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胡耀邦誕辰一百周年,我曾經在他的直接領導下工作,此時我最想說的一句話,就是學習胡耀邦,促進黨的現代化。
黨的現代化是國家和民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環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與黨的現代化緊密相連,與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密切相關。胡耀邦以他光輝的思想和實踐,為推進黨的現代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可以說是一位鮮有的杰出代表人物。
胡耀邦力倡獨立思考,反對家長制,反對“一言堂”,反對個人崇拜,不迷信任何人。他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痹邳h內要講是非,不講關系,不看臉色。他組織和發動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就是他的這一思想的光輝體現。以這場討論為標志的思想解放運動,既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奠定了思想基礎,也為黨脫離封建殘余影響、走向現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礎。其歷史功績怎么估價都不為過。
社會本來就是多元的,必然存在多種聲音,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更是如此。胡耀邦說:鴉雀無聲,是走向滅亡的前奏曲,七嘴八舌人氣旺,民族復興有望。一個社會,作為執掌公權力的領導者,應當允許不同的聲音,不能只喜歡一種聲音而不容忍別的聲音,像在文革中以及文革以前許多年中“一言堂”那樣,一聽見不同意見,就視為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兩條路線的斗爭,就當作仇敵,非“批倒批臭”“徹底砸爛”不可。
全面改革和現代化建設是極其復雜的創新事業,沒有也不可能有現成的答案,因此理論上和工作上的不同意見是經常發生的。政策的制定要遵守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在充分發揚民主的基礎上,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但是學術和藝術問題,要遵守憲法規定的原則,實行學術自由,創作自由,討論自由,批評和反批評自由。這是胡耀邦的主導思想。胡耀邦在黨內生活了半個多世紀,對這段艱辛而又沉重的歷史有深刻的反思。我多次聽他說過,對于學術上的問題,隨便搞大批判開路,歷來不成功。他極力主張通過民主的方法,討論的方法,對話的方法,充分說理的方法去解決,允許從容討論,不強求一致,是非對錯,讓實踐去檢驗,歷史去考驗。對文學創作中出現的失誤和問題,他認為只要不違反法律,都只能通過文藝評論即批評討論和爭論來解決,必須保證被批評者在政治上不受歧視,不因此受到處分或其他的組織處理。學術、藝術問題的討論和爭論,必須采取平等的、與人為善的態度,不要簡單粗暴,不要無限上綱,不要亂戴政治帽子,允許反批評。在他看來,只有這樣做,才能正確發揮馬克思主義對學術、藝術的指導作用,形成科學、文化發展所必需的安定團結的環境和民主和諧的氣氛,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這里涉及如何看待思想的一致性問題。問題不在于要不要保持思想的一致,而是通過什么途徑、用什么方法來達到思想的一致,要不要在我們的各項工作中認真堅持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而更重要的是到底應該同誰在思想上保持一致。
1978年5月19日,我聽到胡耀邦一次談話的傳達。他說,一個黨要天天關心人民的要求、呼聲、情緒。許多人不從實際出發,而是從文件的規定出發?!八娜藥汀睓M行時,許多人摸中央有什么精神,靠摸精神過日子。我不主張摸上面有什么精神,應該先向下,后向上。下是基礎,上面是參照下面的,如果不合,應建議中央改過來。這是先驅者應有的勇氣,不能把上下顛倒了。我們是為群眾服務的,下情是真理,上情是參照的。不論正確路線還是錯誤路線,摸精神,不從實際出發,都是不對的。承認人民是決定力量,才是歷史唯物主義態度。沒有民主,黨就要滅亡。
胡耀邦以他的言論特別是行動,對如何看待不同意見,如何處理不同意見,以及在思想上歸根結底究竟應該同誰保持一致,做出了科學的回答。概括地說,就是發揚民主,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歷史已經證明,如果我們黨在思想上真的嚴格和兩個“凡是”保持高度一致,對毛澤東發動和領導的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動不得,那就走不出現代迷信的怪圈,不會有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也就很難開創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局面了。
在有幸參加胡耀邦領導主持起草有關中央文件的過程中,在同他的直接接觸中,我深感他特別重視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等這些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元素,特別重視吸取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能夠擺脫傳統的、陳舊的意識形態的束縛,從人類現代文明發展的廣闊視野,來反思中國社會的痼疾與弊端,思考國家、民族和黨走向現代化的路徑和方法。這一切,都體現在他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所提出和實施的主張和大政方針之中。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并且使這幾個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進,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戰略布局,就是在胡耀邦的主持下確立的。20世紀80年代,整個社會生機勃勃,一派興旺景象,經濟發展,思想活躍,意識形態領域環境寬松,言論自由、出版自由顯著進步。人們懷念那個年代是不無道理的。
近來,有些媒體屢屢發表文章,稱美國的民主是“劣質民主”,并非“真正民主”,而中國的集權政治體制則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值得西方學習。這種看法和說法,同鄧小平提出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原則,以及他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一文中對我國權力過分集中的弊端的分析和認知,顯然相距甚遠,與胡耀邦實現國家、民族、政黨現代化的光輝實踐相比,也不免給人以大相徑庭之感。鄧小平提出的“三個面向”的原則和政治體制改革的主張,胡耀邦在實現黨和國家現代化方面的思想和實踐,他們對政治體制改革所做的種種努力和貢獻,是值得人們重視和永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