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預見的一段時間里面,中國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同時兼有國內大市場和低成本優勢的國家,這是我們巨大的優勢。
金融危機以后,中國出口增速迅速下滑,這一方面是因為國際市場的需求在減速,競爭在加劇,貿易保護主義在抬頭,但另一方面,也是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這么多年支撐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基礎因素——勞動力成本的比較優勢發生了深刻變化。
盡管這些年政府和企業采取了很多措施來盡量保持、增強我們傳統企業、傳統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但是,要想讓中國重新在全球開展競爭,關鍵還是要實現中國出口競爭力的升級,在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形成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其實,雖然我們的比較優勢發生了深刻變化,但并不是從此沒有出路。恰恰相反,原來支撐我們低成本競爭的優勢在削弱,但支撐我們升級的優勢也在逐步顯現,例如我們一直在強調的人口紅利從數量紅利轉變成了質量紅利或人才紅利。
中國出口競爭力的升級還面臨著諸多有利條件和良好的戰略機遇,大有可為。中國這么多年形成的發展基礎,完整的制造業、服務業的產業基礎和配套能力,完善的基礎設施再加上國內巨大的市場,都是下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基礎條件。
金融危機以后我們做過調查,得出了一個結論,在可預見的一段時間里面,中國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同時兼有國內大市場和低成本優勢的國家。發達國家它的國內市場有的也很大,美國、日本都是大經濟體,但是它的成本比較高的,盡管在某些行業上有它的優勢,否則它的國家沒法在世界立足,但是總體來看它的成本很高。很多發展中國家成本很低,但是國內市場不足。中國正好是在大市場和低成本兼有的發展階段,這是我們巨大的優勢。
正是在這個優勢下,我們看到在引進來方面有了很多新的機遇,跨國公司在加速把它的高端產業活動向中國轉移。其原因就在于,第一它要開拓中國的市場,第二它要利用中國低成本的研發人力資源。
同時,我們還看到高水平的人才也加速向中國匯聚。一個中國特有的指標——留學歸國人員,2004年一年回國人員是2萬多人,金融危機爆發以后2008年增到了5萬人,到2013年的時候增加到了34.5萬人。這個指標非常有說服力。國內經濟發展的良好前景,發揮自己潛能的巨大舞臺,吸引這些高端人才回國。
另外,金融危機爆發以后也出現了難得的機遇,為中國企業在海外低成本并購和整合開拓國際的新興市場提供了機會。很多企業通過在歐洲的并購,獲得了先進的技術、研發能力,國際品牌和國際銷售的渠道,對于這些企業提升技術能力,提升價值鏈上的地位,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當然,提升中國的出口競爭力不是簡單一句話,它需要政府、企業、研究機構和社會組織共同努力。其中,政府在一個國家的產業升級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三中全會講要發揮好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的發揮政府的作用,很多人一說起來往往強調前半句話,忽略了后半句。我們千萬不能片面地理解三中全會精神。在中國出口競爭力的升級里,政府的戰略引導,政府營造環境,政府必要的產業政策的支持和扶持都會發生非常關鍵的作用。
目前,我們正在大力穩步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結合“一帶一路”的規劃和倡議,我們需要大力開拓新興市場,把新興市場作為我們資本技術密集產業,特別是制成品出口的主要市場。這樣一來,一方面能夠提升我們的出口競爭力,另外一方面也能切切實實推動一帶一路的戰略落實。
(注:本文由本刊記者劉彥華在對作者采訪基礎上整理而成,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