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的轉型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的以福利院集中供養方式為主的孤殘兒童救助模式已不能完全滿足兒童成長的需求。民政部明確提出要使家庭寄養成為兒童福利事業社會化的一條重要途徑,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社會福利模式,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和提升社會整體幸福感。
【關鍵詞】孤殘兒童 福利院 家庭寄養
【中圖分類號】D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6-0193-02
20世紀50年代,西方的社會工作和實證研究發現,在孤兒院內對兒童進行集中養護會給被養護的兒童造成很大的傷害。兒童的年齡越小,在院內生活時間越長,他們的身心發展受到的不良影響就會越大。因此,在一些西方國家,在兒童的替代性養護領域,發生了“非院舍化”的運動。
我國的現代意義上的孤殘兒童家庭寄養是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的,是為孤兒、棄嬰回歸家庭、融入社會而采取的一種養育方式。民政部于2003年10月27日頒布的《家庭寄養管理暫行辦法》中對家庭寄養的定義是指經過規定的程序,將民政部門監護的兒童委托在符合條件的家庭中養育的照料模式。家庭提供生活照料和服務,寄養兒童的監護權不變,仍在原來的兒童福利機構,民政部門還對家庭寄養的目標、管理、服務、標準及規范等做出了明確的規定。
一 孤殘兒童家庭寄養模式的效果
這項政策在過去并沒有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也并不被政府看好,但事件證明,家庭寄養這種不同于國內集體供養的養護方法有多方面較明顯的效果。
對孤殘兒童本人而言,他們能擁有更溫馨的家庭氛圍與更高質量的成長環境,一定程度上能緩解他們因為從小缺失家庭關懷而產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問題,有利于提高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著名學者費孝通曾指出:“在人類社會里一個健全的分子所需的資格很多。一個孩子要獲得這些資格非得有長期的學習過程,至少得有一個家庭才能得到這些資格。”
對國家及社會福利機構而言。家庭寄養減輕了政府和福利院的壓力,節約了大筆人力資源與福利設施的投資,使國家能集中物力與財力確保那些只能在福利院生活的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顧,同時只需要政府負擔寄養兒童基本的生活費、醫療費和教育費,這項措施能更好地促進兒童福利保障事業的發展。
對寄養社區和家庭來說,能充分地利用了剩余的勞動力資源,對農村來說,也增加了寄養家庭的經濟收入。同時,家里有孩子的存在,能給那些有經濟條件卻由于各種原因,沒有孩子的家庭帶去一些溫暖,彌補內心因沒有孩子而產生的遺憾,能提高家長的自我成就感等,促進社會和諧。
二 家庭寄養中存在的問題
1.寄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誤區
目前大多數非親生孩子家庭教育中容易出現以下三個誤區:
第一,親情冷淡。不少的家庭,尤其是有老人的家庭,對不是親生的孩子的感情投資少之又少,有的家庭認為自己只需要在物質上提供資助,在感情上的投入則是不必要的;還有人認為自己是為了支持慈善事業,減輕福利院和社會的壓力或者是為了給自己孩子找個伴,才領養的孩子,作為孤殘兒童,他們本身就應該慶幸,而不是再奢求得到家里人給予的更多的愛。
第二,溺愛過度。在沒有孩子和再婚的家庭中這種現象比較容易出現這種情況。有人是因為怕社會輿論譴責自己對非親生的孩子太嚴厲或者不愛護孩子;有人是想讓孩子盡早地趕走內心的孤獨感和不適應的感覺,迅速融入新的家庭。因此,就容易出現家長過度地縱容孩子的不正確行為,培養了科學家庭教育下不應該出現的孩子的壞脾氣、任性、不明事理等現象。
第三,過分嚴苛。這個誤區是和第二個“溺愛過度”的誤區相對應的。有的家長為了不讓別人說他沒教好孩子,就打罵孩子,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有的父母更是一味地奉行“棍棒出才子”的原則,孩子只要不聽話、不按要求做或無意的做錯了事情就打罵,甚至有的人認為打罵孩子就
是對他負責,就是為了他的前途著想,殊不知這種教育方法卻是適得其反的,孩子在這種家庭中成長往往缺乏溫暖。據調查,在這種教育方法成長的孩子其性格特點為:易憤怒、恐懼、孤僻、脾氣大、敵對、攻擊性強、精神非常緊張和脆弱、無安全感等。還有一種打罵是來源于父母不健康的心理,以打罵孩子為樂趣或是知道不是親生的孩子而故意虐待。
2.政府管理與監察體系不健全
孤殘兒童生活在寄養家庭中,其生活水平和精神狀況的改善是開展家庭寄養工作的主要目的。但是對于這一目標的現實情況目前缺乏有效的監督和懲罰。不可否認,部分家庭接受孤殘兒童的出發點并不是關愛,而是經濟利益。只有通過有效的監督才能減少此類現象,確保孤殘兒童擁有良好的生活環境。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解決孤殘兒童問題的根本措施一方面是政府應加大法律懲處力度,打擊遺棄殘疾兒童的行為。另一方面是國家應給予已經生育了殘疾兒童的家庭一定的補償或優惠政策,減小殘疾兒童家長的心理負擔和經濟負擔。
3.經費短缺是制約家庭寄養發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在家庭寄養模式中,需要支付培養人一定的兒童生活費,毋庸置疑,分散寄養模式所需的經費要遠遠高于集中收養的費用。目前,該費用主要由兒童福利院支付,而兒童福利院的經費是十分有限的,不能支付充足或較高的兒童生活費。這樣一方面不利于寄養兒童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不能更好地激發家長的熱情。在經費來源上應該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并且開發多種社會捐助途徑,動員社會的力量,有效吸收社會捐助資金為孤殘兒童的生存和發展服務。
4.殘疾兒童康復機構數量偏少,殘疾人職業技能教育工作亟待加強
科學研究表明,0~6歲是殘疾兒童康復的黃金時期,如果在這個時期能夠對其進行及早干預和實施科學的康復措施,絕大部分殘疾兒童的身心能力都能得到較好的改善和提高,相當部分的殘疾兒童還能從根本上改變其功能障礙狀況,與健全人一樣學習、工作、生活。而錯過這個時期,效果會事倍功半,并可能使其再無康復價值而終生“殘廢”。因此,國家應大力普及殘疾兒童康復中心,幫助解決醫生難找、資金難籌的困難,對殘疾兒童早發現、早治療、早康復。
同時,根據《殘疾人保障法》中所要求的“在進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的同時,加強身心補償和職業技術教育”的原則,政府、福利院、社會、家庭應該秉承“送進來,養活大,育成才,輸上崗”的責任培育孤殘兒童,讓他們最終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獨立生存。
殘疾人教育應該分三步走戰略:(1)心理教育——使殘疾兒童具備基本的與人的交流能力;(2)義務教育——通過語文、數學、自然等課程使殘疾兒童具備認識社會的能力;(3)技能教育——使殘疾人具有獨立的生存于社會的能力,同時也減輕了國家的負擔。
三 完善家庭寄養模式的對策
1.實現多元化治理
強化多中心治理的理念。由于孤殘兒童特殊的生活經歷,為滿足其成長的需求,僅依靠政府、福利院和家庭寄養是不夠的。因此,孤殘兒童利益的維護需要眾多社會機構、部門多方面的資源予以協助。政府要積極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引導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兒童福利事業的發展完善,用完善的政策體系支持和鼓勵他們,通過多元主體的參與與治理,讓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實現治理主體多元化。在政策主體和服務傳遞機制上建立政府部門、國際福利機構、企業組織、志愿機構、社會工作者和家庭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探討他們之間良性互動的機制,實現社會福利責任共擔。其中,政府和福利院可以充當中間人的角色,社會工作者可以運用其專業知識和技巧做出評估和判斷,為兒童挑出適合他們生活的寄養家庭。
2.拓寬籌資渠道
據調查,社會福利院里能得到家庭寄養機會的孩子只是少數,同時福利院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匱乏的現狀也時刻制約著兒童福利事業的發展。因此,采取多元化的戰略,發動社會力量,扶持民辦的福利機構與福利團體,政府對慈善事業給予一定的支持,有利于福利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3.社會支持必不可少
如今的信息時代,大眾傳媒的迅速發展,給了宣傳寄養家庭和寄養行為一個很好的渠道,因此,借助輿論倡導和政策引導的方式,鼓勵企業、事業單位、青年學生、社區志愿者等第三方的介入,能促進孤殘兒童與社會的聯絡,有利于建設團結、友愛、文明的和諧社會。
同時,政府和相關部門應抓緊時間,完善家庭寄養政策的評估體系,確保家庭寄養目標的實現,保證政策評估的公開性和科學性。為了促進兒童福利保障事業質量的提高,把福利項目引入市場是重要的方向之一,鼓勵民營機構和民間團體參與發展兒童福利事業,有利于提高福利機構運行效率和服務質量。
總而言之,家庭是每個正常成長的孩子都需要的一個避風港,是兒童社會化的最重要的場所之一。而孤殘兒童,作為社會上最弱小、最孤單的群體之一,迫切需要通過家庭寄養這一方式,獲得更多的關愛和更好的成長環境,最終實現自身的社會化和人格的獨立化。但這一制度仍需隨著社會的轉型,不斷地加以調整和完善,政府和社會也要共同協作,及時發現和解決寄養中存在的問題,通過不斷地考核與監察,保護孤殘兒童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潘躍.家庭寄養模式尚需完善[N].人民日報,2003.11.17
[2]陸士楨、王玥.從美國兒童家庭寄養簡史看百年來兒童福利價值取向的演變[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5(1)
[3]吳魯平、韓小雷、劉文斌.孤殘兒童家庭寄養效果的實證研究——對北京大興區禮賢鎮的調查分析[J].青年研究,2005(6)
[4]江秀娜.兒童福利社會化視角下的孤殘兒童家庭寄養模式探索[J].社會福利(理論版),2012(3)
[5]郭玉云.兒童福利院家庭寄養模式現狀、問題、對策——以新疆某兒童福利院為例[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
[6]馬利峰、胡悅、羅思榮.孤殘兒童家庭寄養模式暨“杭州模式”的構建[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9(7)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