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出現增長速度持續下降,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政府退出之后,企業沒有跟進。如今,對地方政府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必須盡快明確地方政府的新動力、新資源、新預期。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經濟數據,第一季度,中國GDP增長7%,低于預期,通貨膨脹率為1.2%,從增長速度和通貨膨脹的關系來說,合乎經濟這一階段的特點和內在邏輯,今年全年經濟增長政策目標是7%,一般一季度起步不會很突出,屬于比較平穩。
按照過去的經驗,一個國家的通貨膨脹率CPI如果降到2%以下,考慮到統計誤差,則需要警惕出現通縮。但是,這其實是有爭議的。嚴格意義上的通縮有兩個負增長,一是GDP負增長,另一個是物價負增長,從目前中國的情況看,GDP增長是正增長,7%,CPI雖然處于2%的警戒線以下,但也是正的消費品價格增長,因此,面對目前的這種狀況,我認為,應該是謹慎預防通貨緊縮這樣的定調。
前段時間我們常說通脹潛在壓力和經濟下行嚴峻威脅雙重風險并存是新常態下的一種新特征,但如今,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我們現在下滑的問題比通脹的問題壓力更大呢?
在我看來,通縮也好,跡象也好,實際上是由兩種因素導致的,一類是需求疲軟,一類是供給方面問題,這兩種因素一個是惡性的,一個是良性的,要區分開來,采取對策。
需求疲軟因素屬于惡性的,無論是投資需求也好,進出口需求也好,還是消費需求也好,如果需求疲軟就會導致增長乏力,增長乏力則會帶來失業。而供給方面的因素是良性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變化也會對中國國民經濟總成本產生影響。
中國目前的通縮跡象,有良性的因素,也有惡性的因素,總的來說,惡性因素的影響大過良性因素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投資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長,但從2013年以來降到了20%以下,這種趨勢要有所警惕,一旦形成趨勢就不太好遏制。
中國投資需求的一個非常重要問題是企業的投資出現了問題,產業結構升級,空間不夠,創新能力上不去,因此,國有大企業雖然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渠道基本暢通,但就是投不出去,而劣質產能大背景下,更投不出去。中小民營企業倒是有投資沖動,但銀行不信任,很難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
一些西方機構評價中國體制為什么防御風險能力這么強,首要因素就是中國政府具有超強的動員投資能力,但是在危機背景下,政府投資短期內可行,長期靠政府則會有問題。數據顯示,從2010年10月開始,政府投資開始逐漸退出,中國經濟則隨之出現了連續21個月的增長速度持續下降,主要原因就是政府退出之后,企業沒有跟進。
現在問題同樣出來了,企業沒有信心,政府再去做能力有限,經濟增長下滑從去年持續到了現在,很重要的是來自地方,它們發生了兩大變化,一是現在對地方政府的激勵機制改變了,GDP指標不再像之前那么重要了,二是對地方政府的約束機制也發生了變化,中央對地方債約束力度,市場方面,土地財政對地方政府的約束,都在逐步增加。這恐怕是現在所謂的投資需求出現疲軟趨勢非常重要的因素。
對此,我們需要加大改革力度,采取應對措施,對地方政府新的資源和明確新的預期,這是中國的實際。但是,現在的問題是,舊的一套在逐漸扔掉,新的一套又還沒有樹立起來,地方政府沒有動力、目標、資源,人們可以批評它不作為,但怎么作為,目標是什么,激勵、資源、約束等方面也要加大改革力度,盡快明確。這個如果不明確,我們想要遏制經濟下行就很困難,這是中國特殊的國情。
(注:本文由本刊記者劉彥華在對作者采訪基礎上整理而成,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