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說書法篆刻家運其瑞其人早已有年,多年來時常在書畫專業報刊上見到他的書法篆刻作品。因此,之前我和他雖未謀面,但他的作品在我的腦海當中留有一定的印象。
作為藝術同道總是有緣的,2013年,我和他同時進入中國國家畫院沈鵬書法精英班研修,于是兩人就有了很多見面的機會。運其瑞是屬于那種彼此之間不熟悉時沉默寡言的人,而一旦熟悉且成為了朋友,尤其是在相知之后,他便一下子變得活躍起來。無論是談人生還是談藝術,都能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且都有很多獨到的見解。他雖然已是新疆建設兵團書法家協會的領導,且是中國書協理事,但處事低調謙虛,待人和善真誠。我今年在新疆烏魯木齊時和他有過多次接觸,他就給我留下了這樣的印象。
運其瑞出生于甘肅民勤,和我算是甘肅同鄉。他曾有過長達二十年的軍旅生涯,這一段不算短的生活歷程,不僅練就了他堅忍不拔,精明干練的性格特點,也讓他在書法篆刻方面打下了深厚的傳統基礎。他堅持以自學為主,請教交流為輔的學習方式,數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好學敏求。克服重重困難,一路走來,終于成為了一位立足邊疆、放眼全國的書法篆刻家,成為了新疆建設兵團乃至整個新疆書法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運其瑞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首先是他的篆刻。其篆刻取法高古,以秦漢為尚,兼及明清流派和當代名家。無論古璽還是漢印,都能得心應手,出之自然。他治印最大的特點是不隨波逐流,不追逐時風,而是有著自己的審美判斷和美學追求。平心而論,當代篆刻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的確有很大的發展,無論是工整一路還是寫意一路以及兼工帶寫一路,都有一定程度的突破。工整一路繼陳巨來、韓登安之后,馮寶麟、鞠稚儒等在技術上精益求精,達到了極致,但略有形式設計和程式化之傾向;寫意一路則有韓天衡、石開、王鏞等開啟先河,然后陳國斌、葛冰華等進一步發揮,達到另外一個極致。他們的某些印作,盡管有荒率粗野之嫌,但作為一種新的探索,也是可以理解的。更多的印人則兼工帶寫,工寫兼治,體現了一種兼收并蓄,多元探索的藝術理念。
運其瑞篆刻基本屬于工穩一路,偶爾夾帶一些寫意的成分。對于真正進入篆刻者而言,向秦漢印取法自然屬于重中之重,決不可跨越。運其瑞亦不例外,他正是長期沉潛于秦漢印之中,去深刻領悟傳統的精神實質,從技法技巧到精神文化層面的東西都悉心加以體會。在這樣的一個前提之下,又廣泛參悟明清流派和當代諸多名家之作,廣取博收,為己所用,逐漸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篆刻風格。
他的篆刻,在字法上盡可能遵從古法,追求高古的氣格,不盲從,不臆造,根據具體情況加以融合變通而不失其規矩法度和文字本身之意趣。章法上注重文字字內空間與印面空間的疏密對比與整體上的協調統一,既無板滯之弊,亦無零散之態,穩當妥帖,渾融自然。用刀則沖切結合,大膽落刀,小心收拾,注重體現線條的書寫質感,追求一種溫潤秀麗而又不失剛勁爽朗的藝術效果。他的邊款也很講究且頗具功力,這與他擅長書法特別是擅長篆書是分不開的。邊款的好壞直接能夠反映出一個印人的綜合素質,款識文字內容之水平和書法功底之高低在邊款上即可一覽無余。而運其瑞在邊款上的精益求精,則充分體現出他對自身綜合修為的注重。
書法方面,運其瑞廣涉各體,篆書是其根本,這也是作為一個篆刻家的基本修養。無論是大篆還是小篆,他都系統臨摹過大量的古代經典碑刻和金石文字,所作古樸典雅,應規入矩而一絲不茍。這與他嚴謹的做人風格是互為表里的。
運其瑞亦善隸書,以漢碑為基,參合行草筆意,古雅含蓄,不事張揚。在仔細品讀當中自有一種特殊情味。
需要重點談一下的是運其瑞的行草。從他目前的創作狀態來看,行草書已經成為了他的一個重點突破的對象。他的行草以二王為根本,并融合了孫過庭《書譜》以及章草的成分,追求一種不激不厲、輕拂徐振的藝術風格。從其作品可以看出,他在行草書創作過程當中,似乎是屬于理性大于感性的類型,字字獨立,偶有連帶,不刻意追求章法上的大起大落和體現情感上的起伏跌宕,而是在溫文爾雅當中體現一種心理狀態上的從容。這可能與他特殊的個人性格是分不開的。但反過來講,這或許是一種缺陷,作為行草書,需要表達強烈的思想情感,適當的放開,可能會收到更加淋漓盡致的效果。這一點,我想其瑞兄在今后的創作當中加以適當調整,也未嘗不可。
運其瑞在創作之外,廣泛讀書,古典的、現代的、藝術的、生活的都有涉獵。這既是一種需要,也是一種必須。從事書法篆刻而不廣于讀書,那是不可思議的。只有通過讀書,不斷豐富自我,提升自我的思想認識水平和審美水平,才更有可能在藝術創作上達到一個理想的高度。
總之,運其瑞已經利用他手中的刻刀和毛筆為自己贏得了諸多榮譽,也由此找到了人生的自信和成就感。盡管他自己始終保持著一貫的謙虛和低調,但未來的藝術之路仍舊等待他去繼續開拓,濃濃的藝術情懷依舊需要他去進行更為精彩的完美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