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藝術論壇,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經過兩天的交流研討,已經完成了各項議程,今天就要閉幕了。受論壇組委會的委托,代表中國文聯臺港澳辦公室主任董占順先生、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龐井君先生,對本次論壇作一個簡要總結。
經過初步的調查了解,綜合各方面的反映,本次論壇達到預期效果,取得圓滿成功,呈現出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論壇主題鮮明、討論集中。本屆論壇以“造型藝術與中華美學精神的育成”為主題,這個主題既有很強的時代性,反映了當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時代呼聲,同時又有很強的專業性,反映了當前藝術實踐中如何對待東西方美學觀念的現實問題,議題設置引起廣泛的關注和高度的興趣,因此得到了各位專家的認真準備和熱情參與,討論真問題、討論有意義的問題、討論有價值的問題,使得論壇有了一個成功的開端。為了引領討論的深入,在論壇設計上,我們設置了主旨演講、圓桌討論、分論壇等多個環節,主旨演講突出專家對中華美學精神的最新理論和實踐成果,圓桌討論突出對中華美學精神走出去的實踐討論,分論壇著重從美術、書法、攝影三個具體藝術門類進行深入討論,保證每一位與會專家都有機會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在短短兩天時間里盡可能取得最大的討論效果。為了保證討論的效果,我們把討論的專家圈定在美術、書法、攝影這三個造型藝術門類,由于共同或相近的藝術語言,共同或相近的美學內蘊,保證討論能夠集中,交流能夠深入,沒有停留在自說自話的階段,出現了可喜的回應、探索甚至爭鳴的現象,使得對中華美學精神探尋更加徹底,確保了這次論壇的高水準、高質量。
二是專家積極參與、高效交流。這屆論壇的成功舉辦,與各位專家、藝術家大力支持、積極參與是分不開的,大家是論壇的主角。剛才提到過,出席本屆論壇的代表,主要集中于美術、攝影和書法三個藝術門類,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當今中國美術、攝影和書法等造型藝術的較高水平和發展趨勢。他們當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一輩藝術家,也有不少才華橫溢的中青年文藝骨干和專家學者,大家都非常重視和珍惜這次難得的交流機會,克服繁忙的工作以及其他種種困難來參加論壇。有些專家,從國外參加學術活動沒有回家就直接來參加論壇,有些專家對自己主旨發言精心打磨、數易其稿,有些專家不顧年老體邁讓自己家人陪同來參加會議,等等。論壇舉辦的兩天來,各位專家、藝術家自覺遵守會議各項要求,積極發言、認真聽講,保持良好的會議秩序,不少專家甚至利用吃飯、茶歇等休息時間相互交流,相互啟發。討論中,盡管都是有很深造詣的專家,但都虛懷若谷,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有時候盡管觀點不一定完全一致,但相互間能互相尊重,求同存異,整個論壇洋溢著觀點大呈現、思想大交流、感情大增進的熱烈氣氛,讓專家們論起來、聊起來、動起來,這是論壇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礎。
三是會務協作有力、服務周到。為辦好這屆論壇,中國文聯書記處高度重視,中國文聯副主席左中一親自率團出席本次論壇并致開幕辭,并且多次就論壇籌備情況作出指示。中國文聯港澳臺辦公室和理論研究室多次研究會議方案,與澳門基金會密切溝通,一起研究設計,一起推進落實。中央政府駐澳聯絡辦副主任孫達先生出席開幕式,國務院臺辦、中央駐香港澳門聯絡辦、香港藝術發展局等相關部門機構負責人參與了論壇,給予論壇有力支持。作為東道主,澳門基金會為舉辦本屆論壇作出極大的貢獻和努力,在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先生關心支持下,論壇組委會的各位同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精心安排論壇接待和服務,各項工作有條不紊、認真細致、高效有序,讓大家自始至終感受到賓至如歸的溫暖,為本次論壇的成功舉辦提供了有力保障。我提議,讓我們用熱烈掌聲,向為本屆論壇付出辛勤勞動和汗水的所有單位和工作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和誠摯的敬意!
兩天來,我和與會專家一樣,感到收獲巨大。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進一步堅定了中華藝術自信。文化自信是從事一切文化工作的前提和基礎。面對當今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復雜格局,面對各種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面對網絡信息時代文藝創作生產傳播的巨大變化,如何不迷失自我,不喪失根本,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首先就要對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對自己的藝術有自信。論壇中,許多專家從自己理解出發,闡述了中華書畫藝術的美學特征和獨特魅力,從本體上分析了中華美學精神深刻內涵和獨特價值;有的專家通過中西方藝術比較,用大量的事實證明了中華藝術對西方藝術的滋養,闡明了中華美學精神在世界藝術中的領先地位;有的專家從中華美學精神對外來藝術——攝影的介入,從多感互通的角度,深入闡發了攝影創作理念的重要發展;有的專家從西方文化的盲點出發,從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出發,闡述中華美學精神對人類未來發展的貢獻,等等。這些發言充分展示了中華美學精神是中華文明的精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重要根基,也是對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巨大創造和貢獻,極大地堅定我們中華藝術自信,這無疑是對藝術領域盲目以洋為尊、以洋為上思潮的一個警醒和斷喝,無疑會進一步增強傳承發展中華美學精神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進一步增強發展繁榮中華藝術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是探討了中華美學精神的當代呈現。習近平主席在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時認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中華美學精神作為中華傳統文化,要在當代繼續保持它旺盛的生命力,必須要守正出新,融入時代,決不能固步自封,踟躕不前,在繼承基礎上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它既是傳統的、古老的,也是現代的、新生的。在討論中,有的專家從中國美術史的流變來論述中華美學精神的形成和發展,說明中華美學精神不是一成不變,總有其時代差異性,總是在不斷發展的;有的專家認為中華美學精神要從傳統中走出來,在創新創造中呈現出時代的風貌和時代的特征;有的專家認為古代經典屬于過去,當代中華藝術要得到世界認同,不能靠吃老本,必須靠能夠打動觀眾、感動世界的當代作品,這才是衡量傳承中華審美精神的標尺;有的專家強調要以開放包容的胸懷,學習借鑒世界優秀藝術成果,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在與外來文化互動交流中豐富發展中華審美精神;有的專家認為要積極適應互聯網時代文藝創作傳播消費的新形勢,不斷擴大中華美學精神在新興領域的覆蓋和傳播。這些討論使我們以全面辯證科學的姿態面對中華文化,能夠不忘本來、吸收外來,賦予新的時代生命力,吸引更多不同年齡、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人們更加廣泛的認同和喜愛,共同致力于中華美學精神的傳承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
三是交流了中華美學精神育成的實踐。理論是灰色的,實踐之樹長青。任何理論探討只有建立在實踐基礎上才能有意義、才能有作為,探討中華美學精神育成建立在鮮活的藝術實踐基礎上。本次論壇的許多專家,不僅在藝術理論上有高深造詣,同時也是藝術創作的大家,可貴的是,在中華美學精神傳承發展上,也進行了藝術實踐層面的探討。許多專家認為,育成中華美學精神,必須強調人品、人格的修煉,強調傳統文化的學習,在凈化自己的同時,通過作品去凈化社會;有的專家從藝術教育實踐角度提出,應以中華美學精神為創作最高指標,主張藝術與生活必須結合,必須具備人文與美學素養,能畫、能寫、能教、能研究。一些專家列出了東方寫意油畫、鄉土寫實油畫、新東方主義、新人文主義、東方文人新美學等等現代中國畫的探索,這些新鮮的現實經驗成為研究傳承發展中華美學精神的最新樣本。有些專家根據港澳自身現實需要,指出中華文化傳承在本地區的特殊重要性,呼吁在學校教育中重視中華藝術教育。有些專家提出要高度重視藝術評判標準,建立健全體現中華美學精神的作品評價體系,在評獎評論中引導藝術創作。在論壇中,特別是在圓桌對話中,專家們圍繞中華美學精神走出去的意義,走出去的內容,走出去的途徑,走出去的方法進行了實踐層面的交流。這些實踐探索和意見建議,給與會者很大的行動啟發,成為我們各種理論探索的有力實證,同時對于各有關部門和機構制定藝術政策也有很大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