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的姜詩,對母親非常孝順。姜詩的妻子龐氏,對婆婆也非常好。姜詩的母親喜歡喝江水,龐氏就去離家六七里地的江邊背水。姜詩的母親愛吃魚,夫妻二人就經常燒魚給她吃。姜詩的母親還有一個怪癖,就是不喜歡一個人吃飯,于是姜詩就請來鄰居陪她一起吃飯。一次,因為刮大風,龐氏取水晚歸,姜詩于是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趕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后來婆婆了解了實情,令姜詩請回妻子。龐氏回家之日,院中忽然多出一眼清泉,泉水味道如同江水。而且,泉眼中每天還躍出兩條鯉魚,于是龐氏每天就用泉水和鯉魚奉養婆婆。
姜詩,漢代廣漢人,即今天的四川德陽。“涌泉躍鯉”的故事,最早見于《后漢書·列女傳中》。據說,赤眉軍經過姜詩的住地,不僅不侵犯他,而且贈送他米和肉。姜詩后來出任江陽令,卒于任上。
姜詩夫妻二人的孝行對現代人也很有啟示:
一、除了兒子孝順外,還有媳婦的孝順問題。當然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像他家那樣,兒子是孝子,媳婦也孝順。正如詩句說:“子能知事母,婦更孝于姑。”這個故事點醒世人,兒子孝順尤為重要,因為會影響到他的妻子。如果兒子自己都不孝順父母,那么很可能妻子也步其后塵了。當然也有這樣的情況,媳婦很賢惠,自己孝敬公公婆婆,從而感應并改變了丈夫對父母的不孝敬。

二、有時老父母有特殊的嗜好,對子女提出了一些難辦到的事情,比如“好飲江水”、“更嗜魚膾”,但是孝子還是應該盡可能地滿足他們的要求。
三、“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躍雙鯉”等自然是不科學的,但是社會中至誠之孝也會產生其他的“感應”,比如讓下一代“感應”孝道,比如會給周邊的家庭帶來感應,使之家庭和諧——這不也是一種有意義的回報嗎?
姜詩妻子龐氏的故事錄入《二十四孝》以后,姜詩故里四川省德陽市孝泉鎮成為一個著名的“孝子故里”。近年來,當地曾舉辦“中國孝文化節”。據說當地還建立了一個以宣揚孝文化為宗旨的有教化意義的“德孝城”。這里崇閣巍峨,層樓高起,畫棟雕梁,龍盤螭護,古色古香。石砌山門上刻著御敕“圣旨”二字,在門坊的正中鑲有兩塊石碣,一是“姜孝祠”,一是“躍鯉名區”。
這里有一副對聯也有意思:“赤眉滔天,曾教萬馬銜枚去;清泉涌地,猶想雙鯉獻瑞來。”上聯寫的是,傳說西漢造反的赤眉軍路過孝泉時,首領聽說這是孝子姜詩故里,立即翻身下馬,傳令三軍悄悄地行軍,以免驚擾了孝子。因此,有史以來,凡是經過孝泉鎮的達官貴人,武官下馬,文官下轎,逐漸成為傳統。下聯的意思是,姜詩的妻子龐三春每日往返離孝泉鎮七里遠的臨江河中挑水,姜氏至孝,感動上蒼,井中涌出泉水和鯉魚,每日龐三春打水時都會打上兩條鯉魚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