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硯邊叩問
問:書法的形式與內容是怎樣的關系?
運其瑞:古代人使用毛筆寫字是一種日常生活,是沒有形式這個概念的,它的內容就是文辭,更沒有“藝術”這一說。一般的理解書法作品的形式(外在形式)主要是指條幅、中堂、對聯、橫幅、扇面、冊頁、手卷、手札等。而現當代作為書法藝術的形式則是構成書法美的基本要素,即:用筆、結體、用墨、章法等,也就是書法的內容。就書法藝術來講,歷史上很多經典之作,雖然其文辭對于我們來說沒有多大價值,但是其形式很有借鑒意義的,如二王行草書帖等。
書法作品的內容主要是指所書寫的文辭,而書法藝術的內容就很寬泛了,它與藝術的氣韻、神采、意境等都有關,“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成為書也。”(蘇軾《論書》)這即是書法藝術的內容,透過作品的文字內容可以看出其藝術內容。就書法作品的文字內容來說,有時候也決定著使用什么樣的形式來表現。比如:少字數的文辭與多字數的文辭,所選用的表現形式會有所不同。書寫文辭與所選用的書體和表現形式都有關系。每當創作一件書法作品時,通常必先選定一個文字內容,然后才決定使用什么樣的表現形式。文字內容的得當與否,有時直接影響著表現形式,而形式又決定了表現的效果。書法作品若以優美的表現形式傳達出意境深遠的文字內容,才使人賞心悅目,所書寫的文字內容與所表現的形式和諧統一,才叫完美的書法作品。
書寫的形式與內容在格調上應該是相一致的,即書法作品應為書家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表達。只有所書寫的文字內容與所表現的形式和諧統一,相得益彰,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近些年來所有全國性展覽都格外注重作品的外在形式,拼貼、染色、做舊,凡是能想到的法子統統都用上以奪人眼球。與其這樣,倒不如在書寫內容上多用點心思,選擇什么樣的文字內容作為創作素材這比外在的形式更加重要。首先讀懂文字內容,被其文學情景所打動,能夠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振,從而激發起書家的創作激情,然后采用恰當的表現形式與技巧,才情得以正常發揮,從而創作出自己滿意的作品來。處理書法創作的文字內容與表現形式的關系,其方法因人而異,也與書家個人所擅長的書體和書寫風格亦有關系。
總之,盡量做到書體風格與文字內容及個人的書寫習慣相統一。
問:國學與書法的關系問題
運其瑞:國學即傳統文化,學習國學對研究書法是一件緊要的事。國家在提倡弘揚傳統文化的當下,書家尤其應該注重國學的學習和研究。現在很多人進行書法創作只追求展廳效果,而忽視了對國學修養的提升,其實學習研究書法的同時多進行一些國學的研究,對書法藝術水平的提高大有幫助。
當今書法創作要求書家增強國學和傳統文化的修養。國學包括經、史、子、集等內容。“國學必通小學,研究小學必通音韻、明訓詁、辯形體,歷來講形體的書就是《說文》。”“周、孔之道,不外修己治人,其要歸于六經。”“夫人不讀經書,則不知自處之道;不讀史書,則無從愛其國家。”“史與經本相通,子與史亦相通。”(《章太炎國學講演錄》)
書法被儒家列為“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一,顏師古云:“六藝,六經也。”可見藝與道實為一事,并無高下貴賤的區別。道是理論、原則;技是行動、實踐,二者互為表里。學書法就是學做人。傅山主張的“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字是人寫的,然而又返照出人的真面貌和心靈。正像俗話說的“字如其人”,理之固然。
國學一個最根本的主旨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做事,它教育人們負有責任感和為社會多做貢獻,這是中國知識分子最基本的立身條件。如何把國學與書法結合起來?朱和羹《臨池心解》云:“學書不過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關頭。”人品的高下,最能影響書畫的技能。古人說的“字如其人”,其實它反映了這個人多方面的修養和品質。
書法創作應當是書家思想情感在筆底下的自然流露,要以一種“玩”的心態對待書法藝術,不要帶有什么功利性,去浮躁,靜下心,多讀書,多臨帖。讀國學經典,臨經典碑帖,天長日久,定有成果。
黃山谷云:“學書須要胸中有道義,又廣以圣哲之學,書乃可貴。”明人董其昌很重視書畫家的學識修養,明確提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俗。”(《畫禪室隨筆》)林散之先生講學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么樣的人就寫什么樣的字,學會做人,字也容易寫好。看來國學與書法的關系是多么的重要!
硯邊絮語
人世間萬物同理。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許多人家里或者是在辦公室要養花,有很多花它需要人工的培育,經常給它松土、施肥、澆水、修枝,這樣才能茁壯成長,枝繁葉茂。做人也是一樣,通過不斷地讀書、學習、培養,使之成為有用之材。學習書法也是同理,要想達到理想的目的,取得好的成果,必須向前人學習,繼承古人優秀的傳統,通過臨摹古代經典碑帖法書,使自己的筆下功夫日漸其深,達到理想目的。取法越高越好,深入傳統越深越好,這樣才能學得更扎實一些,自己得到的才能更多一些。
我喜歡自由自在地欣賞生活中的美景,更是喜歡隨心所欲地看看書、寫寫字,興趣未了的時候也刻刻印。平時很多的時間是亂翻書,抑或是讀讀帖,這基本上成了我生活的主要方式。通過讀古書,深入國學,從古人那里討生活,能找到幾分歡樂,有更多營養可尋。閱讀經典,能使自己不致于迷失方向,會使自己的羽翼更加豐滿。
古人的碑帖是中國書法的精粹所在,營養極其豐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書法不一定非要每天臨寫多少帖上的字,或是每天寫上幾個小時,我覺得這倒沒必要,關鍵是要領悟。如果每天讀一讀,揣摩揣摩,也是可以的,有時間就寫寫,這樣長期堅持,定會有收獲。若只是臨帖不看書,不學習書法理論,也是不行的,那樣反而會重復自己的一些習氣,適得其反。所以,文史哲方面的書要讀,古代以及近現代的書法理論要研讀,古代的名碑名帖要先讀后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傳統的中國書法應該是自然書寫,沒有絲毫造作的成分或刻意擺布設計的因素,它就是書寫者情感的自然流露。而當今的書法環境大變,由于展示方式的不同,書寫工具和材料的不同,欣賞和評鑒的角度不同等等,導致很多時候自然書寫的元素少了很多。
書法乃文化人之雅事,故從事書法工作需存學養,而非簡單的技法技巧。書寫者盡量能寫自己的詩詞歌賦、短文、札記等,“筆墨當隨時代”這句話永遠不會過時。
林散之先生說:“虛名易得,實學難求。”這句話對我們太有用了,從事書法工作字寫不好,要其他的名再多都是虛的。尤其當今社會浮躁不得,我經常提醒自己要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學點真東西。
臨帖是每一位書家終其一生的課程。臨習優秀的古碑帖多了,古人的筆墨韻味自然會從筆下流露出來,那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事,急不得的。書法藝術并不是唯技巧論。
一件書法作品,首先要有書寫的意味,其次追求線條的流動感,也就是筆畫的情趣。不論何種書體,都要自然地書寫,不可絲毫造作。研習行草書其書寫性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