生
每位學困生都渴望得到教師真誠的信任、尊重和幫助,他們渴望教師的愛心。因此教師要對學困生有一種特別的愛心,注意通過各種渠道與他們融洽師生關系。除了在課堂上和教學評價外,還要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引導學困生正確對待學習任務、勇于承擔學習負擔、適時調整自己的情緒、注意行為習慣、排除外界不良習氣干擾、專心學習,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育無小事,事事皆育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教育學生的機會,從點點滴滴的小事中讓學困生明正誤、辨是非,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經常看到:面對老師的指責,有些學生滿不在乎、我行我素,甚至個別學生橫眉冷對,故意和老師對著干;相反,蹲下來看孩子,和他們敞開心扉,換位思考、促膝談心,往往會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欣喜效果。
需要是動機的源泉。如果教師對學困生取得的每一次哪怕是微小進步,都及時給予肯定的評價并表現出新的希望,就會使他們在精神上得到滿足,獲得一種成功的情感體驗,從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有了強烈的求知欲望,才會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行為,這一切都來源于教師的愛心。
四 讓學困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困生學習基礎差,學習困難大。有時,即使盡了最大的努力,取得一點進步,往往還是得不到老師的承認,得到的卻是批評和指責,導致這些學生越學越苦惱,越學包袱越重,越學成績越差,直至他們“繳械投降”、放棄學業。這就要求教師因材施教,幫助他們總結失敗的原因和不足之處,從而傳遞科學的學習方法,以及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及時校正偏差,不斷地給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
學困生并不一定樣樣差,有時在他們身上也有許多閃光點。有些學生樂于助人,對班級工作任勞任怨,是老師得力的小助手,在同學們中有很高的威信;有些學生有其特長和才藝,在學校組織的運動會和一些大型文藝活動中表現出的自信、堅強和勇敢的青春氣息令許多的優秀生望塵莫及。這就要求教師重視和發現他們的長處,因勢利導,作為突破口,讓他們感覺是班級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更不比別人笨,從而樹立學習信心,產生學習興趣,讓學困生逐漸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 用一顆包容的心去關愛學困生
學困生之所以令老師們頭痛,他們自我約束力差、反復性強,往往教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成績稍有起色,或許身邊同學、任課教師一句不經意的話,一個眼神就會使他們松懈,停止進步的步伐,甚至回歸原狀。其實,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不是一日之功,它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作為教師,應給予他們更多的愛心、耐心和恒心,用一顆包容的心去關愛學困生。正如魏書生老師所說,對待這些孩子,要有農民的辛勞,更要有醫生的心態。不辭勞苦為“苗兒”澆水、施肥、除蟲害,想方設法讓他們齊整;千方百計、用盡良方也要“治病救人”。
總之,學困生是可以轉化的。面對這些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我們沒有理由歧視他們,用教師的真愛和包容以及有針對性地選用教育、教學方法,一定能使這些孩子轉化為中等生或優秀學生。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