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越來越多的藏家開始認識到以刀代筆、以竹為紙的竹雕藝術的收藏價值。于是,藏家們開始投入到這新興的收藏之中。在拍賣市場上,每每有明清竹雕精品亮相就會引發藏家的激烈競爭。
明清竹雕受藏家追捧
清代竹雕大家潘西鳳曾在筆筒上以隸書刻款曰:“虛其心,堅其節,供我文房,與共朝夕。”由此可見,竹雕藝術品的深厚內涵和獨特魅力。因其材質“虛心”、“勁節”的特點與古代文人精神相契合,竹雕藝術品在古代備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和喜愛。
以前,金玉之貴眾所周知,而竹木器因為材質普通而一直不受重視,所以竹雕藏品一直局限于文人圈內賞玩,被稱為冷門藝術。
明清竹雕雖然是雜項小器,但走進拍賣場的時間并不短。1994年至1996年,蘇富比、佳士得、中國嘉德、北京翰海、上海朵云軒幾大拍賣行都有竹雕作品上拍。但當時即使是明清名家竹雕,也未能引起更多關注,成交價能過20萬元已屬少見。
步入21世紀后,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行情大爆發,雜項類藝術品開始受到海內外藏家的青睞,其中明清名家竹雕率價格扶搖直上。
給人印象深刻的是2000年佳士得春拍中,一件明末清初的《竹林七賢》筆筒拍出了42.35萬元。2001年法國巴黎塔尚一件直徑為14.7厘米的《人物樓閣慶桂》筆筒以416萬元成交。
2005年,香港蘇富比上拍的清康熙竹雕《西廂記相送圖》筆筒,上有顧玨、宋玉刻款,成交價為546.96萬元,價格亦相當理想。
2005年香港佳士得推出的清康熙竹雕高浮雕山水人物圖筆筒,上拍后引起藏家爭奪,最后被一藏家以高達1140.5萬元(含傭金)收入囊中。至此,明清竹雕價格首次達到了千萬元價位。
2008年金融風暴后,海內外藝術市場遭遇重創,但明清竹雕海外價格依然堅挺。2010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推出清乾隆御制竹黃御制詩“九如靈芝”圓如意,獲價1388.64萬元,價格之高令人驚嘆。
2011年10月23日香港蘇富比拍賣中,清康熙竹雕《西廂記相送圖》筆筒僅估價就高達350萬至400萬元人民幣,最終不負眾望,以546.96萬元成交。
在海外行情帶動下,內地藏家開始抄底,明清竹雕價格水漲船高。如2003年中國嘉德“儷松居長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國藝術品”專場拍賣會,其中明朱三松竹根雕老僧以264萬元成交。
2004年在北京翰海秋季拍賣會上,一件清乾隆竹雕松樹人物筆筒吸引了眾多藏家,該筆筒估價僅15萬—25萬元,但因雕刻精湛,最終以超出估價5倍的132萬元成交。
2009年北京翰海十五周年慶典拍賣會隆重推出的清乾隆竹貼黃刻云龍御題詩文長方盒(2件),經過各路藏家的激烈競爭,結果以985.6萬元天價拍出,創下國內明清竹雕市場的最高紀錄。
2012年新海上雅集上海大眾藝術品拍賣會“刀筆仙工——首屆明清竹刻專場”,一件清代竹雕壽星擺件以700萬元成交;一件清初竹根雕石榴擺件成交價為75萬元。
近年來,竹雕藝術品的內地行情發生了重要變化,收集竹雕的藏家逐漸增多,竹雕收藏價值也節節攀升,明清名家竹雕已成各大拍賣行固定拍賣項目。對竹雕收藏家而言,明清名家竹雕作品一直是他們的追逐目標。在明清竹雕中,凡是有歷代名家刻款的作品更是價超同類。若是遇上明清名家竹雕或是宮廷玩物,往往會引發大藏家之間的激烈競爭。其中,竹雕筆筒尤其身價不凡,此類作品成交價往往都在百萬元以上。
近5年拍賣成交額數據顯示,可以清楚地看到2006年至2014年間,每年都有大量的資金注入竹雕市場,甚至是在2008年藝術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明清竹雕作品卻逆勢而上,成交額大幅上升。
據雅昌藝術網資料顯示,截至2011年底,竹雕作品上拍總量為12450件,成交5211件,成交率42%,成交總額4694萬元。根據竹雕拍賣前10名統計,可以看出其中竹雕價格的佼佼者都為明末至清康乾時期的名家作品。
明清竹雕升值空間大
竹雕又稱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種裝飾圖案、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種陳設擺件。竹雕器物種類繁多,既有生活用品亦有陳設文玩。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國家,所以竹雕在中國也由來已久。
竹雕藝術品在古代深受文人雅士推崇喜愛,除了其材質“虛心”、“勁節”的特點與古人精神上的契合外,其歷史悠久、雕刻工藝精湛以及方便使用和保存,也是其受古今收藏者歡迎的重要原因。
有史料記載,中國竹雕在西周時期出現成品,明清時期已形成百花爭艷的格局,并達到鼎盛期。明清時期,文人士大夫寫竹、畫竹、種竹、刻竹蔚然成風,竹雕的文化含量和品質獲得極大提升。
明清時期,繪畫藝術融入竹雕藝術中,花鳥、山水、書法成為竹雕藝術家常用的題材,大量的文房用具,如筆筒、臂擱、香筒、鎮紙、筆洗等采用竹材雕制,另外還出現了供欣賞把玩的擺件,如人物雕像、小型樓閣、壁掛、如意等。
明代的竹雕風格大多渾厚質樸、構圖飽滿,刀工深峻,而且線條剛勁有力,圖案紋飾布滿器身。清代前期的竹雕帶有明代的遺風,但表現技法更為豐富多樣,淺刻、淺浮雕的技法同時并用。
竹雕藝術的發展使大量藝術家涌現出來。據不完全統計,明清時期載入典籍的竹刻藝術家就有二三百人之多。
根據雕刻技法和風格特征,明清竹雕藝術形成了史上有名的嘉定派、金陵派(即今上海嘉定縣和南京市兩地)。嘉定派能在方寸之間鐫刻山水、人物、樓閣、鳥獸,刀法精巧,藝術造詣深湛。嘉定派代表人物以朱鶴、朱纓、朱稚征祖孫三代最為著名,被譽為“嘉定三朱”。
而金陵派則以根雕和竹板刻書畫見長,古樸雅致。濮仲謙、潘西鳳等為金陵派代表人物。濮仲謙的雕刻技藝與嘉定派陽文刻法相反,往往采用陰文淺刻,其技法特點是不追求精雕細琢,只就竹材的天然形態稍加鑿磨,所以當時人稱“大璞不斫”。
除嘉定、金陵兩派外,江蘇無錫、常州竹刻、浙江浦江竹根雕、安徽合肥竹雕、福建漳州竹雕、廣西桂林竹雕等也都各具特色。
竹雕技法除了浮雕、透雕、圓雕之外,還有一種特別的竹雕技法叫留青。所謂留青,就是在帶有竹皮的材料上用平雕技法雕刻,但圖案是由留下的竹皮部分構成。竹皮青且堅硬,經過年久把玩之后,色澤轉深,瑩潤光潔,年代越久顏色越深,圖案也越清晰,手感越好。
分析人士表示,竹雕歷史悠久、雕刻工藝精湛以及方便使用和保存,成為人們欣賞的藝術瑰寶,在近幾年的古玩收藏市場逐漸受到重視,收藏價值也在節節攀升。
據稱,一件竹雕的完成需要很長時間,從挑選竹子,到材料的處理,再到構思、雕刻,直至逐步成形,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明清時期留存下來的竹雕器物既有生活用品,亦有陳設文玩,器物精雅別致,不失為一個較好的收藏佳品。
有關專家表示,因竹子易腐,經過時代的變遷保存至今,品相完好的明清竹雕相當稀少。隨著竹雕收藏熱的持續升溫,受文人器重的名家竹雕精品的關注度會越來越高,其升值空間也越來越大。
觀察近年來拍賣市場,竹雕器物的成交價呈上升趨勢,而且上升幅度越來越大。隨著竹雕藏品市場不斷被發掘,明清竹雕拍品的成交價格多在幾十萬、上百萬元級別徘徊,這比10年前的拍賣交易價格高出了10倍左右。
雖然近年來高端竹雕拍品價格快速提升,而中端竹雕還有很大上升空間。總體而言,大量竹雕拍品的市場價格還是偏低,遠未達到其理想價位。
從目前古玩市場的行情看,明清竹雕的成交量表現不俗。一件清代竹雕筆筒,價格一般在幾千元至幾萬元不等,相比瓷器的價格,還是比較低廉的。但瓷器的價格已經相對穩定,而竹雕卻處于上升趨勢。對于資金不是太多的普通收藏者,竹雕收藏不失為一個較好的選擇。
明清名家竹雕贗品多
明清時期的竹雕藝術達到了頂峰,無論是宮廷還是民間竹刻家都能在方寸之間刻山水、人物、樓閣、鳥獸,刀法精巧,藝術造詣精湛;同時,不少竹刻家又長于書法和印章篆刻,構圖繪畫無所不能,兼具文人畫家的素養才能。
明清名家竹雕作品富有創意,書卷氣十足。更有不少竹刻家能利用竹材的自然形態,刪繁就簡,襯托出竹的本質特征和文化寓意,作品遂為文人士大夫所青睞,并流傳至今,成為民間寶貴的藝術財富。因此,收藏者應該關注明清名家竹雕作品。
明清竹雕不僅流派眾多,名家輩出。諸如金陵的濮仲謙、方潔等;嘉定的朱松鄰(鶴)、朱纓、朱稚征祖孫三代,及秦一爵、沈兼、吳之瑤、封賜祿、周灝、施天章、顧玨、蔡時敏等;浙派竹雕藝術創始人張希黃;徽派竹雕的代表人物吳元滿、李希喬、張立夫、程文在等。一般來說,名頭越大,價格越高,收藏價值越大。
當然,由于名家之作十分有限,更多的是無款之作,藏家在選擇明清竹雕時,除了根據個人的喜好外,應多關注材質、造型、刀工、色澤、風格、品相等因素。
此外,由于明清距今年代久遠,加之竹材易壞,品相完好保存者殊為難得。所以,藏家在收藏明清竹雕時還需綜合考慮,精心挑選,如竹雕是否質地好、有包漿、紋路自然、竹皮呈紅色。
分析人士表示,竹雕器物并不是年代越久遠越珍貴,重點關注竹雕工藝的鼎期——明代晚期至清代嘉慶年間,這一時期的文人竹雕作品講究刀法、精雕細刻、注重造型,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作品的來源也是影響竹雕收藏的重要因素。經社會公認的文物收藏大家鑒賞收藏過的精品,或者經過著錄的作品,由于其藝術價值、收藏保值性毋庸置疑,將有更大的保值、升值可能,所以一旦現身市場,就會成為交易中的焦點,買家都會大力追捧。
值得一提的是,保存品相良好、留傳至今的明清名家竹雕畢竟有限,名家真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旦出現也必定價格不菲。于是,一些仿名家款識贗品也應運而生。
據稱,現在市場上能見到的刻有大師名款的竹雕器物主要有四種情況:一是作者親筆題款的真品;二是名家雕刻,其弟子后加款識的真品;三是弟子用自己的作品刻上師傅的名號;四為后人完全仿造名家的贗品,這種作偽方法在當下市場上比較多,因為并非所有的明清竹雕作品上都有作者的題款,這也給作偽者提供了條件。
由于明清竹刻中鐫有的作者名款或印章是鑒定的重要依據,因此贗品仿造刻款,尤其是名家的款識是比較常見的現象,收藏者務必多加注意。
有關專家指出,辨別名家竹雕贗品應該從質地入手,明清時期的竹雕家所用竹材都取自于生長2—4年的竹子,竹的紋理結構細密、嫩老適中。早期的竹刻作品往往表現出竹的肌理,后期作品則精工細作,很少見到竹的粗糙肌理。
在色澤方面,竹雕作品年代愈久器表顏色愈深,這種色澤的產生多是被人們賞玩摩挲的緣故。作偽者常將新器加以染色,冀求獲得與舊器相同之色澤,但人為模仿浮而不沉,與自然色澤終究有別,仔細辨別很易看出。
另外,竹雕也有朝代特點,細細欣賞明清竹雕,不難發現明代的竹雕風格大多渾厚質樸、構圖飽滿、刀工深峻,而且線條剛勁有力,圖案紋飾布滿器身;清代前期的竹雕制品帶有明代遺風,但表現技法更為豐富多樣。
盡管竹雕藝術的辨偽方法很多,但市場上作假作舊的同樣存在,收藏者應該多看實物,多一些感性知識,這是每個收藏者必備的功課。收藏的樂趣是通過不斷學習、探索、歷練才能體味出來。
業內人士提醒收藏者,明清名家竹雕少之又少,可遇不可求。收藏者在關注明清名家竹雕的同時,不妨把眼光投向現代名家作品。只要找準了“成長股”,三五年內必然會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