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生活中,很多兒童、年輕人都難以保持營養均衡,更別說進入衰退期的老人了。隨著慢慢步入老年期,人自身營養需求可能受到多種因素干擾,從而影響人體的正常吸收。
首先就是代謝功能的改變。人老了以后消化系統也會不停地老化,例如牙齒缺失、唾液與咀嚼能力下降、胃酸減少和消化能力衰退、腸道運轉與消化吸收能力下降、排便能力降低等,這些都會妨礙營養吸收。其次,人體性激素水平也在不斷下降,而且蛋白質合成減少,由此加重身體各個器官的衰老。

除此之外,老年人自身存在的各種慢性病以及正在使用的藥物也會干擾營養的吸收以及正常的新陳代謝。如果老人優質蛋白質攝入量偏低,將直接導致營養不良和機體抵抗力降低;如果鈣攝入不足,則會帶來骨質疏松癥、骨折;蔬菜、水果攝入量不足會引起體內必需的維生素不夠,如核黃素、維生素B12、葉酸、維生素B6、維生素C等,從而影響健康;如果口味較重,油、鹽、糖攝入太多,則可能引起肥胖。老人的味蕾功能逐漸減弱,可能會越來越吃不出菜的味道。有的子女會發現父母做的菜過咸或過甜,其實就是因為老人總覺得口味淡而放了過多的油、鹽等調料。曾有調查發現,國內某地區老人每天的食鹽攝入量近9克,大大超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6克標準。
除了自然生理退化導致老人的營養需求難以得到合理供給外,日常生活中各種不良行為習慣也是重要誘因:
圖省事,一天只做一頓飯。不少“空巢”老人腿腳不方便,為節省時間和精力,一天只做一頓飯,一次把三餐全部搞定。這樣的飲食結構往往十分單調,早、中、晚都吃一模一樣的菜,而且菜不新鮮,營養成分大打折扣。長此以往,人體會缺失某些必需的營養元素。
為了節約,什么菜便宜買什么。從去年開始至今,肉菜價格漲跌幅度非常大。為此,部分退休在家、經濟拮據的老人很可能為貪便宜而只挑最廉價的菜購買,還可能把一些不太新鮮的蔬菜或含脂肪、膽固醇過高的肉皮也一同下鍋煮食。而這些都可能導致營養不良或營養相對過剩。
補償心理猛吃“好的”。不少老人年輕時生活條件艱苦、吃不飽穿不暖,進入晚年后生活悠閑,自然會有補償心理。子女、親朋可能在過年過節時拎上大堆補品給老人進食,在難以掌握科學膳食分寸的前提下,老人很可能大補猛吃而導致營養過剩。
中國老人長期堅持喝乳制品者比例較少。如果喝奶、吃蔬菜水果不夠,老人可能存在多種微量元素攝入量不足,最嚴重的就是缺鈣。老人對鈣的需求量相對較高,而多數老人平均每天攝入量僅有500毫克,只是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1000毫克的一半。
目前,老人之所以患心腦血管病、高血壓病、糖尿病及肥胖比例較高,營養失衡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營養失衡使得老人的免疫系統受損,從而出現較高的感染風險。而很多老人越來越多地患上“現代病”,如腸癌、子宮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都可能與營養過剩有關。
大量食用精米、精面、高脂肪和高熱量食物,是世界范圍內老人糖尿病、腸癌、胰腺癌發病率迅速攀升的一個重要原因。老人如果膳食結構不合理,脂肪、飽和脂肪酸、膽固醇攝入過量,常導致血脂升高、體重指數增加,會增加老人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險。高能量、高脂肪、高鹽飲食,超重及肥胖都是誘發老人高血壓的危險因素;抗氧化營養素可以減輕體內的脂質過氧化,提高體內抗氧化酶活性,對增強機體抗氧化能力、延緩衰老有重要作用。如果老人營養失衡、體內缺乏抗氧化營養素,不利于治療冠心病、白內障等慢性疾病并會加速衰老。
老人應少吃高脂食物,多吃谷類和薯類,膳食須遵循以下原則:
食物多樣,以谷類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在蔬菜與水果的選擇上應更加廣泛,不同蔬菜水果所含營養成分不盡相同,但都具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蔬菜的種類繁多,不少植物的葉、莖、茄果、鮮豆、食用菌類等皆可食用。薯類則有助于抗癌。對牙齒不好的老人來說,可以選擇把蔬菜或水果榨成汁喝。
常吃奶類、豆類或其制品??梢悦刻旌纫淮D蹋遣荒褪苷呖筛臑楹榷節{。
經常吃適量的魚、禽、蛋、瘦肉,少吃牛羊肉,少吃帶皮肉。
食量與體力活動要“收支”平衡,保持適宜體重。
吃清淡少鹽的膳食。寧可犧牲部分口感,也不可追求多鹽、多糖飲食。
盡量吃新鮮食物,不要將食物一再回爐。少食多餐,每日適當多喝水。
合理烹調。食物加工宜軟而爛,應采用煮、燉、熬、蒸等烹調方法,少用煎、炸。
(劉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