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我受省政府委托,現對《浙江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修訂草案)》(以下簡稱條例修訂草案)作如下說明。
一、修訂條例的必要性
大氣污染防治關系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浙江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03年實施以來,對推動我省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我省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能源消費總量的不斷攀升,我省的大氣污染從煤煙型向區域型、復合型污染轉化,大氣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影響人們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大范圍、長時間的霧霾天氣更引起了公眾對于空氣污染問題的極大關注。而隨著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和《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法律、標準和政策的出臺,現行條例的相關規定和措施已經難以適應新形勢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需要:一是對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的職責、義務不夠明確,責任難以真正落實;二是源頭治理薄弱,管控方式單一,缺乏能源結構、產業布局等源頭治理方面的要求;三是重點領域的污染防治措施不夠完善,特別是欠缺對細顆粒物、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物等多種污染物協同控制的要求;四是區域性的聯防聯控機制、灰霾等重污染天氣應對機制不夠健全。為了從制度層面解決這些突出問題,需要根據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新趨勢和新特點,對條例進行修訂。
二、條例修訂草案的起草過程
2014年下半年,省環保廳成立條例修訂小組,在總結近年來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緊密結合新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的制度規定,借鑒吸收北京、上海、江蘇等省(市)大氣立法經驗,開展立法研究和修訂工作。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于2015年5月報省政府后,省法制辦書面征求了各設區市政府和省級有關部門的意見,同時通過網站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赴杭州、臺州等地開展立法調研,相繼召開專家論證會、民主協商專題會、部門協調會,充分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學者、相關部門和管理相對人的意見和建議。在綜合各方意見的基礎上,省法制辦會同省環保廳對條例進行反復研究、論證和修改。省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大氣污染防治和條例的修訂工作,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對大氣污染防治進行專項審議,省人大環資委、法工委多次聽取了條例修訂情況的匯報,提前安排部署了一系列調研工作。該條例修訂草案已經省政府第54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現提請本次省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
三、條例修訂草案主要內容的說明
條例修訂草案分為總則、監督管理、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防治措施、區域大氣污染聯合防治、重污染天氣應對、法律責任、附則等八章,共五十八條。
(一)關于總體思路。今年8月29日修訂出臺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共129條,對大氣污染防治措施、監督管理、聯合防治、法律責任均作了詳細規定。按照立法法要求,地方立法應減少與上位法重復的精神,條例修訂草案將重點放在法律規定在浙江的落地上,重點解決本省大氣污染防治的實際問題:一是根據國家對長三角大氣污染防治的特殊要求,強化重點污染排放總量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和區域大氣污染聯合防治制度。二是注重構建大氣污染防治責任體系,促進形成政府監管、公眾參與、共同治理、協同控制的防治機制。三是突出源頭治理,綜合施策。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技術和行政手段,嚴防嚴控大氣污染。四是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細化燃煤、工業、機動車、揚塵等重點領域以及重點區域的大氣污染防治。
(二)關于政府及其部門職責。大氣污染防治的部門職責不清,容易造成監管部門互相推諉、扯皮,嚴重影響防治措施的實施效果。大氣污染防治法對政府和部門的責任規定較為原則,為解決這一問題,條例修訂草案對防治職責作了規定:一是在總則,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大氣環境質量負責,明確了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的配合義務。對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等各個部門的管理職責進行細化,環保部門對大氣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的同時,明確發展和改革、經濟和信息化、住房和城鄉建設等其他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要按照本級人民政府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及其分工方案規定的職責,對大氣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可以對城市揚塵、餐飲油煙、焚燒秸稈和生活垃圾、服務業排放大氣污染物等實行綜合執法(第三、四條)。二是在分則的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和法律責任具體條款中,對其他監督管理部門的具體職責作了明確(共計十六條)。
(三)關于大氣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在上位法基礎上作了以下規定:一是強化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管理。授權省人民政府可以確定本省實施排放總量控制的其他重點大氣污染物。對超過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或者未完成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的地區,要求約談主要負責人,并暫停該地區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第十條)。二是完善排污許可證管理制度。我省是國家排污許可證管理制度改革的試點省份,根據我省污染源“一證式”管理實踐,對排污許可證應當載明的內容進行了明確,將排放方式、排污口設置、污染防治工藝和設施、監測方式納入許可證管理,作為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排污權交易、監督檢查、排污收費等環境執法的依據(第十一條)。三是規范大氣環境質量和大氣污染物排放監測。對環保部門科學設置監測點、公開監測信息,并對工業園區監測作了規定,要求排放單位對工業廢氣、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排放開展自行監測,規定重點排污單位要按照國家要求安裝自動監測設備,應當委托有資質單位進行計量檢定(第十三、十四條)。
(四)關于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污染大氣行為具有隱蔽性強、舉證責任難、信息不對稱等特點,環境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條例修訂草案設專章作了規定:一是規定環境監管部門定期公開大氣污染源和重點排污單位的監測情況、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和削減情況等各類環境信息,為公眾參與和監督大氣環境保護提供便利。二是在環保部《企業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辦法》的基礎上,要求排放工業廢氣、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的單位,如實向社會公開排放情況、防治設施建設和運行情況等環境信息。三是規定施工單位在施工現場出入口,公示大氣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九條規定的義務。四是建立“黑名單”制度,要求將違法信息記入企業社會誠信檔案,及時向社會公布。五是對公眾參與大氣環境影響評價作了規定。(第三章)
(五)關于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大氣污染防治法第四章共五節對燃煤和其他能源、工業污染、機動車船、揚塵、農業和其他污染防治作了詳細規定,條例修訂草案根據我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的防治措施,對上位法作補充和細化:一是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對新增燃煤消費項目、煤炭消費減量替代指標使用、新建燃煤發電項目提出了嚴格要求。對禁燃區劃定、集中供熱、分散燃煤鍋爐和燃用重油、渣油設施的拆除作了規定(第二十五至二十九條)。二是將高污染工業項目,嚴重污染大氣的工藝、設備、產品列入本省淘汰類項目,并禁止新建、擴建和使用(第三十條)。三是對工業生產企業排放煙粉塵、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氣態污染物執行標準,以及生產場所煙粉塵和氣態污染物的控制作了規定(第三十一條)。四是要求制定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標準,并在相關標準中明確密閉、泄漏檢測、回收、廢氣處理等排放控制措施(第三十二條)。五是對排放重點大氣污染物超過規定標準的企業,實行水、電、氣差別化價格政策(第三十三條)。六是在《浙江省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條例》規定基礎上,對停車檢測、區域限行等行政措施作了授權規定。鼓勵通過公交、合載拼車、自行車等方式低碳、節儉出行。支持公交、環境衛生、電力等行業率先使用清潔能源車船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第三十四至三十七條)。七是增加了房屋拆除揚塵、車輛及道路揚塵的防治規定。要求加強秸稈收集和綜合利用,并對露天焚燒秸稈作了禁止規定(第三十九至四十一條)。
(六)關于區域大氣污染聯合防治。條例修訂草案針對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聯合防治的要求做了以下規定:一是開展區域大氣環境信息共享,在防治工業和機動車船污染、禁止露天焚燒秸稈等領域開展聯合執法。二是加強科研合作,推動區域在節能減排、產業準入和淘汰,以及機動車大氣污染排放等環境標準的統一。三是省人民政府建立應急聯動合作,在重污染天氣、重大活動期間通報大氣環境有關信息,商請有關省、市采取相應措施。四是劃定本省的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五是在重點區域開展聯合執法、跨區執法、交叉執法。六是對重點區域內有關設區的市建設可能對相鄰區域大氣環境產生重大影響的項目,及時通報有關信息,并開展會商。(第五章)
(七)關于重污染天氣應對。條例修訂草案增設重污染天氣應對一章,在應急啟動與響應程序、措施等方面與上位法作了銜接補充。一是要求省、設區的市建立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體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二是規定省、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根據重污染天氣預報信息,確定預警等級,發布預警,指導公眾出行和調整其他相關社會活動。三是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預警等級,及時啟動應急預案,并可以采取責令有關企業停產限產、限制部分機動車行駛、停止學校戶外活動等應對措施。(第六章)
以上說明和《浙江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修訂草案)》,請予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