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準化戰略”似乎是標準化管理者甚至企業經營者經常談論的話題,但往往流于表面,多年來并未成為企業見諸于行動的理念,并未在標準化戰略的理論、認識和實踐上達成共識并直接影響我國標準化工作的發展。
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就開始從經濟活動中認識到標準化工作對企業的技術發展和經營管理中的技術基礎作用,并將其上升成為重要的經濟戰略問題。標準化工作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發展,如美國惠普公司的獨占技術LEDS遙控器因為歐洲推出了安全標準,在上世紀末歐盟市場每年損失幾千萬元;如美國安普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電器聯按裝置供應商,年收入50億美元中的50%來自于標準化;又如美國技術公司生產的屏幕耳機缺乏一個廣為接受的信號標準而延緩了推出該產品的時間,損失嚴重。
歐美等國家,在市場競爭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認識到標準化在開拓市場、產品創新、界定產品競爭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把標準化問題提高到戰略高度,以期保持其在國際市場中占有強有力的領導地位。原柯達公司的總經理喬治·費雪說:“在未來,標準將變得越來越重要,企業界必須明白,標準化是一個經濟戰略問題,它對新產品開發有直接影響,與標準方面的領導地位和技術方面領先地位有直接關系。”安普公司總裁兼總經理威廉姆·丁·哈德遜說:“那些在標準方面采取積極態度的公司可以獲得決定性的競爭優勢,可縮短產品進入市場的時間,提高市場適配率。”為此,如惠普、美國技術公司、寶麗來公司、福特汽車公司以及IBM公司等紛紛設立戰略標準化管理辦公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如美國技術公司成立了高層次、跨部門的標準化工作團隊負責研究標準的制定和實施,把標準化作為經營政策,加快新產品開發,投入優良服務的戰略。作為電器工業領頭羊的德國西門子公司早在21世紀初就曾經派1568名雇員在269個國際標準化機構中擔任職務,其中包括192名主席和48名秘書長。
歐美國家及國際組織也從各自的更多層面上適應企業標準化戰略要求,把標準化工作提到國家戰略的層面:如2000年8月美國就制定了《美國國家標準戰略》、歐洲委員會緊接著在2001年7月發布了《國際標準化的歐洲政策原則》;歐洲標準化委員會和歐洲電工委員會共同發布了2010年標準化戰略;日本經濟產業省工業標準調查會也在2001年9月發布了標準化戰略。歐美等發達國家標準化戰略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搶占國際標準化發展制高點,爭奪國際標準的制定權和國際標準化活動的領導權,提高本國標準的國際競爭力,保障本國利益;
(2) 科技發展與標準化協調,積極使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標準,盡可能轉化為國際標準;
(3) 主動與相關國際、區域、國家標準化組織以及權威的標準化社會團體開展廣泛而有效的交流合作;
(4) 建立強有力適應市場開發營銷需求,能快速實現技術反應的國家標準體系,作為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的技術后盾,廣泛組織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
(5) 建設一支能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的專家隊伍,主動擔當各有關國際標準組織職務。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國科技部和外經貿部因國際貿易發展和市場競爭的需要,扭轉產品技術含量低、競爭乏力的被動局面,提出在企業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從而把標準化戰略提上了全民的議事日程。為此,標準化有識之士認識到必須使我國標準化工作體系從傳統的政府主導型標準化體系向市場決定型標準化體系發展。我國的標準化戰略首先要解決好:
(1) 標準化工作一定要以市場需要為主導;
(2) 要確實以企業主導,以企業為主體;
(3) 政府主管部門采取有效措施,指導和推動標準化戰略;
(4) 積極組織企業參與相關國際國內標準化活動,與國際標準化接軌;
(5) 培養企業標準化工作隊伍,分類指導企業實施標準化戰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