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我代表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將全省法院依法履職公正司法問題整改情況報告如下:
依法履職公正司法是人民法院的基本職責和光榮使命。近年來,全省法院深入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四中和五中全會精神,圍繞“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堅持執法辦案第一要務,鞏固深化“八項司法”,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2011年至2014年,全省法院共受理各類案件402.9萬件,去年收案113.8萬件,居全國第二位。共辦結398.6萬件,一線辦案法官年人均結案174件,是全國平均數的2.1倍,居全國第一位;上訴率為6.1%,二審改判發回率為7.61%,生效裁判息訴率為99.18%。今年1至10月新收各類案件112.1萬件,審執結97.8萬件,同比分別上升17.5%和11.9%。
今年,省人大常委會就全省法院依法履職公正司法情況開展專項監督,是對法院工作的有力支持。全省法院對此高度重視,積極配合。9月,省人大常委會反饋了調研情況,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指出全省法院在司法理念、規范司法、嚴格司法、廉潔司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對此,省高院黨組及時組織專題學習,認為反饋意見客觀中肯,指出的問題有些是我們自身較難發現或容易疏忽的,有些是平時已經發現但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的。全省法院針對反饋的問題,逐一剖析原因,找準癥結,提出改進舉措,狠抓整改落實。
一、端正理念,堅守法治
針對“有的法官就案辦案,辦案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不佳,有的還存在重實體輕程序等習慣思維,有的司法為民的意識還不夠牢固,有的對律師作用的認識不夠到位”等司法理念問題,切實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廣大干警增強法治意識、大局意識、為民意識和責任意識,進一步端正司法理念。
更新刑事司法理念,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堅持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相統一,全面執行被告人不穿囚服出庭的規定。著力強化庭審功能,嚴格落實證據裁判規則,通知包括警察在內的關鍵證人、鑒定人出庭作證。對于定罪證據不足的案件,堅決不搞降格處理,不作出“留有余地”的判決,1至10月對公訴案件3名被告人依法宣告無罪,裁定準予檢察機關撤回起訴的86件,切實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服務大局,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完善對涉困企業的差異化處置,1至10月通過司法程序共化解銀行不良資產548.6億元,盤活企業存量資產113.6億元,釋放土地資源9995.1畝,房屋面積數436.2萬平方米,一批可淘汰的“僵尸企業”退出市場。共受理企業破產案件487件,審結208件,有效阻斷企業資金鏈、擔保鏈風險擴散,為實現“騰籠換鳥”、兼并重組、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利條件。集中開展銀行不良資產處置核銷專項活動,重視防范和打擊不法企業逃廢金融債務,審結金融糾紛6.4萬件、民間借貸案件12.2萬件,標的金額分別達1786.8億元、779.7億元;快速辦結銀行申請實現擔保物權的案件2490件,標的金額153.8億元,有效防范各地區域性金融風險。全面加強環境資源審判工作,助力“五水共治”,審結污染環境犯罪案件451件,判處罪犯907人,從嚴控制緩刑適用,實刑率達74.5%。探索推進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審結環境污染責任糾紛民事案件25件。依法支持環保行政執法,審結環保部門申請強制執行污染環境案2208件,準予率達96.5%。依法妥處“三改一拆”和重點工程、城市化進程中的涉案糾紛,審結行政機關申請強制搬遷、拆除違法建筑案件5746件,依法準予執行 4504件,不準予或準予撤回的1038件,作其它處理204件。
踐行司法為民,方便群眾訴訟。全面推進訴訟服務大廳、訴訟服務網、12368訴訟服務熱線三位一體的訴訟服務中心建設,累計處理群眾來電20萬余件,接通率95.6%,努力滿足群眾在訴訟咨詢、案件查詢、信訪投訴、聯系法官等方面的多元司法需求。首創電子商務網上法庭,方便網購用戶在線上提起訴訟、交換證據、參加庭審和調解,實現足不出戶裁判化解糾紛。設立涉僑網絡法庭,特邀僑領協助調解涉海外僑胞案件300余件,深受海外華僑、駐外使領館的歡迎和好評,受到最高法院的肯定和推廣。推廣遠程視頻庭審,通過“車載法庭”等方式開展巡回審判472次,讓山村群眾感受到司法服務就在身邊。推進網上案款繳退費系統,方便當事人運用POS機、網上銀行、手機銀行、支付寶等多渠道繳納訴訟費,并及時便捷地領取訴訟費退費。開發異地遠程電子訴訟檔案查閱系統,方便當事人到就近法院查閱案卷。
重視律師作用,共同維護司法公正。制定進一步依法保障律師執業權利的17條措施,有針對性地解決律師反映的訴訟活動中的突出問題。嚴格落實對出庭律師免于安檢的規定,量身開發“浙江法院律師服務平臺”,努力為全省1240余家律師事務所的1.5萬余名律師,提供網上立案、繳費、閱卷、送達、參與調解等全流程訴訟服務。在全省法院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推行申訴案件法律援助工作機制,借助律師力量化解涉訴信訪。注重發揮律師辯護作用,鞏固深化在全國首創的擴大刑事辯護工作,1至10月已為12448名沒有錢請律師、可能被判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被告人,通知法律援助律師出庭辯護,全省可能判三年以上的刑案辯護率達94.18%,繼續領先全國,有效防范刑事冤錯。
二、聚焦難題,破解瓶頸
針對“立案難”、“執行難”、“送達難”、“陪而不審”等突出問題,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加大改革力度,盡最大努力予以改進完善。
大力破解“立案難”。5月1日實行立案登記制以來,全省法院共登記立案68.77萬件,同比上升17.81%,當場登記立案率達92%,對依法應當受理的案件,做到了有案必立、有訴必理,充分保障當事人訴權。對材料不齊的,一次性告知補正,決不讓當事人為立案來回奔波;不符合法律規定條件的,一律出具不予受理裁定,并說明理由。值得注意的是,立案登記制改革與新行政訴訟法同步實施,行政案件收案量在5月以后出現了井噴式增長,1至10月全省共依法受理一審行政案件9775件,同比上升140.9%(另有受理非訴行政案件1.63萬件)。同時,改革后實踐中也出現了“涉群體性行政訴訟增多”、“涉軍轉干部、農嫁女等信訪敏感群體及歷史遺留問題的起訴增多”、“當事人濫用訴權情況增多”等“三多一難”的新情況。為此,全省法院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暢通和拓寬多元化糾紛解決渠道,鼓勵和引導社會公眾通過成本較低、對抗性較弱、有利于修復關系的非訴訟調解方式解決糾紛,在訴前成功化解各類糾紛4.1萬件;加大對惡意訴訟、無理纏訴、虛假訴訟的懲處力度,確保登記立案規范有序。
繼續破解“執行難”。用足用好覆蓋全省的網上“點對點”查控機制,累計查控被執行人存款1316.07億元、房產60321處、車輛255172輛。延伸查控被執行人省外存款、投資入股、“支付寶”賬戶、流通證券以及理財產品,推進查封、凍結、扣劃一體化,逐一填堵被執行人轉移隱匿財產的空隙。落實24小時執行備勤出警機制,借力公安協助查控平臺,累計協控到位4671人,讓老賴無處藏身。綜合運用征信網站、微博微信、有線電視、城市LED屏等平臺,曝光失信黑名單226794例,使老賴在置產置業、乘飛機坐高鐵等方面處處受限。建立公訴為主、自訴為輔的依法懲辦拒執罪的新模式,加強對拒執行為的刑事打擊力度,拘留5770人次,判處罪犯69人,有力維護法律尊嚴和司法權威。與15個省市高院會簽異地執行協作協助文件,進一步破解異地“執行難”。
努力破解“送達難”。臺州等法院成立專司送達的工作小組,積極開展“夜間送達”,增強直接送達力量,主動借力村居干部,有效拓展送達網絡。引入民營快遞參與送達民商事法律文書,豐富快遞面單的文書選項,通過市場化競爭倒逼郵政送達增質提效。積極推廣錄音送達,拓展電子郵件、微博微信、網絡等信息化送達方式,代替傳統的報紙公告送達。爭取淘寶等電商支持,海量獲取當事人常用有效的送達地址。在道交、金融等多發案件中,推行訴前送達地址確認書,確認送達效力。
注重破解“陪而不審”問題。全面實現人民陪審員“倍增計劃”,基層法院人民陪審員總數達法官人數的1.2倍,基層群眾比例超過新增人民陪審員的2/3。推動成立人民陪審員管理辦公室、設立人民陪審員協會,加強人民陪審員的自我管理。通過向陪審員所在單位統一發函等方式,要求相關單位盡力支持陪審員參審,為陪審員依法履職創造良好條件。落實陪審員隨機抽選參審和回避制度,確保審理公正。設立專業化陪審員人才庫,參審知識產權、醫療事故等專業化程度較高的案件,提升陪審實效。推進適度分權陪審機制改革,通過提高人民陪審員在合議庭中的比例,探索人民陪審員對事實認定起主導作用,法官對法律適用起主導作用的合議庭新模式,解決“陪而不審”問題。1至10月人民陪審員參與合議庭審理一審案件12.49萬件,陪審率達95.62%,領先全國法院。
三、規范司法,確保公正
針對立案、審判、執行等方面存在的司法不規范問題,著力細化制度、狠抓落實,進一步加強規范執法公正司法工作。
加強培訓指導,統一裁判尺度。重視發揮審級監督、指導性文件、案例指導等作用,細化原則性條款和幅度過寬條款,規范選擇性條款和授權條款,統一法律適用標準。今年共制定審判業務指導文件30個,發布參考案例24件。注重青年法官培養鍛煉,堅持“集中培訓、巡回培訓、網絡培訓”相結合,通過法官教法官、案例教學、現場觀摩、結對幫扶、交流掛職等形式,累計培訓基層干警7700余人次,不斷推進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
改進審判管理,提升辦案質效。完善在全國首創的審判質效運行態勢電子評估體系,結合實際對各項評估數據設置合理的區間,引導各級法院更有針對性地提高審判質效,又不盲目追求“高指標”。加強審判流程管理和審限預警,開展隱性超審限案件專項治理活動,及時監測和清理長期未結案件,提高審限內結案率。進一步加強裁判文書說理,建立裁判文書交叉校對、合議庭成員集體共同審核簽署和上網文書隨機評查制度,提高裁判質量。
深化執行公開,規范執行工作。建立執行流程節點管理系統,提示執行人員在查控措施、執行期限等節點及時、準確、全面采取執行措施。開發應用數字執行系統,以音視頻記錄執行實施過程并全程公開。推進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新聞媒體等見證執行常態化。落實執行進展信息節點的手機短信主動告知,保障當事人知情權。建立執行案款系統,實現“一案一人一賬號”,實時監控執行款到賬轉付情況,防止執行沉淀款發生。
四、從嚴治院,帶好隊伍
針對少數干警違紀違法問題,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努力實現法官清正、法院清廉、司法清明。
加強警示教育。梳理警示案例,有針對性地對不廉不公、不當經濟行為、違反社會主義道德等違紀違法案件分類進行全省通報,教育引導廣大干警深刻反思、引以為戒。扎實開展 “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弘揚先進典型,用身邊人、身邊事,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著力解決“不嚴不實”問題。認真貫徹黨內廉潔自律準則和紀律處分條例,堅持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運用好浙江法院首創的《法院干警拒禮、拒請、拒托提示手冊》和《浙江法官業外行為指引》,在剛性紀律規定之外,指引法官在人際交往、業外活動中保持謹慎、理智、約束和自律,切實管好“生活圈”、“社交圈”和“娛樂圈”。
完善防控機制。開發應用廉政風險防控預警信息化系統,自動對判處緩刑免刑、執行款發放等廉政風險點,進行動態實時警示和監控。堅持抓早、抓小,對反映干部作風和廉潔自律等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及時約談提醒或函詢作出說明。對近兩年來各類違紀案件多發頻發、監督管理存在漏洞的3個法院進行提醒談話或誡勉談話。為切實防止人情案、關系案,細化落實中央防止干預司法的“兩個規定”,對各類涉案反映材料書面登記在案、逐級轉遞、全程留痕。針對個別法官家屬、親屬從事與法院審判業務相關聯的法律事務的現象,嚴格執行任職回避和一方退出機制。
反腐“零容忍”。設立問題線索統一管理電子化平臺,集中排查做到件件有調查、事事有結果。嚴格落實“一案雙查”,加大查辦力度,做到有腐必反、有案必查、有貪必肅。嚴肅查處極個別法院領導干部權錢交易、受賄瀆職案件,嚴肅查處審判執行人員徇私舞弊、枉法裁判、以案謀私案件,嚴肅查處利用人情案關系案獲取不義之財以及在辦案法官與案件當事人之間充當訴訟掮客的法院干警。1至10月共查處違紀違法案件20件25人,堅決清除法院隊伍中的害群之馬,保持反腐高壓態勢。
主任、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整改落實永遠在路上、沒有休止符。有些問題通過不斷努力,已得到初步治理和改進;有些還需加大力度,持續整改;有些需要社會各屆共同參與,合力解決。我們將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有力監督下,牢牢把握公正司法、司法為民主線,深化“八項司法”,積極推進司法改革,以改革思維破解難題,持之以恒加強隊伍建設,為實施“八八戰略”、保障“十三五”規劃順利實施、建設法治浙江、平安浙江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以上報告,請予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