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詩人,需要那種不吝于在任何場合表達自己詩意情懷的詩人。哪怕這些詩人只能在微信朋友圈里出沒,只要他們的作品有一瞬間的詩意閃現,就一定能收獲知音。
去年12月,我的一位朋友創作了一首題為《水鳥》的詩,被另一位朋友發到了微信朋友圈里,全詩如下:
如果你是海
我愿做一只水鳥
我站在岸邊
你給我洗腳
這首詩一經發布就收獲了很多點贊,大家都說,一顆詩壇新星即將升起。遺憾的是,面對大家的贊美,這顆新星后繼乏力,竟然沉寂了,到現在都沒有再創作出一首達到《水鳥》這種高度的詩歌。
與此同時,一位筆名叫烏青的詩人在微信朋友圈里迅速竄紅。他的代表作《對白云的贊美》是這樣的:“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特別白特白/極其白/賊白/簡直白死了/啊——”
讀完這首在朋友圈里被瘋轉的詩,我情不自禁地“啊——”了出來,內心五味雜陳,也不知道要說點什么好。
其實早在我那位朋友和烏青之前,已經有一位詩人在朋友圈走紅了。2014年11月1n日,著名詩歌雜志《詩刊》的微信公眾號以《搖搖晃晃的人間——位腦癱患者的詩》為題,選發了腦癱患者余秀華的幾首詩,當天的閱讀量就超過6萬次,許多人一下愛上了她的詩。有人說余秀華是又一個海子,也有人說她是中國的艾米莉·狄金森。
我并不是一個對詩歌很感興趣的人,但當朋友圈里的每一個人都在轉發詩刊社的這篇文章時,我終于耐不住煩躁的好奇心,點開來看了。沒想到這竟成為我讀書識字這么多年來,為數不多的被詩歌打動的瞬間。“原諒我,事到如今還是熱衷一些溫熱的謊言/說喜歡你,說去看你/夏天過去了,秋天也過去了一半/我甚至沒有查過去你城市的路線……”(余秀華《一無是處的遇見》),當我看到這幾句詩時,心里沒來由地生出一種自責與遺憾。
有人說,烏青和余秀華在朋友圈等新媒體平臺上走紅,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日常生活的意義。而詩意的回歸,便是尋找生活意義的最佳途徑之一。我們常說要詩意地棲居在地球上,但詩意這種東西哪里是人人都有時間去感受的?所以我們需要詩人,需要那種不吝于在任何場合表達自己詩意睛懷的詩人。哪怕這些詩人只能在微信朋友圈里出沒,只要他們的作品有一瞬間的詩意閃現,就一定能收獲知音。
最近,《成都女報》的微信公眾號發起了一場線上活動:邀請成都各界知名人士為大家讀詩。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互動活動,讓詩歌回歸到生活中,并重新發現詩歌對于生活的價值。將一首詩讀出來,用不同的聲音傳遞不同的詩意情感,這是體會詩歌之美的另一種方式。我們期待著每一個愿意和詩歌約會的人,期待他們用別人的詩句表達自己的內心。
日本作家柳田國男在《黃昏小記》中說:“假如真有不朽這么一回事,我愿將人的生活里最真率的東西做成不朽。”愿詩歌與生活同在,帶著美好的心靈前往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