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興城,舊名“寧遠”,位于遼寧省西南部。這里不僅是我國北方著名的休閑療養之地,還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走在興城,一磚一瓦仿佛都在向世人述說著她的故事,明代名將袁崇煥屢敗清兵的氣勢似乎猶在,清太祖努爾哈赤負傷敗退的場景好像近在眼前。
古城,是歷史留給這里的一份寶貴遺產;而紅崖子花生,則是自然饋贈給這里的一份珍貴禮物。
說起“紅崖子花生”的栽培史,也要追溯到幾百年前。據專家介紹,早在1653年清政府頒發《遼東拓民開墾條例》后,河北等地關內移民大批遷徙到東北境內時就帶來了關內的花生種子及種植技術。在民國十六年《興城縣志》中記載,花生在當時已經作為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進行栽培。解放后,花生的種植面積和產量不斷提高,進入上世紀70年代,由于引進的白沙1016花生新品種很適合北方干旱的沙土地種植,花生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品質進一步提高;上個世紀90年代,花生種植面積在主產鄉鎮已經超過大田作物,成為該地區的支柱性產業、拳頭產品,產業鏈基本形成,有了專業摘角、專業脫殼和專業經銷商。而真正使興城花生發生質變的是21世紀,“唐油4號”花生品種的引進和推廣使興城花生生產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實現了高產優質、高效栽培。
如今,興城花生優秀的品質吸引了國內外的大量客商,以紅崖子鎮為中心的附近鄉鎮已經成為中國東北最大的花生生產、加工、銷售集散地。
花生種植業在興城得以迅猛發展,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要歸因于興城“六山一水三分田”獨厚的地理條件,紅崖子花生的品質特色與產地的氣候、土壤、環境、人文等因素密不可分。在“紅崖子花生”的主產地紅崖子鎮,這里位于興城市中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為松嶺山脈延續分布丘陵地帶,紅崖子鎮特有的沙壤土白天吸收熱量多、晝夜溫差大,是花生種植的有利條件;興城為北溫帶亞溫潤性氣候,四季分明、降水量充沛,雨熱同季,無霜期175天左右,使“紅崖子花生”品質獨特;在花生收獲的季節,農民習慣將花生在田間自然晾曬7到10天,待其水分在9%以下時才開始脫殼,令“紅崖子花生”別具風格……天時地利人和因素綜合于此,造就了興城“紅崖子花生”維E和鋅含量高、色澤鮮艷有光澤,口感香甜、細膩,潤而不粘,籽粒圓潤飽滿均勻,出油率高等特點,特別是“紅崖子花生”中對人體有害的黃曲霉毒素含量為零,這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
“中國花生在遼寧,遼寧花生在興城,紅崖子花生銷世界”當地人總是饒有興致的講述關于花生的故事。如今,通過政府積極引進和改良花生品種,聯合美國農業部南部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遼寧農科院等科研單位良種繁育專家共同打造國家級花生良種繁育試驗基地并研制開發具有興城本土知識產權的“興紅”系列花生良種,引導農民種植優質高產花生新品種和使用新技術,綜合運用農業、物理、化學、生物措施進行病蟲害防治,完善高產示范田、無公害示范田、全程機械化作業示范田建設等手段,興城現花生播種面積已經達到40萬畝,正努力打造著全國最大的國家級花生示范基地。
“紅崖子花生”讓興城亮了起來,也讓農民富了起來。
在“紅崖子花生”的龍頭企業——遼寧正業花生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已不再單純以收購花生為主業,現如今已建立3千畝花生種植科技示范基地、6萬畝良種繁育田、還具備年產5萬噸的出口加工能力……種種變化講述著一個企業的發展史,也折射出一個地區的發展圖景。“紅崖子花生”正因其產品質量優良、安全可靠而享譽國內外。
在盛產花生、地處山區丘陵地帶的紅崖子鄉,有一種古老的滿族大秧歌——“地撲嚕”,至今仍在流傳。如今,到了花生收獲的季節或是節慶時分,這里的村民會激昂的敲起牛皮大鼓,走鄉串屯地扭起熱烈的興城滿族大秧歌,這不僅是他們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一種方式,也是他們傳承文化、贊美生活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