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做好省人大常委會聽取和審議全省科技專項資金管理情況報告的相關工作,省人大財經委在主任會議領導下,會同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了全省科技專項資金審議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了監督的重點內容、方法步驟和工作要求。委托省審計廳對全省科技專項資金管理情況進行專項審計,專題聽取省財政廳、科技廳、審計廳等相關部門匯報,召開科研機構、高新園區、高校、企業座談會,分赴杭州等5個設區市及下屬縣(市、區)進行調研,聽取當地政府、企業和人大代表的意見和建議,并委托6個設區市開展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全省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創新型省份和科技強省建設,不斷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健全完善資金管理制度,積極發揮財政資金的引領和帶動作用,為促進我省經濟社會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財政科技投入持續加大。2013至2014年,全省財政科技經費支出共計399.86億元,其中2013年191.87億元,2014年207.99億元,分別較上一年度增長15.6%和8.4%。爭取國家科技項目立項支持資金共計49.13億元,其中2013年25.50億元,2014年23.63億元,占全省科技投入總額的13.3%和11.4%。此外,2013至2014年,創新強省資金共計安排24.30億元,工業與信息化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技術創新等23.98億元。2014年各級財政科技資金引導和帶動全社會投入1470億元,自2010年起年均增長15.4%。
省級財政科技投入共計63.92億元,2013年30.34億元,2014年33.58億元(剔除省級改列市縣支出9.81億元后為23.77億元),分別較上一年度增長12.3%和10.7%。其中,省級財政安排科技專項經費2013年為14.08億元,2014年為16.70億元。
(二)積極推進技術創新和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加大財政對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積極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和工藝改進,全省累計培養高新技術企業6232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9141家,資助16個產業鏈重要環節的企業研究院8.5億元,帶動企業投入研發經費70億元以上。如紹興市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加大科技攻關投入,近兩年分別完成RD經費支出82.81億元和92.22億元,同比增長12.8%和11.36%,實現高新技術產值2164億元和2337.34億元。2013至2014年,省財政共安排項目經費近8億元,支持實施省重大科技專項項目近400項,在水稻育種、電動汽車、新藥創制、信息技術等領域突破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關鍵技術。實施科技惠民富民示范工程,推動現代農業、醫療衛生、清潔能源、環保治理、公共安全等領域科技進步。
(三)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升。營造良好創新發展環境,建立健全科技服務平臺。充分發揮各級各類高新園區、科技城、科創基地和科技創新載體作用,加大對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領軍型創新團隊和科技創新創業人才等的引進,扎實推進科技大市場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運用,不斷加大科普宣傳和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集聚國內外優質科技創新資源,促進高新技術和科技型企業集聚發展。如嘉興市加快推進嘉興科技城、浙江科技孵化城和嘉興秀洲國家級高新園區(籌)建設,全省科技創新體系副中心地位不斷鞏固,近三年累計研發產出項目825項,項目年轉化成效超100億元。另據全國科技進步統計檢測報告顯示,2014年我省科技綜合實力居全國第6位,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第5位,其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居全國第2位,知識產權綜合實力居全國第2位,成為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全國4個創新型試點省份之一。
(四)管理制度和機制不斷健全。加強制度建設,制定了一系列專項資金和經費管理制度,加強對資金安排和使用的全過程監管。一是完善科技項目立項程序,建立了省級相關部門初審、專家評審、會同相關部門復審提出立項建議,報省政府決策的“三審一決策”的項目立項制度,全面推行網上申報受理、網上評審、網上公示。二是改進資金分配方式,推行競爭性分配、因素法分配。不少地方積極探索市場化分配機制,推進財政支持方式從“直接資助”向“間接資助”方式轉變,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三是優化整合財政科技專項,對性質相同、用途相似的專項資金進行統籌,對績效不高的項目進行“撤、并、轉、退”。如杭州市財政對市本級工業和科技口共66項產業政策涉及15.5億元資金予以歸并、強化或取消,聚焦工業和科技重大創新項目。省級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的數量從35個壓縮到14個。
二、主要問題
(一)全省財政科技有效投入不足。在財政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的同時,一些財政資金并沒有完全用于科技創新。據了解,各市縣均存在將非科技類支出作為科技資金投入的情況,虛列進入財政科技投入總量。如一些市縣將政務信息化資金、公務員信息考核平臺建設、招商引資獎等一些與科研活動無關的經費納入科技投入,審計查出2011和2014年全省至少有87.45億元非科技資金被列為科技支出。同時,行政管理經費在科技經費支出中占比較高。2013年,省級財政資金歸口省科技廳安排的18.04億元,其中的4.41億元用于科研院所機構運行及基本項目經費、科技廳機關行政管理經費等,2014年審計的部分市縣中有些縣(市、區)行政經費占財政科技總投入的比例超過30%。另外,2013年、2014年我省RD經費占GDP的比重分別為2.18%和234%,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1個百分點和0.24個百分點,還不能完全適應我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形勢和要求。

(二)科技專項資金投向不夠合理。一是公共科技領域投入比例過低,從調查統計看,近四年全省科技項目資金投向科研院所和學校等公共科技領域僅占9.42%,一些基礎研究、人文社科、社會公益性等領域的科技投入明顯不足。二是項目投入存在小、散、多的“碎片化”情況。2014年,全省財政科技補助項目達131317個,平均每個項目補助僅8.38萬元,其中省本級項目2567個,平均每個項目補助21萬元,有的重大關鍵性技術研究領域投入還不夠。三是重硬件建設輕軟性投入,在一些具體項目實施中,科技專項資金較多地投向設備費、材料費等硬件中,用于人才培育、品牌建設、工業設計等軟性投資領域相對較少。
(三)科技專項資金投入方式有待創新。財政科技資金直接補助比例較高,從調查情況看,目前全省科技項目資金中直接補助占比在90%以上,財政科技資金的引導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近年來全省許多地方建立了引導基金、天使基金、創投基金等,但仍有不少企業反映,在實踐中有的較多地考慮利益導向,對急需資金支持的初創型、中小微科技企業“雪中送炭”還比較少,如何使財政引導資金既符合市場化的運作機制,又體現政策扶持導向,需要進一步積極探索。網上技術市場有待進一步規范,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作用有待進一步提升,財政對網上技術交易主體的補助,有的存在造假騙補現象,審計抽查了網上技術市場交易項目30個,發現虛假交易支付、項目未產業化的項目17個,騙取財政資金966.45萬元。
(四)科技專項資金管理仍需進一步加強。一是專項資金整合還不到位。部分科技專項資金投向相同,補助內容相近,如一些地方科技部門安排的科技資金和經信部門制造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均有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補助。由于部分專項資金設置重疊交叉,造成了財政資金在不同層級之間、不同主管部門之間、同一主管部門內部重復安排、重復補助的現象。二是部門多頭管理。2014年,省本級可分配財政科技資金的部門有11個,個別縣甚至多達30個,各部門有各自的科技計劃體系,在立項、審批、資金分配、項目驗收、績效評估等方面信息不共享,各自為政,缺乏有效的統籌協調機制。三是監管工作尚需加強。審計反映,在抽查的2638個項目中,有864個項目未對項目進行專帳核算,836個項目不按預算支出,224個項目虛報預算,70個項目虛列支出。一些地方和部門“重立項、輕監督”,“重資金分配、輕事后跟蹤”,科技項目未及時驗收、未現場驗收、未開展績效評估的情況較多。有的科技中介機構包裝項目、虛構項目幫助企業騙取資金,甚至與主管部門存在利益上的關聯。
三、幾點建議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必須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隨著科技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財政管理體制不斷規范和健全,需要我們進一步推進財政科技資金管理改革,更好地發揮財政資金在推進我省創新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財經委建議:
(一)進一步優化財政科技資金的投入和使用,推動創新發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順應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要求,在“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中,進一步增加財政科技資金的有效投入,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支持科技創新,提升我省科技創新水平。進一步優化財政科技資金的使用方向,堅持需求關鍵導向和績效導向,切實加大基礎自然科學、人文社科、重大科技平臺、核心關鍵技術等基礎性、前沿性、關鍵性領域的投入,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好財政資金的引領和帶動作用,鼓勵企業參與重大科技項目和核心關鍵技術研發,引導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進入科技創新領域,加大對初創型、中小微科技企業培育發展的扶持力度,積極促進產學研的有機結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運用。
(二)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加強財政科技資金統籌整合。積極推進國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等要求和舉措在我省的貫徹落實,科學界定擁有財政科技資金分配權的部門在促進科技事業發展中的職責,明確各類科技專項資金的功能定位。健全部門之間的統籌協調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統籌科技發展規劃和布局,統籌配置科技計劃預算。加大專項資金清理整合力度,認真梳理科技資金的類別和結構,規范科技經費編列范圍。嚴格按國務院要求,將現有科技專項資金整合為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研發、技術創新引導、創新基地和人才等四大類,高效配置科技資源,強化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
(三)進一步深化改革,探索建立財政科技資金市場化和多元化分配機制。完善競爭性分配、因素法分配和政府購買服務相結合的資源配置機制,減少財政資金的直接補助比例,綜合運用風險補償、以獎代補、財政貼息、創投引導等方式,運用市場機制引導和支持技術創新活動,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資本化、產業化。逐步實現由無償直接資助向有帶動放大作用的間接資助轉變,由單純資助項目向營造創新環境、提升發展質量轉變,由單一評價項目技術水平向評價企業創新能力轉變。
(四)進一步健全完善制度,加強財政科技資金監督管理。嚴格落實新預算法和加強財政專項資金管理清單建設的相關要求,進一步修訂完善財政科技資金管理辦法,健全管理體制機制。加強科技項目實施的事中、事后監督檢查,強化監管責任,重視科技資金專項審計成果,對查出的問題要依法依規嚴肅處理,加大責任追究力度。打造信息共享平臺,對項目立項、編制預算、組織實施、監督檢查、績效評估等全過程進行信息化管理,并向社會公開,接受公眾監督。建立符合科研活動規律的績效評價制度,將績效評價結果作為完善相關政策,安排財政資金的重要依據。加強科技中介管理,建立對科技中介的監督評估和準入退出機制,規范科技中介機構服務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