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為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一旦發病就需要長期用藥,維持治療,以防再次中風。腦中風患者的用藥要特別警惕以下幾大誤區:
誤區一:不問病情,急于喂藥 發現老人疑似中風后,不要急于喂服任何藥物,因為普通人很難辨別發病原因(如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兩者的用藥截然相反),服藥不當反而易加重病情。且服藥時飲水,易致誤吸和嗆咳,造成肺部感染,這又是導致腦卒中病人死亡的主因。
誤區二:偏信廣告,盲目選擇藥物 老人小中風后,或中風恢復期病人應該選用哪些藥物?許多老人缺乏這方面的知識,片面地從報紙、電視等媒體廣告中選擇藥物,甚至聽信游醫郎中的所謂偏方、秘方,不但不見好轉,甚至病情加重。
誤區三:用藥品種越多,好得越快 62歲的老李,半年前發生過小中風,如今惶恐不安,奢望“快治快好”。多方求醫,甲醫生開了絡活喜,乙醫生開了施慧達,丙醫生又開了蘭迪等,老李都是“來者不拒”,每日全部按醫囑服下。殊不知這些名稱不同的藥,其實都是同一主藥的“氨氯地平”,結果因“重復用藥”、血壓過低而致缺血性腦梗死。
誤區四:只管服藥不注意定期檢查 中風后使用抗凝藥要注意監測生理指標,如風濕性心臟病引起的偏癱多見于心房纖顫病人,須終生使用抗凝藥,同時進行用藥監測、定期檢查。尤其對于心臟超聲檢查發現心房內有斑塊或血栓者,在使用抗凝藥時,要根據病情不斷監測凝血酶原,以及時調整用藥劑量的大小,確保安全用藥。
誤區五:治療和用藥中忌“本末倒置” 老人在第一次小中風后,僅“頭痛醫頭”,只注重治療后遺癥(治標),而忽視原發病的治療(治本),有的根本不知道原發病,造成本未倒置,這將導致再次中風。
誤區六:為防中風,臨睡前服用降壓藥 老人擔心夜間發生意外,睡前再服一次降壓藥,這可能導致血壓明顯下降,使血流量減慢、減少,血液黏度增加,從而使老人的心、肝、腦、腎等重要臟器供血不足。腦供血不足極易形成血栓和斑塊,易致缺血性中風。
糖尿病的最大危害來自于嚴重并發癥,因此患者在長期服用降糖藥的同時,還需要服用其他藥物。當同時長期服用多種藥物,就該關注藥物的長期不良反應及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了。除了要提防低血糖的危害外,還需警惕一個容易忽略的問題——出血。
有些降糖藥物會引起出血 有些降糖藥物,本身就存在出血的危險。如艾塞那肽,它常用于改善II型糖尿病患者,單用二甲雙胍控制不好的患者,與華法林合用INR值升高,且有自發出血傾向;磺脲類降糖藥會導致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等血液系統不良反應;促進胰島素分泌的格列本脲,長期使用會產生降低血小板癥,表現為出血、紫癲。
藥物聯用可能增加出血危險 由于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現末梢循環不暢、感染等并發癥,常常聯用幾種藥物,進行對癥治療,其中有幾個藥的聯用會加重出血危險。
有些抗生素會顯著導致血小板下降,如氯霉素、利福平、磺胺、紅霉素、四環素、慶大霉素、兩性霉素B,以及青霉素類(如哌拉西林鈉舒巴坦鈉)和頭孢類(如頭孢哌酮、頭孢噻吩、頭孢唑林、頭孢甲肟等),長期使用會導致維生素K的缺乏,進而影響凝血功能。改善循環類藥,如活血化瘀藥、雙香豆素類藥物、阿司匹林等;抗癲癇藥物,如苯妥英、苯巴比妥類以及肝素、苯甲醇、碳酸氫鈉等,與這些藥物聯用也要注意出血危險。
老年人血管變厚、變硬、變脆是血管正常老化的結果,而一些伴有高血壓的糖尿病患者就更成了腦出血的高發人群,再加上長期服用有出血危險的藥物,腦出血的發生率會大大提高。因此,老年人用藥一定要注意說明書中的不良反應,若有導致出血傾向或者血小板減少的說明,使用時需要多加小心。用藥時需要觀察皮膚是否有紫癲出現,大便顏色是否變黑。
和其他藥品相區別 藥片顏色對制造過程的影響也很大,例如光敏性的藥物需要用不透明的顏色,這樣才有利于保持活性成份的穩定。制造商還會用不同的顏色和形狀來區分產品,防止包裝錯誤,患者也可按此防止誤用藥物。這對老年人更有意義,他們一般需要同時吃多種藥物,而且視力和認知能力都有衰退。
減少兒童的畏懼感 藥品上色可以使藥物更容易被患者接受。某些供兒童服用的制劑,有淺黃、橘黃等顏色,甚至有小動物圖案,更加接近糖果的感覺,目的是增加對兒童的吸引力,以減少他們的畏懼感。
用于判斷是否過期 如果藥品沒有變質或沒過有效期,遵照醫囑服用藥品,藥品上的色素是不會對身體有影響的。相反,如果藥物本來鮮艷的顏色變淡或變色,都可能提示藥物變質,此時建議患者停止使用,并咨詢醫生或藥師。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本身是白色的藥品,例如維生素C,顏色變黃,應當懷疑其失效,不宜再吃。某些藥本身是透明的,如果顏色沒有明顯改變,但變得不再透明,也最好不要服用。
中藥與西藥同時服用,從臨床經驗看,應相隔半小時服用。因為大部分西藥開始被身體吸收需要半小時左右,經新陳代謝后對中藥的影響很小。相反有些中藥,如醫治傷風、感冒的藥材,其藥性發揮會較快,同樣約半小時后可吃其他藥。如果是具有滋補作用的中藥處方,相距時間應再適當延長
一些。
中西藥相沖的情況,對于長期病患來說威脅會更大一些,因為像哮喘、心臟病、糖尿病等患者,或長期需要服用藥物抑制病情的患者,除了需要定期服用西藥外,多會選擇中醫藥治療、調理。兩藥相撞后,有可能相互抵消了功效,或令藥性過猛,產生不良副作用。
很多中老年人以及孕婦等特殊人群常需要吃維生素補充劑,但是你知道嗎,維生素最怕潮,保存時尤其要注意。
維生素怕潮,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水溶性維生素一旦受潮,會出現藥物溶解,影響有效成分的量。水溶性維生素主要包括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后者包括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l2、葉酸等。第二,潮濕環境中維生素補充劑中的成分不穩定,容易分解和發生變化,表面會生出褐色斑點,甚至變黃。
因此,保存維生素時要注意防潮,維生素C更容易潮解,尤其需要注意。首先,不要將維生素放在廚房、浴室里,也不要放在冰箱里,應放在避光陰涼處保存。其次,不要反復開啟瓶蓋。取用時可以倒在瓶蓋上,而不是倒在手上,否則發現倒多了再放回去,會將手上的水分帶入瓶內。最后,維生素打開后,如果發現有明顯的顏色變化,即使在保質期內,也不應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