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派小品”是近些年來在業界頻繁使用的一個概念,是指由武漢本土藝術家創作、主要運用武漢方言進行表演、有著明顯地域特征的舞臺藝術。它起步于上世紀八十年代,近十年來在全國嶄露頭角。原創作品《招聘》曾榮登2006年春晚舞臺,《活就要活得快活》等作品在演藝市場持續低迷之下,聲名遠播,一票難求。
從創作實力到演員的表演功底,漢派小品并不遜色于在全國幾乎一統天下的北方小品。但由于語言風格、笑料包袱要依托本地方言,在傳播上有著極大的局限性,使得漢派小品在全國的影響力遠未達到應有的程度,相應地,其理論探討也幾近“真空”,尚未引起學界足夠的重視。
藝術的實踐離不開理論上的支撐。為了更好的促進漢派小品的發展,也為了讓更多的學人關注到這塊園地,本專欄特刊發四篇文章,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漢派小品進行解讀。因作者們也是初涉該領域,從選題到立意難免粗淺,在此,權當拋磚引玉,以引方家精深之論。
本專輯主持人:葉萍
在中國當代文藝舞臺上,活躍著一個地域特色鮮明、表演風格獨特的藝術流派,這就是漢派小品。
在藝術表演領域,通過形體和語言表現一個比較簡單的場面或藝術形象的單人表演或組合表演,被稱為小品。小品最早是演藝界考試學員藝術素質和基本功的面試項目,一般由錄取單位老師現場出題,應試者當場表演。上世紀80年代前期,小品這種藝術形式被搬上了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產生了良好效果,受到億萬觀眾的歡迎。從此,小品成為我國文藝舞臺上不可或缺的、獨特的表演形式。
漢派小品是緊隨著全國小品創作熱潮而誕生的。上世紀80年代初,漢派小品與中國其他地方的小品同時起步。當時,武漢話劇院周錦堂等人在民眾樂園演出了整臺小品晚會。到了80年代中期,武漢市兒童藝術劇院編劇嚴兵創作了小品《空地》,用地道的武漢方言合情合理又出乎意料地抖包袱,深受武漢觀眾的喜愛。隨后,嚴兵又相繼創作了小品《漏》《安全降落》等,這些小品與《空地》一樣廣受觀眾歡迎,并先后獲獎。1995年,以周錦堂、朱乃文、馬啟厚為代表,創辦了“天意喜劇社”,聚集了全省的小品人,小品創作順勢而上,央視曲苑雜壇甚至專門為馬啟厚、周錦堂量身打造了系列小品“馬虎與周到”。2003年,武漢話劇院以賀歲劇的形式推出《搭白算數》,該劇通過幾個各自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小品串聯而成,輕松有趣,詼諧幽默,非常適合武漢觀眾的“胃口”。該劇一年演出過百場,在全國嶄露頭角。2004年,武漢話劇院又打造出《搭白算數》姊妹篇《你嚇我》,再次笑傲舞臺。于此同時,武漢說唱團也有一批作者積極創作小品,如張瑞田、蔡華云等。根據老藝術家夏雨田的作品改編的由多個小品聯綴而成的喜劇《活到就要活快活》,由武漢說唱團演出后引起觀眾強烈反響,得到社會公認,使漢派小品的“派”性彰顯于世,標志著漢派小品已成為一種成熟而獨特的藝術形式。另外,還有更多業余作者也在自覺地創作漢派小品,其演出散見于各種聯歡晚會,構成了漢派小品的一部分。
2006年,漢派小品《招聘》開歷史之先河,首度殺入幾乎被北方小品壟斷的央視春晚。2010年,漢派小品《五十塊錢》再度發威,順利登上央視春晚舞臺,并獲得三等獎。漢派小品先后兩次登上央視春晚舞臺,在全國產生巨大影響,其名聲直追東北小品及上海清口。
漢派小品從發端到現在經歷了30年的藝術歷程,從當初的稚嫩到后來的成熟,可謂是“三十而立”。漢派小品發展至今,其作品已逾五百,量的積累促進了質的提高,使漢派小品具有了鮮明的藝術特色。
一、題材的“水滋味”
武漢被稱為江城,其城市口號也是“大江大湖大武漢”,突出著武漢是一座以水為特征的城市。在這種處處見水的環境中誕生和發展的漢派小品,也能夠嗅到一種“水滋味”。表現在題材方面,就是漢派小品有著水一樣的廣泛性和包容性,即任何題材都會被漢派小品所接受。筆者從眾多的漢派小品中隨意抽樣提取了幾個小品文本,以點帶面感受漢派小品的這一藝術特色。
小品《空地》講述的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武漢盛夏,一對青年夫妻扛著竹床尋找乘涼之地的有趣經歷。由于回家較晚,青年夫妻錯過了搶乘涼空地的好時機,他們只好扛著竹床四處尋找空地,以便擱下一張竹床。他們找呀找,就是沒有找到合適的空地,離馬路太近吧,不安全;挨著別人家的床吧,又嫌吵,不得已的青年夫妻只好坐了一個晚上。該劇取材武漢,反映武漢故事,描述武漢生活,通過乘涼這個生活的側面,表達了作者堅持要做到的“小而有品”,讓人在笑聲里生發出思考。
小品《球迷》講述的則是發生在那個盼望國足崛起的年代的故事。一老一少在廁所外為錢扯皮,一如廁者見狀進行調停。結果被看廁所的老人將其歸為和青年一樣的漢奸、狗翻譯而被拒上廁所……該小品以兩球迷一球盲為構架,五十元錢為線條,勾勒出一幅渴望國足進取為國爭光的畫面。從球著眼,喚起國人的愛國之心。情節既跌宕又有趣,語言既詼諧又樸實。最后一句”好舒服“道出了國人的心聲。
小品《樓上樓下》講述一個經營房地產的老板與一個有些神經兮兮的年輕女秘書去局長家行賄,跑錯了門口,把樓下的王局長當成了樓上的王局長,引起一身正氣的樓下局長太太對丈夫的擔憂與憤怒。樓下王局長回家后,夫妻發生沖突,才弄清楚這是個誤會。兩個行賄者也自知闖禍,打上門來索要禮金。該劇巧妙利用誤會法,針砭時弊,將嚴肅寓于嬉鬧之中,透過表面現象,諷刺了一些不合理的事物,讓觀眾在娛樂中思考社會。
小品《密碼》講述生活中無時無刻不涉及密碼,密碼蘊含智慧、暴露隱私。該劇取材于真實的故事。劇中夫婦是一對密碼控,丈夫銀行卡的密碼設置,讓老婆醋意不斷。老婆別出心裁設置的愛心密碼,卻讓老公感動不已,一場鬧劇體現了夫妻情深。該小品生活氣息濃郁,語言生動、幽默、詼諧,用喜劇手法提醒夫妻間應相互包容、信任和支持。
以上僅舉四個小品例子,即可窺見一斑。這些小品題材的跳躍性很大,卻都能夠被漢派小品包容和接納。
漢派小品的這種帶有水滋味的題材的廣泛性和包容性,是以“漢派文化”為基礎而獨有的。武漢地處長江與漢水交匯處,中國地理南北與東西的交匯點,自古以來水陸交通非常便利,古代的商貿十分發達,南來北往的商人、游客、學子帶動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形成了漢派文化海納百川的品性,造就了漢派文化獨特的博大胸懷。漢派小品作為漢派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也就同樣具備了“水”的胸襟。漢派小品的這種什么都可以攬入懷中的特性,是從其小品的骨子里透出來的。
漢派小品的水滋味,細細地嚼、慢慢地品,就會識得其中真味。
二、語言的“泥滋味”
漢派小品在觀眾中叫好聲不絕于耳,魅力究竟何在?我們可以毫不猶豫說,語言的“泥滋味”是漢派小品藝術特色的重要一環。
漢派小品孕育于荊楚大地這片文化熱土,形成了有別于北方小品的獨特語言特色。與北方小品的直白豪放相比,漢派小品語言含蓄內斂,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畫。武漢方言有很多獨有的詞語,如“逗散放”(開玩笑)、“諜務”(故意地)、“撩撇”(簡單省事)、“裹筋”(糾纏不清)等等,無不透著武漢人特有的幽默。武漢的方言、俚語、歇后語經常成為漢派小品中人物的臺詞。漢派小品強烈的地方語言特性,使小品浸透著一股濃濃的武漢地方特有的泥土滋味。
小品《夫妻夜話》講述的是周擺平與漢梅夫婦二人因瑣事發生爭吵,正在激烈當口突然停電了。在黑夜中,夫婦變爭吵為安慰,互相傾訴著心里話。后來,電來了,夫婦又開始新的爭吵。該劇貼近生活,角度新穎,語言精練,感染力強,利用夸張變形的手法,對比搞笑的語言,揭示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溫情,使人在輕松的氛圍里得到教益。劇中周擺平這樣贊美妻子:“你過去多可愛,頭上一雙大辮子,臉上一對大酒窩,笑起來像歡喜坨。”漢梅這樣說丈夫:“你讓大家說下子,他們搞么項目不好,他們非要把長江南岸的黃鶴樓和長江北岸的電視塔換個位置,這不是瘋到板!”周擺平:“你才瘋到板!”周擺平:“他們都說我一天到晚穿裙子。”漢梅:“ 么意思啊?”周擺平:“完全沒有襠啊!”
小品《偶然》講述兩對不同年齡段的夫妻。兩個深愛老婆的男人在等老婆逛商場的時候相遇,聊天。各自身上踹著給自己老婆買東西的錢又各自打夾帳,結果又因為各自打夾帳的錢是假幣而被同是工商銀行同事的兩老婆識破。該小品語言精練而流暢,獨特的漢話,巧用方言及夸張的動作,借用兩個男主角的言行顯現出平民百姓生活的美好與艱辛。劇中人李:“是撒,我平常忙的很,哪有時間陪她逛么街撒。她求了我好幾天,看她造業,所以陪一下子她。”李:“扎錢有竅門的,像你都統在一個荷包,萬一把老婆錢的時候,把扎的錢也帶出來了,那就掉的大。”
小品《警察與麻木》講述的是一個麻木(無照三輪車營運人)為躲避警察的追蹤,在街邊小吃攤借酒澆愁,不料遇到白天追蹤他的警察,麻木欲逃離之際卻發現警察是中學同學。兩人邊敘舊邊談違章之事,警察在重視友情之時又不忘原則,不讓友情影響事情,事情影響友情。當最后警察寧愿自己受批評而原諒麻木時,麻木反過來主動拉著警察去交警隊認罰。該劇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巧妙地利用人物的特殊關系達到喜劇效果,語言生動有趣,親切隨和,讓人在忍俊不住之中感受到了人間溫情。劇中麻木說:“老婆給我二片安眠藥,一下差點睡過了腳,現在出來挖地腦殼,……”麻木對警察說:“我信了你的邪!”警察說:“我差一點讓你給我洗了睡,……”
以上三個隨機抽取的漢派小品,大量運用了武漢的方言口語作臺詞,既恰到好處地表達了人物的心情,又生動地刻畫出人物幽默的性格,讓觀眾感受到親切和自然,感受到漢派小品的泥滋味。
漢派小品的泥滋味,味道平實,卻爽口爽心,它的泥土芳香香氣繚繞,沁人心脾。
三、人物的“草滋味”
關注小人物,貼近實際生活,是漢派小品的突出特色。漢派小品從來都是表現普通市民的可愛、善良、愛耍小聰明,幾乎沒有鞭撻過底層人物。人物普遍的草根性,使漢派小品具有一種草的滋味,一種平民化的樸實和親切。漢派小品塑造的小人物,都能贏得都市觀眾的喜歡。
小品《不懂板》講述的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火鍋店里一對男未婚女未嫁的“干部和職工”,其心早有所屬的“職工”花,為了爭取到自己的幸福,拉上自己做婚介的表姐一起做“干部”董的籠子。最終董看清了時事,抓住了原以為遠在天邊其實就在眼前的幸福。 該小品選材獨到,劇中人物都是普通員工,他們的喜怒哀樂讓觀眾產生出共鳴。
小品《心愿》講述改革開放時期的漢正街。一個國民黨老兵的孫子李帶著一塊玉來到漢正街替爺爺尋找年輕時的患難伙伴。正巧漢正街管委會干部紅家的爺爺又是萬事通。紅帶著李到爺爺家,幾經寒暄,終于知道了爺爺就是李要找的人。天各一方的兩位老人電話兩頭直抒胸臆:攜手共同開發中國民族服裝市場!該小品源于漢正街,運用平鋪直敘的方法,將兩位普通老人的際遇樸實地展現在觀眾眼前。
小品《家庭大事》講述一個普通家庭的男人,老伴很早去世,當爹當媽撫養兩女一兒成人,自己年老多病常年住院,兒子混跡于社會結婚不到半年打跑老婆,男人和對門王婆婆相好卻不敢沖破世俗,為了不拖累女兒狠心賣掉住房自己欲去養老院度過余年,兒子請來婚托欲竊取老爸房款存折,不料發現自己是抱養孤兒,形勢急轉,結果皆大歡喜。該小品雅俗共賞,波瀾起伏,通過一個普通家庭的故事揭示了人世冷暖。
又如《活到就要活快活》以一群生活在市井里的普通百姓的鄰里友情及對幸福的追求為描寫對象,塑造了岔巴子、嘎巴子、災麥子、悶砣子等等具有武漢本土地域特色的人物形象。他們的所思所慮、喜怒哀樂,無不引起人們的共鳴。
小人物的生存之痛是最讓人無言以對和無可奈何的,他們往往因為無力把握現狀和改變命運而顯得孤獨無助,漢派小品往往以小人物的人生際遇為載體,對他們寄予人道主義的關懷,他們都無一例外地觸動了很多人的內心,讓我們覺察到了人心與社會的溫度,帶給我們感動,引起我們共鳴。
漢派小品之所以能給我們帶來感動,引起我們共鳴,其根本原因是因為漢派小品所關注的是小人物的平凡和真實。那些善良的人們離現實并不遙遠,他們平凡得如同我們的左鄰右舍,他們的故事雖然沒有傳奇色彩,他們說出的話也并非豪言壯語,他們的經歷更稱不上崇高或偉大,但他們是我們身邊最平凡、最真實的英雄。更重要的是,漢派小品中的小人物,有的向我們展示了樸素的孝道與溫情,有的向我們展示了不計回報的付出與善良,有的讓我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體諒,有的則讓我們感受到了草根弱者之間互助互濟的感動。所有這些小人物能夠做到的,都是我們每個人自己也能實現的善舉,這種親近感和貼近感,比任何說教和宣傳都更能直抵我們的內心。
以上三種滋味,構成了漢派小品的主要藝術特色。漢派小品源自生活,再現生活,漢派小品已牢牢扎根武漢人民的心間,成為武漢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作者單位:武漢市藝術創作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