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多媒體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現代教育領域,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因此,在幼兒美術活動中利用多媒體技術與設備成為現代幼兒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本文通過對利用多媒體開展幼兒美術活動的優勢進行探究,旨在推動幼兒美術教學活動的發展,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多媒體 幼兒 美術活動 優勢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6-0168-01
在傳統的幼兒美術活動中,教師通常只能依靠教材、簡單的道具開展教學,導致幼兒美術活動缺乏生動性與趣味性,也無法使幼兒形成直觀立體的形象,最終導致幼兒美術活動始終難以達到預期的理想成效。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與設備已成為現代教育的標志。因此,探究多媒體在幼兒美術活動中的優勢成為一個熱點議題,也成為眾多專家與學者所重視的問題。
基于此,本文在此淺談利用多媒體開展幼兒美術活動的優勢,以期能為相關人士提供有益參考,推動幼兒美術活動的發展,提高多媒體在幼兒美術活動中的利用率。
一 多媒體能夠有效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幼兒獨特的生理與心理特性決定了幼兒不容易對某一事物或活動產生足夠的興趣,無法長期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或活動上。具體地說,幼兒難以在幼兒美術活動中集中精力,教師也難以在幼兒美術活動中始終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在這種背景下,教師經常發現幼兒在美術活動中失去興趣,不再主動積極地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傳統的幼兒美術活動缺乏活力,缺少生動性和趣味性,導致幼兒難以在美術活動中獲得樂趣,也就難以維持幼兒的注意力,最終造成幼兒美術活動得不到幼兒的支持與配合,最終降低了幼兒美術活動的質量與有效性。
多媒體技術的成熟恰好解決了上述問題,通過多媒體技術與設備,教師能進一步體現出幼兒美術活動的生動性與趣味性,能展現出幼兒美術活動的豐富元素,使幼兒獲得快樂,并通過豐富多彩的元素維持幼兒的注意力,提高幼兒的興趣。
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幼兒展示經典的美術作品,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挑選能夠迎合幼兒審美觀念的作品。具體地說,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設備給幼兒準確展示美術作品的魅力與樂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聲色并茂、動靜結合、高度智能化等特點,使傳統教學中無法或難以表達的內容,形象直觀地展現在幼兒的面前,幼兒在其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興趣來表達自己的體驗和情感,獲得滿足,激發表現美、創造美的興趣。
二 利用多媒體將抽象的美術內容變得直觀形象
從某種程度來說,美術是一門較為抽象的學科,其不但體現在美術學科的內容上,同時也體現在美術作品的意境上。而幼兒的認知能力與學習能力還相對較弱,通常無法通過對美術作品的直接觀察獲得深刻的認知,無法獲得直觀的形象。
這就導致幼兒美術活動無法被幼兒正確理解,導致幼兒無法獲得真實的收獲,與此同時,如果幼兒長時間無法在美術活動中獲得收獲、無法獲得成就感,這就會進一步降低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最終導致幼兒更加不愿意主動、積極地參與到美術活動中。
通過多媒體,教師就能夠將幼兒美術活動中難以被幼兒理解的、抽象的內容變得直觀具體,降低幼兒認知的難度,使幼兒能獲得切實的提高。
如教師以“海底世界”為主題開展幼兒美術活動。其中,教師需要面對的是幼兒的認知問題,大部分幼兒對海底的認識并不深刻,根本沒有真正見過海底,也無法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去描繪海底世界。在這種背景下,幼兒既不能對已經完成的美術作品進行有效的鑒賞,也無法獨立完成相應的繪畫任務。
此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與設備,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給幼兒展示真實的海底世界,讓幼兒通過直觀的觀察獲得認知,并將其應用于美術活動中,提高幼兒的學習效率,使幼兒獲得成就感。
三 利用多媒體突出美術活動的細節
細節問題一直是幼兒美術活動中教師必須重視的問題。在幼兒美術活動中,因為幼兒認知的問題,導致其通常無法正確把握相應的細節,最終導致幼兒的美術作品缺乏活力和真實感。
通過多媒體,教師就能夠在幼兒美術活動中突出相應的細節,利用多媒體技術將相應的細節放大,加深幼兒的印象,使幼兒獲得更直觀深刻的認知。
如教師要求幼兒以“向陽花”為主題進行繪畫,而幼兒卻對向陽花枝葉部分的細節缺乏認知,導致幼兒所畫的向陽花缺乏真實感,體現不出向陽花的特點。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幼兒展示真實的向陽花的圖片,并將其細節放大,讓幼兒進行更仔細的觀察。在這種背景下,幼兒才能對向陽花的特點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幫助幼兒更有質量地完成畫作。
四 結束語
總的來說,多媒體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在幼兒美術活動中擁有明顯的優勢。因此,教師需要在幼兒美術活動中充分利用多媒體,并且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與交流,完善對多媒體的應用,推動幼兒美術活動的發展與建設。
參考文獻
[1]劉萍.論幼兒美術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優勢[J].中國農村教育,2013(9)
[2]張益華.淺談多媒體技術在幼兒美術教學活動中的運用[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2)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