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中國城鎮化進程帶來了歷史文化村鎮的銳減,在此背景下產生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保護和整治導則》的內容涉及村鎮傳統格局、需要保護整治的建筑和構筑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村鎮基礎設施建設與環境整治要求等諸多方面,為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保護、傳承與利用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保護;導則
在我國漫長的以農耕文明為主體的傳統社會里,90%的人們勞動生息在村里鄉間,久而久之,村落成了地緣性、血緣性先民的聚居地,集鎮演進為城鄉交匯、鄉里交流的區域中心。由村鎮構成的龐大自然社會形態,成為傳統中國社會結構的主體,勞動人民展現生存與發展智慧、安身立命并創造色彩斑斕之獨特文化的紐帶。而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作為各地村鎮中文化遺產最為集中,同時也是最顯唯一性、真實性、完整性的展示與演繹場所,誠然應該成為當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合理運用中需要全社會特別關注的重點。
《文物保護法》第十四條規定:“歷史文化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并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者革命紀念意義的城鎮、街道、村莊,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為歷史文化街區、村鎮,并報國務院備案。”明確提出了區別于自然村鎮屬性的“歷史文化村鎮”概念,并以法律條文確定了其在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中的地位。2003年,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公布了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鎮評選方法,隨后產生我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名單,標志著“歷史文化名村”、“歷史文化名鎮”兩個概念及其內涵、評選標準和保護制度正式建立。2008年,國務院第524號令公布《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規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申報、批準、規劃、保護適用本條例”,顯示了保護監督管理工作日趨規范化。2012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發出《關于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的指導意見》;2014年4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聯合發出《關于切實加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指導意見》,將保護的對象擴展到“傳統村落”的定義范疇,強調了對“傳統村落”保護的具體要求和相應必須采取的措施。
福建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工作起步較早,在全國尚未開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鎮評選之前,福建省人民政府即根據《文物保護法》第十四條規定于1999年5月、2003年1月率先公布兩批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之后又于2007年、2012年先后公布第三、四批。在建設部與國家文物局聯合公布的前后六批共528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中,福建省以13鎮、29村入選,占全國核定公布總數的近8%。2012年12月,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三部委聯合公布的第一批28個省共646個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福建省有48個傳統村落入選,在總數上與山西省并列第三位。
據馮驥才先生披露的資料:“自2000年至2010年,我國自然村落由363萬個銳減到271萬個”,平均每年少9萬個!“其中不乏歷史創造、文化景觀、農耕時代見證的鄉土建筑”。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趙暉司長表示,如今全國“有較高保護價值的村落已不足5千個”。2030年中國城鎮化率將從2012年的52.5%增加到65%左右,意味著還會有3億農村人口進入城鎮工作生活,自然村落銳減的壓力誠然不容樂觀!頗有價值的歷史文化村鎮正日易失于保護而瀕臨損毀,福建亦不例外。
2013年5月25日,中國文物學會古村鎮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學術研討會在浙江湖州的南潯縣荻港村召開,大會通過了《中國古村鎮保護與發展荻港宣言》,提出“為保護和搶救面臨嚴重生存威脅的古村鎮文化遺產,傳承民族文化根基,維護中華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的六項呼吁,其中第二項指出:“深入研究各地古村鎮的特點和共性,爭取在近期形成具有較強針對性和適用性的古村鎮保護全國技術標準、規范……”。為此,“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考古學專題調查課題組”,在承擔完成了歷時六年的2007年度文化遺產保護科學和技術研究課題《歷史文化名鎮(鄉)名村的保護現狀與發展對策——以福建歷史文化名鎮(鄉)名村研究為例》的基礎上,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并于2014年完成了《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保護和整治導則》(以下簡稱《導則》)。該《導則》現已在福建省頒布實施,并將于修訂后印發全國,為各地名鎮名村的保護發展提供參考。
一、《導則》產生的背景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生產方式的改變,傳統社會、經濟、交通、生活、文化、居住、謀生等模式轉型不斷加快,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受到嚴重擠壓。涉及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傳承的相應法律法規規章和有針對性的保護規劃及實施方案等卻沒有及時出臺,加之政策缺失、觀念滯后、宣傳單調、辦法老舊、錢源單一、急功近利等現象的不斷困擾,傳統家族宗族觀念日益淡薄,千百年歷史塑造的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所依托其間的頗具深厚歷史積淀之區域特色文化形態承受空前地沖擊,保護管理和傳承利用面臨或無人、或無力、或無錢、或無材、或無法、或無權的情況較為普遍,許多優秀的村落傳統格局和環境景觀、典型的鄉土建筑物或構筑物、信息量豐富的民間文獻與口語史話等陸續消失,流傳百年乃至千年的傳統技藝、民間習俗等被悄然淹沒,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趨于結構性和功能性衰落消亡的態勢日益觸目驚心。
1.傳統村落在自然衰落
物質發展規律表明,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的,一切事物都要經歷萌芽、發展、成熟和衰落滅亡。傳統村落的物質構成要素,經歷了千百年風侵雨蝕,已經越過發展成熟期,其材料老化、形態劣化、功能退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就傳統村落主要物質構成要素傳統民居建筑而言,從歷史進程來看,主要遵循從“住屋”到“祖屋”的發展道路,一旦“祖屋化”缺乏居住人口與自有財力支撐,就會轉入“遺址化”的進程。地形地貌變遷、鄉土建筑損壞、居住環境劣化、人際關系淡薄、村落空心化抑或被侵蝕等現象尚未得到有效治理。
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現代化的高歌猛進,傳統村落社會發展模式急劇轉型?,F代化農林畜牧業的興起,部分農村已工業化、城鎮化、景區化、商業化,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務的輸出,傳統農村經濟基礎正在全面衰落。昔日,出門基本靠走、運輸基本靠挑、通訊基本靠吼等交通通訊模式,已被村村通公路、現代運輸業和電話、電腦、手機等紛紛替代。土木民居更新為磚混樓房,家族聚居形態變成了以核心家庭為單位,昔日的生活方式進一步瓦解,民風民俗傳承無后。
自2000年至2010年,我國自然村由363萬個銳減至271萬個,10年間,減少了90多萬個自然村,其中包含大量傳統村落。而到了2013年,在目前全國尚有的230萬個村莊中,依舊保存與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規劃、代表性民居、經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較高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落僅剩下不到5000個。現存傳統村落數量僅占全國行政村總數的1.9%。(《住房城鄉建設部:傳統村落加速消亡1561個受保護》,來源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網站)
2.傳統村落保護理念存在沖突
在政府主導的新農村建設中,遇到分布地域廣泛、形態各異、內涵豐富的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往往處于理念乃至行為相對模糊或矛盾、尷尬的局面。是實施博物館式的靜態保護,抑或是采取城市建筑和生活方式的簡單復制;是舊村整治,抑或是建設(或另建)新村;還是使農村傳統建筑和生活生產方式在現代保護理念上的有機更新延續?莫衷一是。行政部門在保護范圍與建設控制地帶劃定上的不同意見,職能部門在“保護”與“利用”上的程度之爭,設計施工部門在整治與維修上的“整舊如舊”之糾結,甚至延伸到維修程序、工藝技術、材料配比等分歧;抑或一邊申報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并拿著獲得的政府安排經費在做整治,一邊按照自己所謂的新村建設模式大興土木肆意無序地進行改建、拆建、擴建或添建。
3.傳統村落保護遇到了現實困難
對傳統村落或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政府引進的新投資主體、新運營模式,依據誰投入、誰收益的原則往往占有了收益的主要部分,而擁有資源主體的村民集體或個人一般處于劣勢,只能承受這一利益分配的既成事實,由此產生的分成矛盾屢見不鮮,潛伏的危險時而被激化。另一方面,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中價值較高的往往是體量龐大、裝修精美或年代久遠的祖屋、書院、祠堂、宮廟之類,這些建筑的產權有的很難界定,有的則產權人數眾多,如何在資源主體之間進行合理的收益分配,亦是難題,稍有處理不當,即會極大地影響到村落持續發展的前景預期。資金短缺、人才難求、技藝失傳、材料匱乏等,亦一直困撓著傳統村落的保護傳承。
具有多重價值的不可再生的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受到如此威脅,正逐漸喪失其傳統生活氣息與真實性、完整性,進而從不同角度困擾著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各項保護管理手段的采納以及傳承運用方式的順利推進。
社會希望有個既適用、又可操作的古村鎮保護技術標準、或規范、或導則,提供給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在保護傳承中比照、或參照應用?!秾t》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二、《導則》的主要內容
我國是多民族的文明古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自然環境與人文生態異彩多樣,形成的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不盡相同,既普遍具有深邃的科學文化內涵和重要的保護傳承價值,又各呈千秋并交織著諸多矛盾與期待。針對這種狀況,《導則》從把握主流、兼顧特殊著眼,由四個方面、九個組成部分入手,組織材料,分析研究,匯總編寫。
一是《導則》明確提出了編制的依據、原則、目的和適用范圍及其相關術語詮釋。
強調在相關法律法規和規范規程規定的框架內,遵循規劃引領、彰顯特色,保護優先、適度開發,以人為本、改善環境,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等基本原則,積極通過《導則》引領,樣板示范,促進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保護管理、傳承運用和整治建設,達到“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程度。
二是《導則》注重了要保護的村鎮傳統格局、需要保護整治的建筑和構筑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產。
《導則》在這部分,除了提出應加強普查和名錄檔案體系建設,整體保護傳統村落“由山水、空間格局共同組成和體現的歷史環境”“組群形式”“呼應關系”等綜合要素,分類保護不同級別與類型的建筑和構筑物,推動傳統文化傳承等一般性要求之外,強調應體現保護為主、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原則,因地制宜、科學編制保護規劃,以規劃為依據,按近、中、遠期計劃,有重點地積極推進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與整治建設,進而逐一點出,傳統格局要保護的山地盆地、平原河谷、濱海江河溪湖等聚落形態和農耕、漁獵、商貿、交通、政治軍事等社會形態之相應要求,并分解到對山體、水體、田園風光和村落、街巷、溪渠、古道、橋梁、渡口、水利設施以及古樹名木、古井古塔、城堡牌坊、非物質文化空間載體等的具體保護,文物保護單位、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等分級分類保護。藉以達到體現歷史記憶、反映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特有格局、風貌景觀能夠得到切實保護,文物保護單位、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及其他代表性、典型性建筑能夠得到有效保護、傳承運用;在保護的前提下,與當地經濟發展相融合,積極探索多樣化保護管理和傳承運用途徑,努力使適度發展的鄉村文化休閑旅游、進行的傳統文化產業提升、打造的農牧漁業品牌等,能夠合理有序進行,以保護和帶動村民收益以及集體經濟的發展。
三是《導則》規范了要保護的村鎮基礎設施建設與環境整治要求。
《導則》在這部分,除了提出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與環境整治,首要目標是為了文化遺產安全,應以保護為前提,在不斷滿足當地社會生活生產需要等共性的要求之外,從重點解決環境“臟亂差”問題人手,側重于規范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應符合保護傳承要求或置為前提;同時,依照相關行業的管理規范,分別就完善道路工程、給水排水工程、電力電信工程、生活能源工程、垃圾治理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及綠化景觀整治等,逐項提出要求,以期切實改進當地社會生活生產條件,提高宜居環境水平,便利村民的現代文明生活追求,避免出現城市式園林化、景區式符號化的村容村貌。
《導則》中還專門強調安全與防災應綜合考慮,消防與安防工程應充分顧忌村落自身可允許的空間尺度,因地制宜尋求相對合適的建設方案。防洪與防澇工程則應注意濕地、土質護坡延續與硬面防洪堤的關系。對地質地震、風雨雷電等災害的防御亦提出了相應的規定。
四是《導則》擬確立的必要保障機制。
《導則》認為正確處理政府、社會、村民的關系與作用是有效保護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關鍵。強化政府主導地位,建立健全保護管理、傳承運用機構,在建立健全公共財政保護資金投入機制的同時,積極鼓勵和引導企業捐助、群眾籌資等社會各方力量投資投勞方式,能夠體現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保護管理依靠社會,傳承運用的成果惠及全民之目的。
三、需要不斷拓展的幾個問題
我們深深懂得,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有效保護管理和合理傳承運用,還有很艱難的路要走,還有很復雜的關系需要梳理,還有很尖銳的矛盾需要化解。遵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的六點要求,《導則》編后體會,感覺尚有幾個問題需要不斷拓展:
一是政府的主導、推動和監督。地方政府應從“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傳統思維框框里跳出來,把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管理與傳承運用當作一項社會公益事業和社會文化產業來關注,主導落實各方責任,推動平衡各方利益,以更靈活的政策推動、引導對各地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特點及其共性的深入研究,組織或提請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法規、規章和標準、規范,組織編制相應的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規劃并納入城鎮化總體規劃,不斷推動傳統村落特色產業重新煥發生機,使之成為當地社會經濟文化協調發展的新增長點,有效推動這些凝聚著千百年優秀基因的傳統村落永續發展。
二是規劃的引領、統籌與規范。應在深入研究傳統村落環境條件、文化遺產特征和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礎上,編制和實施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保護規劃,貫徹整體保護原則,合理定位傳統職能,充分顧及到具有深厚歷史文化沉淀的古街巷、古建筑、古樹名木以及古村落內外環境風貌,盡可能少調整傳統空間功能,有針對性地提出可持續發展對策,恢復、創新傳統村落造血功能,規范指導相應的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建設,不能以損毀或犧牲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原有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來換取發展,努力尋求達到“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之目標。
三是整體地保護、傳承與運用。應堅持保護為主、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盡量整體保護傳統村落的生態環境、傳統景觀、村落格局、視線視廊和文化傳承等物質的和非物質的依托場景等要素,十分尊重和關注村落居民及與其密不可分的生產生活方式、文化形態、民俗傳統的保護,一切有損傳統村落真實性、完整性的利用應重新檢討、糾正或停止。只有如此,我們的保護管理與傳承運用才能達到透過現象、沁入本質的深度。
對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而言,保護的方法可以多種多樣,但是開發利用的手段卻應嚴格控制、謹慎推廣。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同時,遵循著村落原態衍生、演化的特色產業以及原生態原住民的生活體驗,積極引導地方人文復興,應當成為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發展的重要方向。
四是村民的意識與參與。在現代社會環境下,傳統文化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發展前景是相當嚴峻的,究其原因,是曾促其發展繁榮的歷史因素已經改變,有的甚至成為阻滯其發展的門檻,而與之生息攸關的是這些傳統村落的主人、文化遺產的傳承人。要將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保護傳承與村民的意識和參與相結合,積極探索、合理培育符合當地實際和當地住民有積極性的傳統產業經濟與多樣化發展途徑,不斷創造和提升相關的就地就業機會,為留守傳統村落、復興傳統文化、世代相傳者集聚物質和精神財富,真正能夠得以成為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守望者、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與傳承運用的主體及主要受益人。
五是專家的指導作用。應支持和鼓勵專家學者對傳統村落發展歷史、社會經濟、民俗文化、選址特點、建筑特征、遺產價值等進行深入研究,建立豐厚的調查資料,精心提煉對保護傳承具有重大科學意義的物質、精神和經濟、文化要素,有利于傳統村落生態環境和人文保護的發展路徑,建立健全有利于傳統村落環境景觀、鄉土建筑、民間習俗等保護傳承的技術指南與圖冊、技術標準與導則等,積極探索多種保護管理與傳承運用模式,持續培養傳統村落各種人才群體,指導開展以村民為主體的運行機制,形成各具自身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特色的保護傳承運用品牌。
對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保護性開發,應建立在對傳統村落歷史資源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并形成準確綜合評價的基礎上。每一處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都需要在客觀、全面登錄的基礎上予以區分、歸納,從中提煉出有利于傳統村落原態歷史與人文保護的發展路徑。這一發展模式,可以是適度開發的觀光旅游,但更多的應該是遵循著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原態衍生、演化的特色延伸產業,以及原生態原住民的生活體驗,而基于傳統村落形態完整性保護的功能更新及生態修復,應當成為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傳承與發展的主要方向。
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管理與傳承運用是我們這個時代責無旁貸的歷史責任。我們應充分認識這些資源所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自覺肩負起神圣職責,在新的起點上積極推動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在保護中運用、在提升中傳承、在活化中發展,不斷提高其在促進社會經濟文化蓬勃和諧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體現“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
(責任編輯:文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