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2014年11、12月號
古斯里蘭卡周邊的航海
斯里蘭卡南部發現最古老印度洋沉船,掀開2000年前溝通中國與羅馬的遠程海上貿易史
2003年12月,斯里蘭卡兩個漁民在島國南岸海港小鎮戈達瓦亞(Godavaya)附近兩英里外的海下發現了一個板凳形、刻有魚紋的石頭,并將其打撈出來交給考古工作者。2008年斯里蘭卡研究人員在他們的幫助下,查看了戈達瓦亞沉船,打撈出一些似乎有數千年歷史的陶器——這表明戈達瓦亞沉船很可能比以往印度洋上發現的任何沉船都古老。
考古小組對一小塊木頭進行了碳十四測年,其結果指向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世紀;又對取出的陶器進行了分析,更加確定漁民撞上的這艘沉船是迄今為止印度洋發現的最古老的沉船。有學者認為這一發現足以改寫人們對南亞古代海上貿易的認識。
戈達瓦亞沉船位于斯里蘭卡南部弧形海岸上。斯里蘭卡這個水滴形島嶼長久以來就是東西印度洋之間的節點。不同文字的歷史文獻對它都有記載,暗示了它在古代貿易網中的重要地位。小小的戈達瓦亞港位于瓦勒韋河(Walawe)入海口,這條河是斯里蘭卡為數不多可以航行的水道,最遲2000年前開始,商人從上游大定居點攜來原料和產品到海港運送貨物出洋。戈達瓦亞的國際地位在20年前德國考古隊發掘GotaPabbata Rajamaha Vihara寺院時就顯現了。如同歐洲中世紀基督教寺院,公元初期當地的佛教機構也是重要的經濟中心。數千枚羅馬和印度硬幣出現在好幾個寺院遺址、村莊和瓦勒韋河附近的稻田中。有學者認為,南亞最早一批供養人和重要佛教機構的贊助人就是商隊成員和海上貿易者。曾有阿富汗古卷稱佛陀本人往世曾是航行海上的商人。
考古隊在過去十年開展了更加深入的工作,發現該島可能有十分發達的生產活動。島上高地已發現了幾百處鋼鐵生產留下的大塊爐渣堆,時代可追溯到公元前最后幾個世紀。
戈達瓦亞沉船遺骸處于一塊獨立的珊瑚礁上,分布在半個足球場大的范圍內。大部分船體似乎很早就分解了,但遺址中心有一塊長60英尺、熔接在一起的物體,周圍是散落的破罐子、玻璃器和石器。這一大塊主要是金屬,經檢測是鐵和銅,還包括部分木頭和其他東西,經測年屬于公元前2世紀,與船上陶器時代相符,應是運輸的主要貨物。考慮到貨物的體量,船應該超過75英尺長——即便是對當地中世紀貿易船只來講,也是大體量。貨物證明當時在高地地區有數目可觀的金屬被開采、熔煉、制成統一形狀,通過瓦勒韋河運到港口,由碼頭工人小心碼好,準備運往遠方。貨船不僅僅運送當地產品,潛水員撈出的玻璃塊說明一些貨物可能來自印度。
十余位來自斯里蘭卡、土耳其、美國的考古學者住在通往戈達瓦亞寺院的一條土路旁。采訪這天,部分考古隊員正在戶外對出水遺物做初步清理。打撈上來的矛頭,約一英尺長,這是第一次在斯里蘭卡發現這樣尺寸的青銅矛頭。這件器物尚待檢測,但有學者認為它與同時代中國器物有幾分相像。海盜騷擾日久,船員或者商隊有可能配備武器保護他們的貴重貨物,這類長矛在19世紀的船上非常普遍。
學者們對一件又圓又厚、一側突出的金屬圈有些疑惑。這若是船上的帆具,則令人興奮,因為比這更早的帆具還沒有發現,但也有可能是固定甲板的金屬,或是一個很重的盾的手柄。
考古工作者在水下還打撈上來一個一英尺長的圓柱體石頭和一件深藍色的小圓玻璃件。圓柱體石頭以前可能用來與板凳形的石頭配合磨谷物,但也有可能是寺廟里供奉用的儀式用器,或者又實用又有神圣意義。海底至少還有四個類似板凳形的石器等待上岸。小圓玻璃件中間有一個孔。這又是一個僅見的發現。這可能是紡輪,或者是船的“眼睛”——這一地區的船經常在槳上畫著或掛著眼睛形狀的裝飾。
直到目前,關于斯里蘭卡甚至整個印度洋古代航海和商業的物證都很少。有了中央高地,沿河聚落,港口、寺院的一系列發現,當然還包括沉船這個可能最重要的發現,學者已經開始勾繪一幅經濟繁榮的畫面,它的漣漪波及整個印度洋,一邊到羅馬,另一邊到中國。信佛的商人、礦工,僧人編織的這張網絡,在證據泯滅之前的那個時代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商業網。
國外資訊
世界遺產文件第40號出版。探討將當地社群納入世界遺產管理系統
2014年11月中旬,《世界遺產文件》第40號出版。這是一部關于使當地社群加入世界遺產管理系統的方法論,其基礎是COMPACT(Community Management of Protected Areas for Conservation)計劃在亞,非,拉美、加勒比地區十個遺產地所開展的工作經驗——其中8家世界自然遺產地已經營了十年以上。其內容包含指導方針、圖文對照的案例研究。文件涉及操作中各個環節,回顧了經驗教訓,討論了新背景下方法論的實施,并提供了種種建議。
COMPACT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實施的全球環境基金小額贈款項目(SGP)”與聯合國基金會共同資助的長期項目,旨在探討一個遺產管理新模式,即將保護區內的當地社群納入世界遺產地的保護與組織管理當中。
俄羅斯聯邦成為ICCROM新成員國
2014年12月,國際文物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ICCROM)宣布同意俄羅斯聯邦加入該中心,成為第134個會員國。據悉,前蘇聯于1991年加入該中心。1993年4月1日俄聯邦致信ICCROM繼承前蘇聯的會員身份,又于1997年被認為放棄。2013年在ICCROM大會第28次會議上,俄聯邦重新被吸納。
國際博協力推“紅色名錄”打擊盜賣敘、伊文物
國際博協總干事Anne-Catherine Robert-Hauglustaine在2014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保護敘利亞,伊拉克文化遺產的高層會議上提出及時更新“伊拉克瀕危文物緊急紅色名錄”和將其譯成德文的計劃。針對目前局勢,這部名錄亟需更新。而“敘利亞紅色名錄”則形成于2013年,目前有英、法、德、阿四種文本,并即將譯成土耳其文。名錄已經廣泛發行并且證明有效。紅色名錄幫助人們識別易遭傷害的文物,而購買這些文物就是對ISIS給予直接經濟支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行高層會議商討拯救敘利亞伊拉克遺產
2014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召開“伊拉克與敘利亞危機中的遺產與文化多樣性”國際高層會議。伊拉克和敘利亞局勢持續嚴峻,屬于不同文化的遺產正成為襲擊目標。會上伊琳娜-博科娃譴責了這種暴行,指出純靠軍事力量不能解決這樣的問題,還需要加強教育,以期化解仇恨、保護遺產,建立認同。會上她呼吁劃出文化保護區,可先從世界遺產阿勒頗開始,特別是奧瑪利亞清真寺。
“敘利亞文化建筑遺產急救”培訓在黎巴嫩舉行
2014年11月24日至12月6日,22名建筑保護人員、工程師、考古學者及敘利亞各地專家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辦公地,接受了為期三周的“敘利亞文化建筑遺產急救”培訓。旨在提高學員的修復技術,向其介紹瀕危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為沖突后的恢復做好準備。此次“急救培訓”是“緊急保衛敘利亞文化遺產工程”一部分,歐盟的優先資助項目。培訓期間還安排學員參觀了黎巴嫩著名文化和考古遺址。
宗教界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探討宗教類遺產保護
2014年11月15日至18日,國際佛教會議在釋迦牟尼誕生地——尼泊爾藍毗尼舉行。本次會議聚焦佛教遺址及相關文化遺產的保存,修復,保衛與宣傳推廣等,探討宗教類世界遺產地的可持續性管理,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保護宗教遺產,加強與宗教團體對話提供了契機。
暹粒舉辦第五屆高棉文化研究國際會議
2014年12月6日至8日,第五屆高棉研究暹粒國際專題年會在柬埔寨暹粒舉行。本次會議以陶瓷研究為主題。陶瓷在高棉文化史研究中的地位逐漸重要。本次會議聚焦制造,消費,輸入三方面。對產源的辨析和對燒窯技術的考察是近年陶瓷生產研究主要收獲之一。進口陶瓷為斷代提供了重要線索,也反映了古代貿易網絡。
巴米揚文化中心向全球征集設計方案
2014年11月15日,巴米揚文化中心設計大賽拉開帷幕,邀請全球建筑師、工程師、學生提交設計方案,尤其鼓勵阿富汗國民的參與。
巴米揚文化中心將建造在距離世界遺產地巴米揚不遠,擁有全景視野的地方。中心將成為當地藝術,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作為一個平臺,將阿富汗文化傳統與公眾聯系到一起。該地將舉辦常設展覽和臨時展覽,并通過教育、培訓、研究、講座、演出等活動,宣揚跨文化理解,捍衛遺產。
法國盧浮宮舉辦羅得島考古文物展
2014年11月14日,“羅得島:一座希臘島嶼,通往東方的門戶”展在巴黎盧浮宮舉行。展品來自羅得島、哥本哈根,法國盧浮宮以及大英博物館,展現了公元前14至6世紀青銅時代至古風時期羅得島考古遺存的輝煌。展覽重在展示該島的混合文化,通過當地的一些精美制品——尤其是有別于希臘的金銀器、反映了與埃及、黎凡特地區交往的費昂斯玻璃,讓觀眾重新認識羅得島藝術中的東方因素。展覽將于2015年2月9日結束。
大英博物館舉辦印度洋海上貿易與交流展覽
2014年11月27日-2015年3月31日,“連接大陸:印度洋貿易與交流”在大英博物館展出。展品來自大英博物館多個部門,從印度尼西亞19世紀的丁香小船,到羅馬的藍寶石、石榴石項鏈、絲織品,香料、瓷器等貴重商品。從溝通印度河文明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早期海岸貿易直至今天,印度洋一直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海上經濟區。展覽將引領觀眾重溫這段漫長而迷人的海上全球交流史。
波士頓藝術館舉辦館藏女性主題中國畫展
2014年12月20日至2015年6月19日美國波士頓藝術館舉辦“宮廷貴婦還是招貼畫女郎?——波士頓館藝術館藏中國畫展”,展出11世紀至20世紀女性為內容的中國繪畫,印刷品、海報和照片。其中包括波士頓藝術館最重要的中國繪畫藏品《搗練圖》,另有18世紀春宮畫、世紀之交的名妓染色照片,一幅20世紀30年代的廣告海報和20世紀工廠女工宣傳畫。
美國大都會藝術館展出喜馬拉雅周邊地區佛教文物
2014年12月20日,“喜馬拉雅的神圣傳統”展覽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館開幕。展覽以尼泊爾、西藏、不丹、蒙古廣大范圍內13~20世紀早期反映佛教崇拜的文物為內容,涵蓋儀式舞蹈、音樂表演用具,包括裝飾精美的壇城、繡繪的唐卡、崇拜神像和供養的珠寶等。展覽持續到2015年6月14日。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舉辦其考古工作及收獲展
2014年11月11日,一場有關俄羅斯圣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考古科研工作的展覽在該館開幕。展覽包括博物館考古隊的田野工作與收獲,如阿爾泰一圖瓦地區的斯基泰墓葬出土的金器和保存完好的有機物,還包括國內外考古現場的照片、平面圖,發掘工作的電影,電子復原模型等。展覽將持續到2015年3月29日。
弗利爾和賽克勒博物館全部藏品可網上瀏覽
2015年1月1日,史密森學會旗下的弗利爾美術館和賽克勒博物館將其全部4萬件藏品發布網上,供公眾無償瀏覽。此次發布的照片中,90%以上分辨率較高,且對非商業用途無任何版權要求。兩館是史密森學會博物館中第一批,也是亞洲藝術館中唯一對藏品進行了數字化并發布的機構。在第一批發布的照片中,每件藏品將包括一至數張分辨率盡可能高的特寫照片,冊頁、卷軸等將展示其中最重要的幾頁。此外,還提供一些知名藏品照片供下載用作桌面。同時發布的數據還包括藏品創作、流轉信息等。
國內資訊
全國政協召開座談會就“城鎮化進程中傳統村落保護”問題提出建議
全國政協2014年12月12日在京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就“城鎮化進程中傳統村落保護”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委員們建議,保護好傳統村落要重點處理好保護古建筑與改善居住環境的關系及政府力量和市場力量的關系。當前要重點抓好四項工作,一是把傳統村落保護清單管理作為抓手,清單管理要明確具體;二是要落實責任主體,縣級人民政府對本地區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負主要責任;三是要公開,依靠群眾監督:四是要制定好文物保護發展規劃。只有把發展搞好,保護才能落到實處。委員們建議,要進一步加強對傳統村落保護的指導和監管,完善支持政策,開展保護技術研發與示范,開展試點工作,加大傳統村落文化的宣傳力度,建立社會參與機制。
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公布
2014年11月25日,在各地初步評價的基礎上,經傳統保護村落發展專家委員會評審認定,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國土部、國家旅游局等聯合公布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全國共有994個村落榜上有名。自2012年以來,我國已經公布兩批1561個村落列入了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其中327個村落列入2014年第一批中央財政支持范圍。加上此次名單入選村落,共計2555個傳統村落將被保護。
清東陵文物保護工程全面啟動
世界文化遺產清東陵全面啟動文物保護工程,部分工程前期準備工作基本完成,已進入工程施工階段。據介紹,此次維修是清東陵自1840年有維修記錄以來規模最大的維修保護工程。目前,國家文物局已經批復的維修保護項目共有23項,包括文物本體維修,文物安全防范、消防工程、防雷工程,可移動文物保護工程,古樹名木保護工程和展覽展示工程等7大類。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與中科院和中國社科院考古科研機構簽署泥河灣研究合作協議
近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石家莊簽署泥河灣研究合作協議。協議簽署后,三所將合作開展多項泥河灣遺址群的科研工作,聯合進行泥河灣遺址群調查,發掘,研究工作,對已有的材料進行整理、觀測、分析、測試,研究,聯合出版科研成果,共同舉辦國內國際學術研討和交流活動,聯合培養相關領域的高端專業人才和技術人員,合作建設泥河灣研究中心等。
福建開展全省世界文化遺產地巡視
根據國家文物局《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巡視管理辦法》,2014年12月下旬,福建省文物局組織開展全省世界文化遺產地巡視工作。巡視主要圍繞《福建省“福建土樓”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和《福建省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條例》的執行情況、管理體制協調情況、遺產地范圍內建設控制情況、遺產地商業行為的規范,文化遺產安全防范情況,遺產監測情況等內容。巡視結束后,省文物局以通報的形式要求地方針對存在的問題限期整改。
中國博協藏品保護專業委員會第二次代表大會在廈門召開
近日,中國博協藏品保護專業委員會第二次代表大會暨第四次學術年會在廈門召開。會議聽取了上屆委員會的工作及財務情況報告,修訂了《中國博物館協會藏品保護專業委員會章程》。選舉產生了新一屆的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秘書長,副秘書長和常務理事。
在隨后召開的第四屆學術研討會上,與會代表就“博物館綜合性保護研究”主題展開交流研討,內容包括現代分析技術在文物及其病害檢測中的最新應用、博物館預防性保護研究、新材料在文物保護與修復中的應用研究等多個熱點領域。
大同市博物館新館開館
2014年12月31日,大同市博物館新館正式對外開放。新館陳展以反映漢民族與少數民族融合為主線,展示塞上地域特色和北魏、遼、金、明、清時期的輝煌歷史,共展出代表性文物4000余件,許多“藏在深閨”的重量級文物都是首次展出。展覽包括:基本陳列“天下大同——大同古代文物展”,四個專題展“大同恐龍”“瓷路擷珍”“梵語清音”“妙筆丹青”,臨時展覽“盛唐瑰寶”。
山西省首座生態博物館建成開放
近日,山西平順縣石城鎮“太行三村生態博物館——豆口認知中心”正式開放,這是我國北方漢民族地區第一家,也是山西省首座生態博物館。該博物館是以村寨為單位,融山區生態景觀和以山民文化為主題的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沒有圍墻的新形態“活體博物館”陳展內容分為三個部分,以第一主人公的視角,再現了豆口太行水鄉的秀麗風光、歷史悠久的特色古建,柿紅米香的豐富物產、享譽三省交界的紅火民俗。
神游武當——千年道教文物特展在臺北歷史博物館開幕
目前,由湖北省博物館,武當博物館、臺北歷史博物館及臺灣聯合報系聯合舉辦的“神游武當——千年道教文物特展”在臺北歷史博物館開幕。展覽展出珍貴文物183件(組),從道教起源到道教文化,較為全面地展示了道教歷史、藝術、武術,文學,醫藥養生等內容,是目前罕見的道教文物大展。展覽將持續至2015年3月22日。
澳門黑沙史的輪軸機械國際會議論文集
鄧聰主編,澳門特別行政區民政總署文化康體部2014年出版。
科學技術史中輪軸機械是機械科技的卓越代表之一。據近年中國考古研究發現,輪軸機械在新石器時代的玉器、陶器和木器加工上,可能已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玉器方面的工藝,更反映了新石器時代輪軸機械的“尖端科技”。中國新石器時代輪軸機械在產業上的應用,促使了產品定型化、標準化,并使大量生產變為可能,從而引發了生產工具與工作者關系的變化。本書內容包括中國輪軸機械源流與應用系統論述,重點討論新石器、青銅時代玉石環塊穿孔的技術,并嘗試探索陶器、木器、青銅器與輪軸機械的關系。
秘境探古:西藏文物考古新發現之旅
霍巍著,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定價26元。
本書通過作者親身經歷的西藏文物考古工作,以一個個西藏考古發現的實例,生動地展現了近年來我國學者在西藏高原所取得的重要文物考古新收獲,勾勒出西藏高原從石器時代以來直到吐蕃王朝成立、吐蕃分治時期等各個階段的歷史進程,也以大量實物證據揭示出西藏與中原自古以來緊密的聯系和文化交流。
被困的治理:河鎮的復合治理與農戶策略(1980-2009)
狄金華著,生活·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定價:38元。
本書選擇了一個華中鄉鎮個案,通過深入的田野調查,搜集了豐富的資料。在此基礎上,完整地再現了一個典型鄉鎮所面臨的國家公共規則與地方性規范之間的沖突,以及這種沖突給鄉鎮治理所帶來的困境,作者通過翔實的案例資料解釋“簡約治理”理論的不足,提出了更能有效解釋鄉鎮治理現實的“復合治理”概念,用以概括鄉鎮治理的實踐形態。這種對于當代社會的學術觀察。對于新農村背景下的鄉土遺產保護思路有一定啟發。
江南園林志(典藏版第二版)
童寯著,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定價:60元。
一本論述和介紹中國蘇杭滬寧一帶古典園林的專門著作,中國建筑學家童寯著。作者在抗日戰爭前遍訪江南名園,進行實地考察和測繪攝影,以多年研究心得于1937年寫成此書,1965年由中國工業出版社出版,1984年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再版,2014年為典藏版再版,分文字和圖片兩部分。文字部分包括造園、假山、沿革、現狀、雜識五篇,論述中國造園的傳統特色和一般原則,闡釋假山藝術,介紹江南各地著名園林的沿革,現狀、藝術特點并作出評價。第二版增收《隨園考》一文,增補了部分圖片,共收圖片340多幅。該書是中國最早采用現代方法進行測繪、攝影的園林專著,書中述及的一部分園林現已殘破或者廢棄。
南宋建筑史
郭黛姮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定價:98元。
一部有關南宋建筑的集大成式的斷代史,全書內容宏富,分城市、南宋宮殿與行宮、南宋皇陵、宗教建筑、園林建筑、教育建筑、居住與市井建筑、宋代橋梁、建筑藝術與技術等章節,從南宋建筑發展的歷史背景入手,展現南宋建筑的鮮明個案,探討南宋建筑的藝術特點,解剖南宋建筑的技術特征,既有宏觀的把握,又有具體而微的個例解析。并以作者幾十年來搜集、繪制的大量詳實形象的美術資料為基礎,深入淺出地對專業建筑進行了圖解式的細致研究,多角度對南宋乃至宋朝的建筑進行了多維度的展示。
出土陶質彩繪文物保護關鍵技術研究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編,科學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定價180元。
本書圍繞出土陶質彩繪文物保護的關鍵問題,針對考古發掘現場出土陶質文物酥粉、彩繪脫落等病害,研發出考古發掘現場具有可控去除特性的固形材料及加固藝;科學評估了TEOS改性材料加固酥粉陶胎的性能;并對彩繪加固保護材料性能實施科學評估。研究制定了考古現場保護流程及陶質彩繪文物保護行業標準,使我國考古發掘現場出土陶質彩繪文物保護的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并實施了科技示范和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