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簡單論述了研究型教學的內涵和特點,深入分析了案例分析法、提問式教學法兩種研究型教學模式在會計學專業課堂中的具體運用,具有一定創新意義。
【關鍵詞】會計學專業 研究型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6-0188-01
一 研究型教學的含義與特點
研究型教學是建立在“發現學習模式”和“認知發展學說”基礎上的,該觀點認為,本質上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科學家的研究過程是相同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引導學生自主開展專業研究活動,從研究的過程中學習基礎知識、掌握專業技能、提高綜合能力,尤其是創新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研究型教學的特點有:(1)以素質教育為背景,將學生確立為教學主體,教學中教師處于引導地位,學生必須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全過程。(2)重視學習結果,注重能力培養,主要體現在將問題探究作為課堂的中心環節,更加關心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3)研究與教學有機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全面滲透研究的思想、觀點、過程及方法。
二 研究型教學在會計學專業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1.案例分析法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案例分析法是結合會計學專業教學課堂的具體要求和目的,將生活中的實際情境加以典型化處理,轉化為提供學生思考和判斷的教學案例,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相互討論,培養學生對實際問題的分析能力和解決能力。
第一,吸引注意力。對于學生來說,課堂開始的前5分鐘為學習狀態的調整階段,學生的注意力無法從課間休息中立刻轉移到學習上,運用案例分析法可以瞬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在新課程中運用案例分析法效果最佳。例如:在教學高級會計學中的企業合并這一知識點時,案例采用三一重工收購德國普茨邁斯特、雀巢收購輝瑞營養品公司等著名企業的合并案例,不僅可以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同時也能增加學生對這一知識的學習興趣。
第二,總結知識點。在課堂上總結知識點時引入案例主要是為了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案例,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另一方面也鞏固了基礎知識。如在企業合并課堂上引入三一重工的合并案例其目的是為了吸引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在總結案例時教師可以說:“該案例標志著德國著名中型企業與中國企業的首次合并,刷新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海外并購的紀錄”,同時將合并時雙方的資產、負債、所有權情況、合并的形式、金額、股價變動等羅列出來,再要求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對此進行分析。
2.提問式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提問式教學是以問題為主線,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聽課、帶著問題思考,在此過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則主要負責介紹與問題相關的知識。
第一,用于講解前后聯系的內容時使用。如財務會計中,上一次課程若沒有講完存貨跌價準備的知識,本次課程可以先引出上一課堂的內容,直接提問“若公司的產品成本為100萬元,市價凈值為101萬元,是否應該提跌價準備?”當學生回答之后再引入本次課程的內容,提問“如果公司有成本100萬元的原材料是為了生產成品的,市價為98萬元,將原材料生產為產品的成本費用為150萬元,市價凈值155萬元,那么是否應提跌價準備?”這樣的提問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迅速回憶起上節課的內容,同時也很自然地過渡到本節課堂教學中,使學生邊思考邊聽課,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第二,用于講解基本原理內容時使用。會計學專業需要講解一些概念和基本原理,學生對這些抽象的知識容易出現抵觸情緒,而提問式教學則可以將枯燥的概念生動化和形象化。例如會計理論專題中講解計量屬性這一概念時,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某企業在2005年采購了當時價格為120萬元的機器,2012年購買同樣的機器需要130萬元,出售該機器為118萬元,繼續使用可以為公司帶來現金流量市值為123萬元,問2012年12月31日資產負債表該機器應以多大金額反映,原因是什么?”教師的提問可以瞬間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讓學生進行討論,之后再適當地引入相關理論。如果學生回答為“130萬元”,則教師可以提出“現時成本”這一計量屬性,如此使學生更容易接受,理解起來也更容易。
研究型教學在會計專業教學中的運用方式還有很多,其對會計專業課堂教學的作用和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教師在教學改革和創新中應運用好這一方法,加大探索力度,追求更好的教學效果,為專業人才培養注入新的活力。在會計專業教學中要積極引入研究型教學的方法,提高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能力,到達培養創新型會計人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姚翠紅、肖萍、黃瑤娜.研究型教學在會計學專業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3(23):19~20
[2]童云峰.研究型教學在《成本會計》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集體經濟,2009(19):184~185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