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在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生態環境保護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如何改善林業建設中存在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落后的林業技術、不科學的物種構成等問題,如何科學合理地建設發展生態林業成為一項亟待解決的課題。因此,分析生態林業的發展趨勢,探究生態林業建設的有效途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生態林業;建設;發展趨勢
1.生態林業建設的原則
在建設生態林業時必須遵循的原則是:第一,優化組合的原則。生態林業建設應當進行不同類型的種間組合,在生態林業系統內合理搭配物種,是不同的物種能夠在同一個生態林業中相互促進、相互支撐合理發展。第二,因地制宜原則。遵循生物和環境相適應的規律,因地制宜地規劃安排生物種群。宜林則林、宜漁則漁、宜牧則牧、宜農則農,合理布局,做到生產結構多樣化,林種樹種多樣化。第三,注重效益原則。建設生態林業應當在生態發展可承受的范圍內積極地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協調利用生物、環境、森林等資源,爭取以最少的投入,獲取最大的產出。第四,綜合發展的原則。充分利用環境資源的特異性和生態位原理,建立多樹種、多林種的有機組合,構建多層次的經營結構的復合林業生產生態系統。
2.生態林業建設的基本內容
生態林業建設的目標是追求系統功能的協調和總體關系的和諧,注重在一個區域內和諧、高效地發展林業經濟。生態林業建設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重點建設:首先,生態林業體制的規劃和調節。因為人力、物力的投入,在發展過程中生態林業系統內部形成了多種關系。其中,從局部看有些關系是合理的,但是用發展的、全局的眼光看卻不符合科學發展的規律。要想實現生態林業資源的優化組合和分配,就必須對生態林業的產業結構、區域布局、管理技術等進行適度地調整,制定科學的林業發展規劃,從而以最小的投入,爭取最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其次,生態林業工藝的設計和改進。為了提高違背利用林業資源的利用率和林業資源的轉化效率,就應當模擬自然生態原理,科學地設計、規劃以及調控農、林、牧、副、漁等產業中的工藝流程、生產要素關系,構建一套科學的生態林業布局體系,將先進現代技術和生態林業技術融合運用,疏通、擴展物質能量流通渠道。第三,培養和調控生態意識。實現生態林業系統可持續發展和自我調控的關鍵是人的行為。發展生態林業離不開人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只有積極地宣傳生態林業的政策規章,宣傳生態林業的相關知識,才能改變人們傳統的林業利用觀念,促使人們建立生態林業發展觀念,自覺地保護、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林業。
3.生態林業建設與發展趨勢
3.1生態林業的可持續性建設
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林業建設的重要特征,生態林業的建設、開發、利用必須符合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在不危害后代人需求的前提下,建設能夠滿足當代人需求的生態林業,使得林業資源能夠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能夠滿足人們對林業產品的需求,在可持續發展的情況下,實現生態、生會和經濟效益的統一。生態林業建設應當根據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進行科學合理地規劃布局,有機會有步驟地建設既能夠保護生態環境,又能夠挖掘林業資源的生態林業。我國的生態林業通常由自然保護區、天然林、海岸線和風沙帶沿線等森林系統構成,還包括了庫渠、村旁、道路、農田周圍、沿河支流等防護林體系。生態林業呈現點、片、帶、網相結合的網絡狀分布,是主次分明、重點突出的森林生態題型,能夠從整體上保證生態林業的合理布局,能夠充分發揮生態林業的各種優勢,滿足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需求。
3.2生態林業的穩定與多樣化建設
生態林業的系統結構較為穩定,能夠有效地發揮最優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因為不同地區的氣候、生態、社會、經濟等條件有著較大的差異,所以林林式、林牧式、林工式和林漁式等林業發展模式廣泛地存在于全國的生態林業系統中。具有不同生物種類、不同層次結構的生態林業能夠充分保證林業生態系統的生態多樣性與穩定性,能夠合理地利用森林資源。
3.3生態林業的均衡適度化建設
生態林業能否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能否適應當地森林資源的基礎狀況,決定其在生物圈體系中的發展程度。生態林業的建設要想充分發揮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就必須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行合理布局,適應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自然環境條件,構建具有完備功能與整體效益的生態林業系統。能夠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生態環境、林業資源保持均衡的生態林業系統應當是動態發展的,要有計劃的分區域、分階段進行生態林業建設。
3.4生態林業的整體化與功能齊全化建設
生態林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能夠充分發揮各個組成部分的功能。建設生態林業不僅能夠改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還能夠顯著地提高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形成了一個前后內外、上下左右相互配合的合理林業體系。生態林業既是具有一定的經濟目的性的人工生態系統,又是生態環境保護系統。生態林業在自然保護和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都顯著優于不合理的人工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生態林業應當具有齊全的功能,合理的生態林業系統中應當將多種產業整合為一體,將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運輸業等納入到生態林業的發展規劃當中。在經營方面,生態林業可以向社會供應木材等林產品;在生態環境改善方面,生態林業能夠發揮保持水土、防風固沙、降低二氧化碳等作用。在森林承載能力范圍內,科學地規劃、逐步建設具有齊全功能的林業體系。
4.結束語
綜上所述,生態林業的建設強調森林生態環境的意義,這是現代林業發展的趨勢。森林在環境保護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許多國家都已經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發展林業時,都在不斷地調整戰略規劃,做出深刻的革新。在保持森林生產力的穩定和增長方面,提供林產品方面,發揮森林環境服務功能方面,營造各種類型的人工林方面,現有森林的經營管理方面等均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建立、維持一個結構穩定、優勢突出的森林生態系統,在森林生態系統能夠承受的限度內進行林業資源開發與利用。在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方面的發展趨勢是將水土資源的保護、改良、利用與生態環境治理相結合,在保護水土資源的生態穩定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其生態和經濟效益。通過運用快速的工程綠化和水土流失控制工程等技術,保護、發展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體系,促進區域生態的協調發展。將森林作為環境資源、生產資源、文化資源等大力發展,制定包括生物多樣性、綜合生存力、經濟效益、農區發展、產品多樣化以及環境保護等內容的管理發展計劃。目前,我國在生態林業領域應用了一些技術和科研成果,但是從生態林業持續、穩定、高效發展的角度來看,生態林業建設仍然需要進行深入的調整和完善。
【參考文獻】
[1]洪雪,楊清福,張光華.三北平原地區林業生態工程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防護林科技,2006(5):52-53.
[2]張建國.生態林業論(第2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195-196.
[3]王嘉發.淺淡封山育林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中的應用[J].林業調查規劃,2005,30(3):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