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素有“美術大省”之稱,優秀畫家輩出。陳師曾、王夢白、傅抱石都是中國近現代史上著名的江西籍畫家,然而由于他們大都游學、生活在外,所以學術界都將他們默認為北京、南京畫家。但是,或許提起江西另一個畫家陶博吾,人們對他應該很陌生。
坎坷的身世和藝術經歷
陶博吾(1900—1996),原名陶文,字博吾,別署白湖散人,系江西省九江市彭澤縣人。六歲入私塾,得秀才周載西啟蒙,讀《三字經》、《論語》等書,并開始寫毛筆字。八歲能作五言絕句和古風。十五歲就讀于彭澤縣高等小學堂。自幼喜習書畫詩文,常臨習顏真卿、歐陽詢等名家帖,少年時期就開始對寫字感興趣,以后見到碑帖就買。中學畢業后,已經買到歷代碑帖一百余冊,連《淳化閣》、《三希堂帖》都先后買到并輪番臨學,這無疑為他的書法打下根基。之后就讀吳昌碩創辦的上海昌明藝專,師從黃賓虹、王一亭、潘天壽、諸聞韻、賀天健等先生學習書畫。生性淡泊名利,不求聞達。雖然入校時,吳昌碩已去世了,但陶在校期間目睹了大量吳昌碩的作品。正如他的自述中所透露:“我受吳昌碩的影響當然很深,愛原刻石鼓,更愛吳所書的石鼓……”從此以后,對石鼓文更加熱愛有衷,對秦漢以至明清的主要碑帖,無不畢臨。
然由于身世悲慘,藝術經歷頗為曲折。陶博吾早在4歲就已喪父。1926年,在當時軍閥混戰和地方豪紳相互斗爭的復雜情勢下,身為進步青年、年僅27歲的陶博吾,一方面面臨反動當局的捉拿,同時又相繼喪妻喪兄,加上母親患病,兒子年幼的多重壓力,他在《白鹿洞寄澄兒》一詩中就表白了這一痛苦時期的心跡。
32歲到36歲的五年間,陶博吾在老家江西省彭澤縣蓋吾園書屋兩間,侍奉老母,養育幼子,兼教私塾。至1937年,這一年母親周太夫人去世,陶曾因悲傷過度,差點病亡。加上這一年抗日戰爭爆發,更加劇了陶博吾悲憤的精神情感。也是這一民族的災難,讓他踏上了近十年的流亡之路,從而破滅了他閑適自如的田園生活之夢。陶從繁華的都市選擇來到偏僻的鄉村,并未泯滅他內心深處強烈的民族自尊,他沒有消遣浮生,而是以書畫豐富和充實人生。38歲,日軍攻至馬當。陶博吾倉皇中攜一家六口逃難。12年間在避難地輾轉任教,以求衣食。新中國誕生,他到南昌任教。56歲時被認定為有思想問題,59歲被開除公職,直到其79歲才從農村遷回南昌市。
而其在90歲時,于中國美術館舉辦“陶博吾書畫展”,此次展覽在書畫界引起轟動。國畫大師李可染、書法大師啟功觀看后贊不絕口,稱之為“詩書畫”三絕。熟知陶博吾生前飽受的滄桑與多舛故事者,無不為之嘆惋,這位百年孤獨中參破世相的老人,世俗聲名對他而說來得太晚。
詩文書畫樣樣精通
陶博吾是傳統文人,詩書畫“三絕”,曾被認定為“在野派四大家”之首。他還是位名副其實的詩人,有《博吾詩存》、《題畫詩抄》、《博吾詞存》、《陶博吾詩詞選》等作品傳世。這些詩詞內容豐富,表現生活面極其廣闊,分“田園”與“逃亡”等兩大類別。其中“田園”包括愛情和友誼,詩文給人以恬淡、安逸的感覺。單從形式上看,陶博吾的田園詩及題畫詩藝術成就最高,比如那首最負盛名的題《鱖魚圖》:“不讀詩書不種田,一桿來往大江邊。鱖魚釣得兩三尾,又有殘春買酒錢。”從形式上講,此詩不僅通俗易懂,讀來朗朗上口,而且瀟灑飄逸,透出了詩人的遁世之志。
而提及他的書法所成,陶博吾是二十世紀后期被書壇極力推崇的又一位遺世書家。陶是草隸篆行四體皆精,其中尤其以大篆、行書的成就最為突出。其撇畫多粗直而無弧度,收尾處或方而露,或圓而藏,顯得突出、刺目;其捺畫多寫成短弧線,收尾處略帶鋒尖,雖有一定的彎曲,卻無粗細變化,這種圓勁婉曲的筆畫無疑來自篆書,給人以飽滿拙重之感。他筆下的橫、豎、撇、捺四個主要筆畫,古拙生澀,似老犁耕田,與上述丑陋的結體相配合,自然構成陶博吾先生書法特有的形態。他的大篆則集中在《石鼓文》和《散氏盤》方面。陶博吾對《散氏盤》極為稱道,并認為:“《散氏盤》字寫得古樸、厚重,極有味道,它是金文中的奇寶也!”因此,晚年創作尤其多。
他晚年行書古雅遒拙、獨具個性。行書真力彌漫,藏巧用拙而不拘于墨,于清爽峻朗中得生辣之趣,宛若枯葛的粗筆濃墨。他在長期的錘煉中,逐漸形成了富有個性的筆畫形態。此時他的書法已全然忘卻了技巧和章法,真正達到了“但觀諸法空無我”、“無法即大法”的境地。尤其眼盲之后,他幾乎全憑感覺書寫,故而每一筆每一畫都印著自己獨特的標記,其作品已全然返璞歸真——擺脫了所有的技法縛束而回到了漢字的最原始狀態。嚴格說,陶博吾對書法藝術最大貢獻就在散氏盤和石鼓文方面。
除了書法外,陶博吾的繪畫成就也極高。筆者以為,若論格調,陶博吾的畫確實有那種高古荒寒之氣,讓人產生一種莫名的距離感。所以對他的畫切不能以千百年來已成定式的“中國畫理”去詮釋,因其用筆、用墨、著色以及整個構圖都顯得“蠻不講理”,或許正是因為其“不合理”,所以他的畫視覺沖擊力特別強。仔細品味,則能感受到其變形自然,絕無忸怩態。由于陶博吾書法功力深厚,所以他的畫愛落長款,花鳥、山水、人物莫不如是,從而令畫面陡增光彩,如《瓜果圖》就是典型。此外他的畫設色單一樸素,大紅大綠,如村姑野妹,趣味天成。在陶博吾的花鳥畫中,鷹、梅花、菊花等是常見的題材。這些自然靈性的動物與植物在陶博吾的筆下同樣富有人性化。
事實上,透過他的山水和花鳥畫,我們確可以感受到陶淵明的“心遠地自偏”、“守拙歸園田”的那種心緒;從他平實的詩句中,又能看出其孤寂心境的變化,但陶博吾沒有陶淵明的“久在樊籠里”的心境遭遇。
作品在市場上越來越吃香
陶博吾的書畫作品很少在大型拍賣會上露面,一般是在江西本地的小型拍賣會上居多。上世紀九十年代,陶博吾的書畫作品在拍賣會上較少見到,偶有幾幅上拍,價格也不高。進入新世紀后,他的作品在各類的拍賣行上多了起來。成交價也只在幾千至幾萬元之間。尤其是2008年后開始,行情開始急劇攀升,價格上漲幅度較大。相對而言,他的山水畫價格較其他題材要高。2010年,其《山邨古寺圖》在西泠印社拍賣會上以10.08萬元成交。2013年,陶博吾的《山水》在北京嘉德拍出了69萬元。同年,他的《云淡天高風亦輕》在北京曠深拍賣會上,以264萬元的高價落槌,刷新了個人拍賣的最高紀錄。目前山水題材均價為每平方尺達5萬元—8萬元,精品已達15萬元—20萬元,這一價格比五年前均價已漲了五倍之多。
同時,他的冊頁也深受藏家的追捧,由于這類冊頁比較稀少,價格也普遍較高。如陶博吾《田家四季冊》在2012年的北京曠深拍賣會上的成交價為88萬元,可謂達到了高峰狀態。據拍賣行數據顯示,當年年初,陶博吾山水作品價格每平尺為3萬元—4萬元、花鳥為2萬元—3萬元、書法為4000—6000元,年終分別升至山水6萬元—8萬元、花鳥4萬元—5萬元,而其書法也達到了1萬元—1.2萬元。
披覽陶博吾的書法作品,無論大篆還是行草,無論對聯還是冊頁,其筆畫均顯示出粗樸、生澀、古拙的特點。在他的筆下,幾乎看不到輕若蟬翼、細若柳絲的線條,能見到的只是骨鯁有力、蒼莽雄渾。這樣優秀又有明顯個人風格的書法作品,自然也深受市場的喜愛。陶博吾的書法作品前些年才區區幾千元一幅。如2007年,其《滴水穿石》在北京中博只拍出了6050元。至2011年,其《書法》在太平洋國際拍賣會上,以2.9萬元成交。另一幅和黃天璧合作的《山水書法》扇面,也拍2.46萬元。短短幾年就漲到了幾萬元,勢頭明顯。2013年,北京曠深拍賣會上,陶博吾的《古松書法鏡片》和《行書八言聯》分別以9.9萬元和18.7萬元成交。其《書法對聯》在河南永和拍賣會上,以24.6萬元成交。而五年前,此作在深圳誠信德拍賣會上,只拍了6.1萬元。短短幾年間漲了四倍之多,而且這種行情還在持續。
2015年,景德鎮華藝拍賣會推出陶博吾書畫專場。陶博吾的書法作品數量較多。《行書題古柏圖詩》和《石鼓文七言聯》在景德鎮華藝拍賣會上,分別以32.2萬元和51.75萬元成交,增值潛力可謂巨大。這還不是本場的最高價,本場的最高價是陶博吾的《山居閑讀圖》,以126.5萬元易手。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幾百元就能夠購得一幅陶博吾的作品。到十年前的一副對聯市場均價5000—1000元左右。而今陶博吾的一副對聯市場價格為6萬元—10萬元。書法作品的市場價格達2萬每平尺。這些拍賣數據足以說明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另據筆者統計,陶博吾的花鳥畫價格相對而言稍低。2008年,其《花卉對聯》在深圳榮峰以7.7萬元成交。但松樹題材的花鳥畫價格猶高,如2013年,陶博吾的《古柏圖》在北京保利以74.8萬元成交。其他的較低,其《牡丹水仙》和《貓石圖》2014年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會上分別以16.1萬元和15.52萬元成交。目前花鳥畫最高價還未突破百萬。
陶博吾書畫市場的火爆,一定程度上也帶動了江西書畫市場的繁榮,回觀近五年,江西精品書畫的漲幅已經翻番。他的作品數量也明顯多于本地的黃秋園,所以其作品換手量也較大。每件作品的每一次換手,都代表著一次價位的拉升,也帶動了江西其他書畫名家價位的上升。
也要提防贗品偽作
隨著陶博吾等江西本地名家字畫價格飆升,偽造贗品字畫也就隨之出現。那么這些偽造字畫出自何人之手呢?據筆者觀察到,一般市場上流通的偽造名字畫是某位前輩名家的弟子,利益熏心而造假,他們有師承,了解老師的筆墨風格,仿冒水平較高,足以亂真。這類贗品一般在各大城市的藝術品拍賣會上或高檔次畫廊露面,同時售價往往也比較高。如曾有“陶博吾”被現場的書畫專家一致認定為贗品的一幅花鳥圖,起拍價為500元,最終以3000元低價拍出。后經人鑒定為這幅畫明顯是陶博吾的學生仿制的。
但也不排除一些名家弟子臨摹老師的作品流入市場,被商家作為名家真跡加以利用。此外,還有正在學習書畫的人,或已是書法美術界業內之人,他們有一定的功底,對陶博吾的繪畫作品也仿得很像,但若是仔細和真跡進行對比察看,其筆力還顯稚嫩,達不到陶博吾那種老辣生拙的水平。同時,名家后人也在利益的誘惑下參與造假。懂點中國書畫的人都知道印章是鑒定一幅字畫真偽的重要依據之一。一般名家去世后,印章還留存下來,在偽造的字畫蓋上真印章,欺騙性很大。
實際上,傳統的書畫作偽的手段可以歸納成了兩大方式:一種是完全的作假,其手段是摹、臨、仿、造;此外是部分作假,其手段為添款、改款、挪移題跋、拼湊畫心和長卷割裂分段等方法。不過,筆者注意到,當今書畫作偽手段除了具備上述方法以外又有了“進步”,即充分地利用高科技產品去做“高仿”,即對原作去做逼真的臨摹。如用宣紙坷羅版印刷書畫原作,用激光照排技術仿制印章等等。還有一種采用燈箱映出書畫真跡,然后再用宣紙蒙在玻璃上仔細勾描而成,不僅使得偽作在構圖上可與真跡完全一樣,而且還使得作偽者的筆墨較為流暢,常令局外人難辨真假。
同時還要提防,有些售偽者還會想方設法地先在有影響的書畫展覽會上將質品參展型的書畫拍賣會上以參拍方式進行售后,再將贗品隨同刊印的書畫展覽會宣傳印刷品一起出售。
那么,這些陶博吾之類的名家贗品又是通過哪些渠道流入市場的呢?目前,偽造名家字畫,大多是通過一些畫廊字畫裝裱店進入市場。在江西南昌市榕門路古玩字畫一條街里面的畫廊、字畫裝裱店內均發現了仿造陶博吾、梁邦楚、楊石郎等人的字畫。在一家裝裱店內,專家發現一幅一平米尺方大小的梁邦楚松鷹圖的贗品。那么,這些畫廊裱畫店為什么敢如此公然出售偽造名家字畫?事實上,這是因為巨大的利益驅動,比如一幅偽造字畫從偽造者手中買只要幾千元左右,而售價往往上萬元,甚至幾萬元,暴利驚人。
因此,掌握基本的書畫鑒定常識非常必要,就可以避免吃虧上當。一般情況下,鑒定書畫作品的第一眼十分重要。通常,在拍賣會的預展上,并排擺著眾多的書畫作品,面對真品,有經驗的收藏者必然眼前一亮。真品何以有如此魅力?答案就是氣韻。真正的藝術品必然是氣韻生動。
此外,審查作品的題款也很必要。名家真跡的題款往往神采奕奕,與畫面風格協調。偽作或呆板滯澀,或過于流暢飛動甚至油滑。這是因為真跡功夫深厚,且寫自家的字沒有任何思想負擔和壓力,而偽作恰恰相反。既擔心功力不夠,又生怕仿得不像,一筆一畫都倍加小心,做作之氣一覽無余,哪里還寫畫得出自然流暢、遒勁有力、生動活潑的線條?另外,細辨紙絹也是鑒定書畫作品真偽的一個有效手段,它主要用在舊畫的鑒定上,因為書畫家各有自己喜用的紙絹,只要對畫家各類用紙了如指掌的話,一旦出現與其不符合的紙張,就可以作為鑒定的重要輔助手段和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