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寧鞍山岫巖,這是個被造物主眷顧的地方。“中國綠色名縣”、“滿族風情之鄉”、“中國玉都”……行走在青山綠水之間,感受的盡是這里豐富且獨特的資源。自然給岫巖的饋贈有很多,而其中最別致的,要數以產地而得名的“岫巖玉”了。其與新疆的“和田玉”,河南南陽的“獨山玉”,湖北十堰的“綠松石”并稱為中國四大名玉,讓這個地處遼東半島的小城名聲大噪。
玉,在漢代許慎看來,是“石之美者”。而岫巖玉之美,又在其山生水藏、質地堅韌、細膩溫潤、光澤明亮、色彩豐富等特點。在岫巖西北部山地一帶,蘊藏著豐富的菱鎂礦,這一得天獨厚的資源創造了“鎂玉共生”的自然成礦條件,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玉石礦藏,其產出的玉石以含鎂量大、塊體巨大、色彩多樣著稱。
據當地人介紹,岫巖玉是古代先民最早發現并使用的玉種。這一點,在考古發現和專家學者的研究中得到了確認:在距今8000多年的內蒙古興隆洼文化遺址,曾發掘出一對用岫巖玉琢成的玉玦,被公認為中國最早的玉器;在距今5000多年以上的遼西和內蒙紅山文化遺址,曾經出土了著名的“中華第一玉龍”等大批史前岫巖玉制品……這些遠古遺珍佐證著岫巖玉率先登上了我國古代玉文化的舞臺并拉開了玉文化的序幕。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舉世聞名的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墓中出土的金縷玉衣也正是由岫巖玉片精制而成的。
關于岫巖玉,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向人們述說著它的故事。其中之一便是:“玉女指路,神簪點穴”。傳說在很早以前,有夫妻二人逃難流落到岫巖哈達碑瓦溝,想找個寬敞點的地方落腳,可是溝里的好地方都住著人家,二人又不想繼續走了。正在二人猶豫時,一位年輕美麗的女子飄然而至,從發簪上拔下一根綠色玉簪插在妻子的頭上,并且告訴他們再往前走就有好地方可以安家落戶,玉簪還會帶著他們找到寶貝。果真,二人在大溝上頭找到了地方安家,依靠打獵和采集山菜野果勉強度日。有一天,妻子到山下挖野菜,不小心把頭上的玉簪掉到草稞子里去了,她沒找到玉簪,卻扒拉出幾塊綠瑩瑩的石塊,后經人指點才知道是玉石。從此,夫妻二人就和鄉親們到山上挖玉石賣錢養家,漸漸地也學會了磨制一些小件玉器,日子慢慢好起來了。人們都說,那個美麗的女子就是玉山神女,她為窮苦人指路,用神玉簪點穴,幫助人們找到了山里埋藏的寶玉。
還有一個傳說則更為凄美一些,這就是“淚點玉杯,千古奇緣”的傳說。據說是很早以前,有一位名叫阿布里的滿族青年歌手,以唱歌為生供養年邁的額娘。有一次阿布里到鄰村唱歌,與一漢族女子小娥相戀。可是當時滿漢不能通婚,兩個人的婚事久拖未成。后來,阿布里因相思而死,臨死前他讓額娘于清明節時挖開墳墓取出自己的心,待日后有人來買,以作養老之用。清明節那天,額娘去給兒子上墳時插了一枝祭祀用的“佛托”,然后就痛哭起來。正哭之間,墳上插佛托的地方塌了一個洞,露出阿布里紅彤彤的心。額娘將心取出后,沒想到那顆心見了風慢慢變硬,就像用櫻桃紅色的玉做成的一樣。幾天以后,果真有一位白胡子的老者將玉心買下,將其變成了一只紅潤透亮的玉杯。白胡子老者帶著玉杯來到小娥家的門前,玉杯竟像阿布里活著一樣唱起歌來。小娥聽聞歌聲愈加傷心,當幾滴眼淚落到玉杯里時,玉杯竟變成一個英俊的小伙子,兩人終結為夫妻。據說白胡子老者是玉雕祖師長春真人邱處機的化身,特來幫助有情人終成眷屬。
在岫巖,有聽不盡的故事和數不清的玉。岫巖玉不僅是自然的化身,也蘊藏著人類的勤勞和智慧。在岫巖哈達碑瓦溝,這里有全國最大的蛇紋石玉(岫玉)礦山,這里出產的岫玉以井下開采為主。其中最多的是清新亮麗的綠岫玉,此外還有五色斑斕的花玉,黑白同體的火石青,綠白相間的甲翠等。岫巖偏嶺細玉溝出產透閃石玉(老玉),其中的河料俗稱為“河磨玉”,是一種“外包石皮,內蘊精華”的璞玉。據說,這種“河磨玉”的成礦條件和形成過程十分獨特和漫長,即原本是山頂原生礦床中自然分離出來的大小玉塊,被洪水沖刷搬運到細玉溝河流中以后,經過長期的流水滾磨而逐漸形成。
然而,經沖刷后的“河磨玉”有的混雜于河中礫石,有的埋藏于兩岸田地,難以找尋。于是人們摸索出了規律,即當山洪暴發時,“河磨玉”才會從溝谷河流中沖刷出來,俗稱“下玉”。此時,有經驗的采玉人待山洪消退、河水澄清時要“搶頭水”,趕緊下到河水泛光之處撈玉。由于撈玉時一般是用赤足踩踏河底礫石,發覺有異樣滑膩的石塊撈出來時大半都是河磨玉,俗稱“踩玉”。由此,便有了數百年來在滿鄉岫巖傳唱著的歌謠:“大雨嘩嘩下,窮了也不怕。河里撈塊玉,勝過金疙瘩”。
自20世紀中期以來,岫巖先后開采出具有標志性的“四大玉王”,已成為國寶奇觀。其中,岫巖玉石王搬遷鞍山,雕成天下第一玉佛,充滿了傳奇色彩。巨型玉石皇與山體自然分離的景象也非常奇異,它們都是露天開采出來的花玉料。岫玉井中王采自數百米深的井下,吊運到地面歷盡艱辛。河磨玉石王的命運幾經沉浮,曲折離奇,一言難盡。這些都已成為玉史佳話被廣為流傳。
“大師傅雕,小師傅磨,七天七夜琢成佛”。岫巖玉的靈韻在巧思精琢間又增添一二。深厚圓潤與玲瓏巧俏并重,觀賞與實用兼備的岫巖玉雕以其特有的方式傳承著華夏文明。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岫巖玉產業進入另一個黃金時期。岫巖縣歷屆政府致力于發展岫巖玉產業,打造岫巖玉品牌工作。在玉石開采業方面,通過不斷加強現代化礦山建設,嚴格實行限量開采、科學開采、充分利用等玉石資源保護措施,使岫巖玉多年實現穩產,供應國內70%的玉雕廠家用料,成為市場搶手的名牌產品;在岫巖玉雕工藝水平提高方面,岫巖縣從北京等地引進46位老藝人傳藝授徒,并建立了玉雕技術學校。岫巖玉雕工藝品現已發展到素活、人物、動物、花鳥、花卉、玉山子、首飾等七大類上千個品種,銷往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素活、人物、動物、花鳥等四類擺件產品被評為國家部優產品,成為中國現代玉雕的著名品牌。2006年12月,岫巖被正式命名為“中國玉都”,讓岫巖玉進一步得到認可。
青山綠水,岫玉的古老故事仿佛回蕩山谷。自然將玉石饋贈給人類,但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當人類以勤勞和智慧將技藝傳承,便得以生生不息。雕玉、賞玉、談玉、佩玉……岫巖人的一天,也許就這樣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