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美麗鄉村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為新農村建設的有效載體,不僅可以促進農村生態文明,且對其經濟、社會科學發展以及農民生活亦產生深遠影響。
【關鍵詞】美麗鄉村;生態
桐柏縣位于河南省南陽市,是中國盤古之鄉,文化氣息濃郁。相應號召,啟動了淮源陳莊、月河徐寨、程灣石頭莊鄉村建設,淮源鎮陳莊村被確定為全省70個美麗鄉村試點。而如何響應河南省生態型美麗鄉村規劃的號召,切實落實好建設步驟,筆者通過對生態型美麗鄉村建設的特點入手,對桐柏縣鄉村進行規劃設計,助為其轉變為生態型美麗鄉村。
1.生態型美麗鄉村概況
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下,建設生態型美麗鄉村成為各省關注的重點,在保護自然生態,尋求農村發展的基礎上,生態型美麗鄉村的建設也推動著經濟建設與發展。如浙江省安吉和寧海、河北省張家口、江西婺源等,都是目前生態型美麗鄉村的標桿,不僅保護了環境,且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生態型美麗鄉村是一個綜合、全面的現代化建設模式,在突出鄉村美麗的基礎上還要遵循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優化環境,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
2.生態型美麗鄉村建設的特點
2.1環境優美
美麗鄉村除了要注重自然生態的重要性外還要關注衛生管理,在公共場合和街道周圍要設立標語,提醒居民保護環境,從而有利于長效保潔機制的建立。最影響農村環境的莫過于生活垃圾,由于無分類、無地點、無管理,導致農村垃圾隨處可見,嚴重影響鄉村環境,因此,要消除“三無”,建立分類收集、定點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建立生態環保的美麗鄉村。
2.2尊重自然
生態型美麗鄉村的主要特征就是山、水、田、宅一體化,實現美麗鄉村建設不僅需要規劃來實現,同時還要依靠自然,遵循其發展規律,將鄉村的建設結構與當地地理環境相融合,在水田一色,山居相傍的鄉村風格下,突出自然的主導作用。
2.3合理規劃
美麗鄉村在規劃建設中需要注意建筑的質量與結構布局,其直接影響著生態結構和空間造型,在當地地理風貌的基礎上增加土地的流轉與整合,使得美麗鄉村的規劃建設更加合理、科學。
3.生態型美麗鄉村規劃
鄉村建設的前提即為規劃,受當地居民的文化和審美觀念的影響,對西式洋樓的推崇高于我國傳統建筑,這種盲目的追求新潮會使得鄉村缺失傳統文化建設的內涵。因此在規劃鄉村建設時也要考慮當地居民的文化程度與意識,做好前期宣教工作。桐柏縣位于河南省南部,南陽盆地東源,桐柏山腹地,豫鄂交界處,素有“宛東咽喉”、“信西屏障”之稱,是江淮兩大流域分水嶺,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民風,而其中淮源文化、盤古文化、佛道文化以及紅色文化最為鮮明,這就決定了桐柏縣居民從思想上更能接受具有傳統文化的建筑。在“新村運動”的影響下,鄉村規劃需要以“和諧”為理念,不僅要解決農村環境問題,還要減少機械化生產給農村環境帶來的壓力。生態型美麗鄉村規劃理念的核心是“官民一體”,這就需要在充分了解當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和發展訴求的基礎上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從主體建筑、環境優化、村莊用地布局等方面實現生態型美麗鄉村的建設。
4.生態型美麗鄉村建設
4.1主題建筑
在保護傳統鄉村文化的基礎上,在原有建筑上進行細節調節,對低矮房屋進行改造。
注意控制建筑立面和住宅結構之間的協同,還可以多建筑設置保護性裝置。由于桐柏縣位于桐柏山腹地,決定其鄉村民居傍山而建,為了體現建筑特征,可提高新型的建筑主體,從遠處也可看見樓體,而建筑排列要疏密有致、錯落有形(見圖一)。其次,農林與農田與民居的結構以及當地地理環境進行改革和拓展,農田與道路、建筑之間要按照比例調整,山體公園和休閑活動場地也要考慮當地生活習慣和對地理影響的大小而修整,與傳統發展項目不同,旅游開發建設可以轉變農村落后的經濟模式。由于桐柏縣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原佛道文化的發源地,因此,有一定數量具有宗教特征的建筑,在保護原有傳統建筑的基礎上對其周邊環境也要進行規劃修整,使之與建筑一體,形成“遠山青如黛,樓閣遙相應”的美麗景致(圖二)。
4.2村莊布局
確定建筑特征后要對村莊用地布局進行改革,不管是經濟發展還是策劃經濟項目,景觀環境是必須圍繞主體建筑,從而形成集使用功能、經濟價值、生態和諧為一體的建筑群。道路的通達情況直接影響鄉村的整體面貌,保留具有特色的老舊公路或者田間小道,重新規劃道路,建立完整的排水系統,避免生活用水積洼,影響鄉村環境。由于桐柏縣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動植物資產豐富,可將其進行分類區域規劃。
4.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建設生態型美麗鄉村不僅要在文化傳承和建筑風格方面突出其鄉村特色,還要保留更多傳統內涵美。風俗習慣受中原文化與楚文化雙重影響,當地可以發揮文化特色,如祭祀盤古大點等,吸引人們關注。受地理條件因素影響,桐柏縣發展了生態茶園1萬畝,苗木花卉1.8萬畝,中藥材1.5萬畝。根據桐柏縣的各種特點,因地制宜將其建設成依山傍水、青磚黛瓦,小橋人家特色的鄉村。而桐柏縣當地旅游經濟也較為發達,地方政府可組織農民開班農家餐館、農家田園和農家賓館,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加大對農民關于餐飲烹飪和服務接待方面的培訓,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型美麗鄉村。
4.4文化、思想教育
美麗鄉村建設不僅僅只是整齊的建筑,青碧的山水,而美麗鄉村建設是精神文明、物質文明以及生態文明共同發展融合的體現,因此,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和鄉風文明也是美麗鄉村必不可少的部分。在生態型美麗鄉村的建設中,要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統籌協調好。作為中原地區,我省農村散落著很多古村落和古建筑,保留著傳統手藝和珍貴的劇種,這些傳統文化遺產集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于一體,而鄉村居民因文化水平不高,對這些珍貴遺產不予重視,這就需要政府以及社會方面的重視,做好文化思想教育,提高其文明程度,培育美德,完善法制教育。如鞏義宋朝開國皇帝陵前石像散落麥田,路人任意踩踏,就是因為民眾對歷史遺跡的不重視和當地政府部門保護措施不當等原因造成的,只有加強民眾的思想文化教育,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生態型美麗鄉村。在此過程中,可借鑒成功建設生態型美麗鄉村的案例,如婺源油菜花、爐岙村“生態村落,烈士故里”,西坑口村“農家樂旅游”等等。
5.結語
目前,鄉村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較好的地區,但是在經濟方面卻處于薄弱環節,建立生態型美麗鄉村不僅可以維持現有的鄉村生態環境,且能夠促進經濟發展,提高人們的居住環境。建設生態型美麗鄉村,立足于村莊,發展特色,對歷史文物、民俗以及具有地域元素的傳統文化古村或者古民居進行保護,在保有原貌的基礎上進行修繕,將其改造成具有豫南風格的風景名勝區的老村落。
【參考文獻】
[1]楊文君.美麗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實例———隨州市曾都區何店鎮浪河新村建設規劃[J].建材與裝飾,2014(7):12-13.
[2]周源.基于新農村建設的村莊規劃和村莊管理研究[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9):110-125.
[3]朱建斌.淺談美麗中國之美麗鄉村的規劃[J].中華民居,2014(5):90.
[4]葛丹東.基于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背景的產業型鄉村綠道規劃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2013,14(29):17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