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派小品,顧名思義,其所指應為富有武漢地域特色的小品流派和類型。漢派小品主要由武漢本土創作團隊進行創作,運用武漢方言,或帶有武漢方言腔調的普通話進行表演,其內容、人物、語言設置等多方面都帶有武漢地域文化特性。漢派小品與北方小品相對,是屬南方小品的一個部分。
一般意義上的城市文化,包括一個城市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市民的其他能力和習慣 [1]。所謂武漢地域文化特性,是指武漢城市品格精神、風俗文化個性,是以思想觀念、心理狀態形式存在的,具體通過武漢市民的價值觀、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等表現出來。武漢城市文化個性,就是武漢市民的文化個性。漢派小品中的人物形象多為對武漢市井百姓形象的提煉、加工,從而生動地展現出武漢城市文化的個性特點。下文將從幾個方面對其進行分析。
一、小品情境設置與人物形象塑造
漢派小品人物出現的情境具有很強的本土性,但其“本土性”與北方小品不同。如以趙本山為代表的北方小品中,人物多出現于鐵嶺的農家,特別是炕頭上這一場景,這與北方小品中常出現的“農村老頭、老太”的人物形象息息相關,體現出北方濃郁的農耕文化傳統及其日常生活風俗。
而在漢派小品中,最為典型的情境是漢正街、路邊買賣攤或街邊小店鋪。如小品《還債》《心愿》情境為漢正街,《幫你擺平》的情境為路邊攤,《五十塊錢》《招聘》《財路》的情境是包子鋪、小賣店等。無論是漢正街還是路邊攤,都是商業買賣、交易的場所,為小品人物的設置和出現做了鋪墊。這一情境中出現的人物形象,其身份最為突出且出現頻率較高的是做小生意的商人、市民。如小品《幫你擺平》中“周擺平”是炸豆腐干的小攤販;《還債》中“賤三爺”是漢正街擺攤賣小商品的攤販;《五十塊錢》中主角是一對包子鋪賣包子的夫妻;《財路》中主角是一位小賣部的老板……做小生意謀生的市井百姓形象在漢派小品中屢見不鮮。除卻生意人,南來北往的顧客、街道辦工作人員、警察等日常活動都圍繞著商業貿易場所這一情境。
在人物性格塑造上,其性別不論男女皆有一些共同點:他們一方面帶有商人的精明,有時愛耍小聰明、務實逐利,熱心快腸、愛管閑事;另一方面又講義氣,脾氣火爆,善于爭斗。這樣的性格特點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武漢廣大市民群體的共性,非常貼近武漢市民生活。這種人物身份設置上的特點,突出體現了武漢近代商業發展較早的城市歷史、社會經濟影響。武漢作為九省通衢之地、水陸交通要道,碼頭遍布之處,也是近代商業起步發展非常早且成熟的城市,其重商文化、碼頭文化影響著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塑造,成為漢派小品角色的普遍共性。
二、男女角色各有特點
以趙本山為代表的北方小品中,經典人物為鄉村務農的老頭、老太太。漢派小品經典人物中,男性角色體現出較多的武漢商業大碼頭的地域性社會俚俗;女性則能干、潑辣,多設置為具有突出職業特征,承擔著相應的社會責任。
1. 漢派小品典型男性形象
最為典型的是《幫你擺平》中的周擺平,他是在路邊炸臭干子的做小攤主。特別“岔”——熱心快腸、愛管閑事,用他自己的話講就是“我是這里的老板,路見不平就要管”,于是當碰到開車女子撞到大叔的事情時,就“岔”上前去為大叔打抱不平,幾番談話之后又懷疑開車女子遇到了大叔“碰瓷”,雖為好心想幫人解決問題,不成想好心辦壞事,造成雙方誤會。周擺平的形象,不僅是漢派小品典型男性喜劇形象的代表,更是武漢基層百姓的縮影,他們的身上折射出武漢的城市氣質和品格。
(1)《幫你擺平》中的周擺平是炸臭干子的, "《還債》中的賤三爺是擺地攤的,《五十塊錢》里的老板是賣包子的,《心愿》中的爺爺在漢正街做小商品生意起家……在大武漢這個商業發達的城市,他們的職業多是做小生意維持生計的老百姓、小商販。
(2)他們都有非常鮮明和強烈的性格特點:熱心快腸,愛管閑事卻又容易好心辦壞事;愛耍一點小聰明、小機智,同時又非常講義氣,講誠信,講原則。如《還債》中的賤三爺,自己雖只是一個漢正街的小攤販,卻在老鄉的養殖生意遇到困難的時候仗義相助,不但熱心墊付甲魚苗的費用,還幫忙聯系甲魚苗供貨商,為朋友兩肋插刀。又如《行動取消》中的警察老周,作為同事兩口子的媒人,在得知二人出現矛盾后,熱心幫忙,用“繼續執行任務”的機智方法使二人和好如初。
漢派小品典型男性形象從人物身份和性格上,更多地體現著武漢商業文化、大碼頭文化的城市品格,也以這種有優點也有缺點、貼近市民的男性形象得到觀眾的認可和喜歡。
2. 漢派小品典型女性形象
與北方小品中家庭婦女或老太太女性形象不同,漢派小品女性角色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常常設置為擁有非常突出的職業特性的女性。如《還債》中蘭蘭是漢正街市場管理處科長;《心愿》中小紅是漢正街市場管委會干部;《行動取消》中尹北琛飾演一位警察;《啼笑皆非》中小邱為拆遷辦干事;還有《打針》中的護士、《五十塊錢》中的老板娘等,她們個性潑辣、獨立,工作能力強,她們大多不局限于家庭之中,而是活躍在社會的各個行業的重要崗位上,幫助解決矛盾、參與社會生活,是典型的職業女性。另外,還有一部分女性形象著重于刻畫其潑辣、脾氣火爆、嘴巴不饒人的特點。如《為了民意無盜》里女青年、中年婦女、太婆三位女性形象,一開場便氣勢逼人。
中年婦女:(提包上,武漢口音)哪個是領導哇?領導在不在呀?(發現沒人)恩?沒有人?哼!(坐桌后)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我就在這塊等到!
太婆、女青年:(氣沖沖上,太婆黃陂口音,女青年武漢口音,都提包)走!找領導去!
領導在不在呀……
中年婦女:(看見二人)你們找哪個哇?
太婆、女青年:(發現中)找哪個?找你!(放包)
再如《三個媳婦》中,大、二兩個媳婦聽說公公炒股賺了錢,便都來巴結公公試圖占點錢財便宜,其中一段:
大媳婦、二媳婦:爹地、爸爸……
大媳婦:(攔)喲,我的個天呢,幾者喲!(學)爸爸!硬把人的牙齒都酸掉了!
二媳婦:(不服)哼!再者也冒得你者沙!左一個爹地,右一個爹地,硬叫得個人雞皮疙瘩直起的!
大媳婦:(反唇相譏)那是呀,自從嫁進了張家,還冒聽你喊過爸爸!不是老丟皮就是老拜子!今天突然喊起爸爸來了,是不是要地震哇?
二媳婦:(不服)哼!那比得上你呢?平時對老人曉得幾孝敬羅!不是老椰皮就是老東西!今天突然喊起爹地來了,是不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哇?
這兩段臺詞也把武漢女性“一點就炸”的火爆性子刻畫得淋漓盡致。武漢女人一方面能干——有能力,能夠獨當一面,成為職業女性。另一方面脾氣火爆、說話直白——行為舉止透著一股“狠”勁兒,若是得罪了她,她便嘴上不依不饒。
三、精神病、傻子與“嘎巴子”
在小品這種喜劇形式中,有一些特殊的人物形象,因為有精神上、智商或情商的缺陷而造成誤會、鬧劇,從而產生喜劇包袱和效果。漢派小品的這些人物形象也有自己的特點。
1. 兩種不同的精神病
(1)北方小品中的精神病形象,典型形象為小品《有錢了》中的“宋小寶”。在小品的前半部分這個人神智清醒,符合正常人的語言行為邏輯。而當受了刺激犯病的時候,則完全遵循一個精神病患者的表現狀態:語言無邏輯、混亂、常識缺失,行為也瘋瘋癲癲、打破常規,從而造成鬧劇,引發笑料,產生喜劇效果。
(2)漢派小品中的精神病形象,典型形象為《招聘》中的“老實”,與北方小品的精神病形象有所不同。他的形象設定為一個始終處于不正常狀態的精神病人,要在一家餐廳應聘職位。但在整個表演過程中除了人物行為稍顯僵硬,其言談舉止都遵循著正常人的邏輯。“老實”說話非常直白,不拐彎抹角、不加修飾,這種“異于常人”的傻勁就是他不正常的地方,卻恰恰被老板以為是優良品德,應聘成功,在小品結束時才指出他是“六角亭的精神病人”。用正常人說話顧慮太多而遭到淘汰,與精神病人傻卻直白反被選中進行對比,其喜劇效果在于用這樣歪打正著、造成誤會的方式營造喜劇笑料,同時在鬧劇的背后隱藏諷刺的深意,讓觀眾在笑過之后有所思考、有所啟迪。
2. 傻子與“嘎巴子”“岔巴子”
(1)北方小品中的“傻子”
北方小品中有一種“傻子”形象特別突出,如“賣拐”系列中范偉的角色。其形象特點為“智商低”——非常愚笨,容易掉進騙子的智力陷阱,容易輕信他人,被忽悠。騙子并不高明的騙術卻能步步為營,小品用其愚笨的言行制造笑料。
(2)漢派小品中的“嘎巴子”“岔巴子”
漢派小品中,真正智商低的傻子形象不多也不突出,而另一種情商低的人物形象頗有特點。如小品《樓上樓下》中的小王,不但說話不分場合、不分情況,而且特別“岔”——嘴快,什么事都要接一嘴、說兩句,該說的不該說的全部一股腦兒說出來,武漢話把這樣的人叫做“嘎巴子”“岔巴子”。
而“小王”的這種“岔”又不同于周擺平的“岔”,周擺平是熱心快腸,好心辦壞事,而小王是又“岔”又“嘎”——本是情商低、亂說話、討人嫌,但因此意外戳破了領導行賄的行為本質,誤打誤撞地黃了領導的“好事”,造成“歪打正著、出人意料”的喜劇效果。用這樣的人物、情節設置諷刺了行賄受賄的不良習氣,讓這本來很討厭的“嘎”和“岔”,反而讓觀眾看的過癮,體現出漢派小品在人物設置上的巧思。
四、人物中體現出的武漢地域文化個性
武漢三鎮向來有九省通衢之稱,交通便利,成為物資集散轉運之中心,是國內的經濟重鎮之一。自鴉片戰爭以后,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入侵,《天津條約》簽訂,內河航權喪失,漢口次第開辟租界[2]。武漢水陸碼頭遍布,近代工商業發展迅速,再加上開埠后外國資本入侵的刺激,武漢工商業迅猛發展,商業與碼頭文化領全國之先。總的來說,武漢的城市文化是具有開放性的內陸商埠文化,既有工商業社會活動影響而產生的重商文化,又有樸素、俚俗的碼頭文化。
在漢派小品的人物形象中,充分體現了武漢作為大碼頭、大商埠的地域文化個性,以鮮活、生動、貼近生活的武漢百姓形象、城市品格自成一格。
1. 雜
漢派小品中人物性格一大特點是為“雜”——人物形象遍布各行各業,人物性格既有熱心快腸,又有火爆勢利,既有仗義豪爽,又有精明狡猾。這樣的人物個性體現出武漢人、武漢城市的駁雜、兼容特性。
武漢商業繁榮、碼頭林立,不但各類商品在此流通,更有各類人物、各種思想在此相互碰撞、影響和融合。武漢作為八方匯聚的大都市,武漢人似乎涵蓋了全國各地人民的個性:既有南方人的精明、靈巧、勢利,又有北方人的豪爽、仗義,但同時又豪放不及東北人,精致不及江浙人。
關于武漢文化的這種“大雜燴”式的特征,有人認為過于蕪雜,缺少個性,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其實“雜”“沒有個性”卻恰恰是武漢文化的個性所在——海納百川、兼容并蓄。武漢文化善于接納吸收外來的、不同類型的文化,且為我所用,進行有機融合。這在當今會縮短與外來文化間互相調試的過程,有助于滿足不同人的需要,因此將獲得更多的文化認同[3]。正如漢派小品中這些有血有肉、包容駁雜的人物形象,能讓全國各地的觀眾們都能在其中找到認同感和喜愛之處,漢派小品人物個性體現出的“開放式”文化個性,使得武漢文化內涵不斷豐富、壯大,充滿著與時俱進的生機和活力。
2. 俗
漢派小品人物之“俗”,體現在人物身份、個性等多個方面,并由此體現出武漢市井文化。
(1)重商文化
漢口因商而興,商販較多,市民階層龐大,普通市民的工作生活多與商業有關,重商文化比較濃厚。追逐利益、比較功利,但同時講究誠信等價值觀念;腦袋瓜子靈活,做生意“賊”、不吃虧是武漢商人的特點。
在漢派小品中,人物身份多為商人,如上文提到的小攤販、小店主等;還有與商業相關的職業,如漢正街市場管委會干部等。在這些人物形象中,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思想特點得到體現:如《對象》中小店主想方設法逃稅,《財路》小賣部店主以次充好,《三個媳婦》中兩位媳婦的拜金主義等。漢派小品從不避諱這些不良風氣的存在,在小品中運用夸張的喜劇手法展現,并加以批判。但除了實用主義、功利主義這樣的負面習氣,更多的是做生意講誠信,有原則、有底線的市民,如《財路》中小店主的外甥告發舅舅以次充好,《心愿》中誠信、仗義的服裝公司老總、漢正街商會的老會長爺爺,他們都體現出重商文化的真諦:以誠信為立身之本,盡顯君子之風。武漢人做生意明明白白,做人坦坦蕩蕩,這種品德和胸懷,既體現在商業的經濟活動之中,也表現在人與人的交往之中。
(2)大碼頭文化
漢派小品人物的“俗”,還體現在展現了武漢的“大碼頭文化”。武漢的城市文化是具有開放性的內陸商埠文化,換言之為大碼頭文化。武漢水陸碼頭遍布,滋生出碼頭文化,其特點是樸素和俚俗,平民性和大眾性緊緊結合[4]。
這種“大碼頭文化”首先體現在講義氣,重朋友。除了上文提到過的漢派小品《還債》中的賤三爺,還有《心愿》中的爺爺為兄弟兩肋插刀,仗義相助,為好兄弟的老娘養老送終。武漢人把朋友看的很重,且在武漢文化中講究“搭白算數”,答應了朋友的事情一定完成,只要朋友遇到困難,二話不說必當幫忙。
其次表現在愛管閑事、熱心快腸。如《行動取消》中的老周,《幫你擺平》中的周擺平等,無論是牽紅線、幫人解決家庭矛盾,還是對身邊發生的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他們都體現了武漢人爽朗、熱心的特點。用武漢話說就是“岔”——遇到事情好打抱不平,但有時卻好心辦了壞事,造成誤會和笑話。
再次,爭強好勝、脾氣火爆。漢派小品的女性人物將這一點表達得更多些。如上文提到的小品《三個媳婦》《為了民意無盜》,還有《打針》中“兇巴巴”的女護士,這體現了武漢人爭強好勝的性格。在“打碼頭”的年代,武漢人為了保住自己的地盤、碼頭,不得不民風強悍。百姓的性格也如同天氣一樣脾氣火爆、愛憎分明。加之武漢話語言粗獷,有些甚至粗俗、臟話多,因此武漢人顯得“善于罵人”,在言語上、行為上都“不讓人”,爭強好勝。
總而言之,漢派小品中有血有肉、貼近生活的人物形象,其中蘊含著大武漢以“雜”“俗”為特性的重商文化和大碼頭文化,這種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漢味特性”,正是漢派小品經典人物能夠形象生動的內核,也是漢派小品的文化根基所在、發展的動力之源。
(作者單位:武漢市藝術創作研究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釋:
[1] 張篤勤主編:《武漢文化個性與城市精神》,武漢出版社,2004年版。
[2] 政協武漢市委員會文史學習委員會編:《武漢文史資料文庫第三卷(工商經濟卷)》,武漢出版社,1999年版。
[3] 張篤勤主編:《武漢文化個性與城市精神》,武漢出版社,2004年版。
[4] 皮明庥:《皮明庥文集武漢文化散論第二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