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是合格幼兒園教師的標準,是幼兒園教師開展保教活動的基本規范。本文闡述了《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對構建幼兒教師專業知識體系的三點啟示,強調了它不僅是培養合格幼兒教師的前提,也有利于學前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
【關鍵詞】《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 專業知識體系 構建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6-0169-02
《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是合格幼兒園教師的標準,是幼兒園教師開展保教活動的基本規范,是引領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準則,也是幼兒園教師職前培養和準入、職后培訓和評價的重要依據。專業知識是專業能力和專業理念與師德的知識基礎,是合格幼兒教師的基礎,也是幼兒教師入職時最顯而易見的評價標準,獲取豐富的專業知識是幼兒教師走向自我更新的基礎與前提。了解《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中專業知識的內容,研究幼兒教師專業知識體系的構建及其途徑,就是把好幼兒教師準入的門檻,這不僅是培養合格幼兒教師的前提,也有利于促進學前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
《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對構建幼兒教師專業知識體系的啟示有以下幾點:
一 終身學習,也要積累實踐經驗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教師要時常讀書,平時積累的知識越多,上課就越輕松。終身學習是指社會每個成員為適應社會發展和實現個體發展的需要,貫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續的學習過程。幼兒教師首先要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論、經驗和做法。國外有很多值得國內借鑒的先進理論、方法,還要學習新鮮知識及注重文化含量。此外,也要秉承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成為終身學習典范。終身學習的主要方法就是培訓、閱讀。不管是園內培訓還是園外培訓,都是促進教師掌握更多專業知識的有效手段。高爾基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為教師自身的專業知識體系注入新鮮血液,使自身的專業知識體系得到豐富和發展。
許多幼教專家認為,一個幼兒教師要成為一個發展型教師或更優秀的專家型、成熟型教師,就必須要重視實踐經驗在豐富幼兒教師專業知識體系、促進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特殊作用與重大意義,也就是要樹立“實踐科學”的觀念。教師許多知識的掌握,都是來源于實踐,筆者在幼兒園待過一段時間,也與幼兒教師有一定交流,了解到他們中也有許多人是看過很多理論方面書籍的,但都記不住,等到在教學中發現問題了,印象才深刻,這就是實踐的魅力。積累實踐經驗也是豐富教師自身專業知識體系的一個“重頭戲”。
二 勤于反思,更要注重溝通交流
著名教授葉瀾老師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堅持寫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這句話深刻說明了教學反思是一個新手型教師成長為一個成熟型甚至是專家型教師的必經之路,因為勤于反思不僅僅能增加自身的專業知識,完善自身的專業知識體系,而且還有利于下一步教學活動的展開,更好地指導實踐,從而豐富實踐知識。教學反思有多種多樣的形式,可以是對一件教育事件的思考,可以是源于生活中某件事啟發出來的思考,還可以是撰寫的教育筆記。教學反思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學習過程中的反思,它包括:(1)通過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知識,去除自己部分陳舊的觀念,對自己進行深刻地反思并依據新觀點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幼兒教師要走進他人的課堂之中,聽同行或專家的課,主動與其他老師溝通,取其精華并為己所用。二是教學實踐的反思,包括對教育實踐活動之前確定的教育目標反思,對教學實踐活動設計的反思,進行效果的反思,每日一點點的反思。小溪只要能堅持下來,必將匯聚成知識的海洋,累積成數以萬計的知識財富。
反思也不能是“閉門造車”。在這個知識飛速發展的時代,一個人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知識的“雪球效應”表明,知識在應用的過程中不會丟失或者磨損,與此相反,知識只有在相互交流時才可能得以發展,從而實現知識的增殖。教師之間只有構建起學習共同體,進行交流、溝通和科學研討,合作過程中互相學習、互相啟發,才能群策群力,集大家之智慧,使個人知識體系這個“雪球”越滾越大,越滾越漂亮。信息技術也在溝通交流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教師與學生、教師、專家學者之間進行知識分享的有效途徑。
三 融會貫通,也要學會查漏補缺
幼兒發展知識、幼兒保育與教育知識和通識性知識之間要融會貫通。通識性知識也不僅僅是要求教師掌握多少社科、藝術、信息技術知識,掌握到什么程度;而是在通識性知識的學習中去鍛煉出一個勤于思考的大腦,使幼兒發展知識、幼兒保育與教育知識和通識性知識能在教師頭腦中融會貫通;也是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知識互相融通,形成教師宏大的問題視角,用跨學科、跨領域的觀點去分析、思考在教育活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形成網絡,從而更好地解決問題。
岳亞平老師曾對成熟型、發展型和新手型幼兒教師的知識結構進行了研究。她認為,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在自身知識結構方面都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新手型教師因為從事
幼兒教育在3年以下,他們的通識性知識很豐富,但缺乏實踐知識;發展型教師各類知識基本夠用,各類知識都需要積累;成熟型教師因為教齡在10年以上,所以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實踐知識很豐富,但通識性知識和普通文化知識已經老化,需要及時補充。所以,每個幼兒教師都應對自己的專業知識體系有所了解,可以勾勒出自身的專業知識體系圖表,這樣,既了解自身已有的專業知識,又看到自身所匱乏的知識,查漏補缺,更有針對性地補充所缺乏的專業知識,豐富自身的專業知識體系。
總之,這幾個層次知識結構和內容的完整性、系統性、科學性是決定優秀教師能否成為專家型、研究型教師的關鍵。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沿著前人成功的路徑,花大力氣去認真、系統、完整、科學地讀書學習,開闊視野,豐富涵養,綜合提高。要深入細致地研讀原著文本,弄清各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原理,原汁原味地理解和掌握其內容和觀點,努力結合自己個性化的教育教學實踐,在深刻反思、深入領會的基礎上,進而將普遍的教育教學管理原理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認知體系。還要查漏補缺,勾畫出自身知識結構地圖,使優勢與缺陷一目了然,更有針對性地去補充。幼兒園教師專業知識體系的構建與完善是每一個幼兒教師的愿景,是教師不懈追求的自我實現過程,它需要每一個個體終身努力,它是一個漫長的實現過程,在這種共同追求與逐步實現的過程中,自身知識體系的建構也將持續完善與充實。
參考文獻
[1]岳亞平.幼兒園新教師專業知識結構的特征分析[J].幼兒教育,2010(9)
[2]蔡豐海、王大偉.教師知識管理:內涵與應用[J].當代教育科學,2008(9)
[3]岳亞平.不同專業發展階段幼兒教師知識結構的特征比較[J].學前教育研究,2011(9)
[4]趙靜.運用知識管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1
[5]曹紅娟.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個人知識管理[D].山東師范大學,2013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