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從1907年俄國在哈爾濱設立總領事館起,相繼有20多個國家在哈爾濱設立了領事館、總領事館。這些領事館大都位于現哈爾濱南崗區和道里區繁華街道上。它們中有一部分已在歲月的流逝中被拆除或被損毀。目前,經過考證的、仍然幸存的有俄國駐哈爾濱總領事館舊址、日本駐哈爾濱總領事館舊址、美國駐哈爾濱總領事館舊址、德國駐哈爾濱總領事館舊址、英國駐哈爾濱總領事館舊址等9處。
關鍵詞:哈爾濱;領事館;建筑
當國內外的游客,愜意地行走于哈爾濱中央大街時,即使是本地上了年紀的人似乎也淡忘了那些承載著厚重歷史、幸存于鬧市的老領事館建筑。
哈爾濱領事館的設立是帝國主義列強依靠不平等條約獲取的。歷史上,哈爾濱曾經兩度成為“約開口岸”。1896年,沙俄利用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的困境,借口“共同防御”日本,誘迫清政府簽訂《御敵互相援助條約》,即《中俄密約》。至此,俄國獲得了使西伯利亞大鐵路穿過中國領土直達海參崴的特權,哈爾濱也因此第一次成為“約開口岸”城市,對沙皇俄國開放,供其經營鐵路和通商。
1905年9月,在中國境內進行的日俄戰爭中,俄國戰敗。日俄政府在沒有中國代表參加的情況下,在美國簽訂了有損中國主權的《樸茨茅斯條約》。由此,日本獲取了長春至旅順的南滿鐵路的控制權。1905年12月,日本又迫使清政府與之簽訂了《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承認日俄轉讓南滿鐵路的事實,允許將哈爾濱、長春、齊齊哈爾等16個城市開辟為國際商埠,進一步擴大了日本在中國東北的侵略權益。1907年1月12日,清政府設立哈爾濱商埠公司,哈爾濱第二次作為“約開口岸”正式向西方各國開放,供外國人自由通商和居住。從此,西方各國紛紛駐足哈爾濱。
從1907年俄國在哈爾濱設立總領事館起,相繼有日本(1907年)、美國(1907年)、法國(1907年)、西班牙(1909年)、德國(1909年)、英國(1911年)、比利時(1913年)、荷蘭(1915年)、丹麥(1916年)、瑞典(1917年)、捷克(1919年)、愛沙尼亞(1919年)、拉脫維亞(1919年)、意大利(1920年)、葡萄牙(1921年)、立陶宛(1921年)、波蘭(1921年)、蘇維埃遠東共和國代表部(1920年)、蘇聯(1924年)、匈牙利(1943年)等20多個國家在哈爾濱設立了領事館、總領事館。1932年日本占領東北后,由于各國之間,特別是日本與英、美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加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哈爾濱外國領事館大部分自行關閉,或被日本人強制關閉。1949年新中國成立,蘇聯政府為了表示對中國的支持,于10月2日宣布同我國建立外交關系,恢復了蘇聯駐哈爾濱總領事館,并延續至1962年。
這些領事館大都位于現哈爾濱南崗區和道里區繁華街道上。時光流轉,它們當中有一部分已被拆除或損毀。目前,經過考證的、仍然幸存的外國駐哈爾濱領事館舊址有9處(共15棟單體建筑)。此外,還有葡萄牙和法國駐哈爾濱領事館,因相關資料還不確定,有待進一步調查研究。
1.俄國駐哈爾濱總領事館舊址
俄國在中國東北地區近代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899年,俄國首先在營口設立了領事館,轄吉林、黑龍江兩地外交事物。隨著中東鐵路筑路工程全線推進開工,僅靠營口領事館已不能應對日益增多的外交事務。因此,同年7月,俄國外交部在吉林和黑龍江兩地設外事交涉員,享受領事權。直到1907年,俄國才在哈爾濱設立總領事館。初期設在原中東鐵路局外阿穆爾軍區軍官俱樂部(現為紅軍街龍門大廈)。1909年,俄國駐哈爾濱總領事館遷入現公司街與花園街交角處(現哈爾濱工業大學博物館)。1920年,北京政府宣布停止俄駐華公使、領事待遇,俄國駐哈總領事館關閉。
2.日本駐哈爾濱總領事館舊址
日本駐哈爾濱總領事館設立于1907年3月,最初地點在南崗區醫院街(今頤園街,已拆除)。1924年以后,遷至義州街27號(今果戈里大街與花園街交角處,現哈爾濱花園小學校址)。1936年遷入車站街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哈爾濱事務所址(現紅軍街哈爾濱鐵路局對外經貿集團公司)。據相關資料記載,此建筑地下室設立牢房和水牢,曾用于關押抗日志士。1937年,該牢房變為“731”細菌部隊“特別輸送”、“馬路大”的集中點和轉運站,直到1945年8月關閉。
3.美國駐哈爾濱總領事館舊址
美國駐哈爾濱領事館于1907年設立。最初位于南崗區新買賣街(現果戈里大街)上。1920年代隨著美國人大批來哈經商,美國駐哈領事館升格為總領事館,并遷入南崗大直街現址,同時代管希臘僑民事務。日偽時期,美國駐哈爾濱總領事館依然存在。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被日軍關閉,領館人員于翌年離境。
4.德國駐哈爾濱總領事館舊址
1909年8月,德國駐哈爾濱總領事館設立。初期位于現哈爾濱市道里區西二道街12號,后遷入南崗區阿什河街,現為花園小學校圖書館。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國政府宣告與德國斷絕外交關系,德國駐哈爾濱領事館暫時關閉。1920年又在原址恢復,1923年升格為總領事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后,總領事館關閉。
5.英國駐哈爾濱總領事館舊址
英國駐哈爾濱領事館設立于1911年,1928年升格為總領事館。初期位于南崗區大直街與鐵嶺街交角處,1930年代遷至紅軍街(現為米蘭時尚婚紗攝影影樓)。據說此建筑的地下室可直通哈爾濱火車站。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英美對日宣戰,英國總領事館被日軍查封。1942年領事館全體人員被遣送回國。
6.丹麥駐哈爾濱領事館舊址
丹麥在哈爾濱最早的外交機構是代表部,暫設在俄國駐哈爾濱總領事館內,有關丹麥僑民事務暫由俄國駐哈爾濱總領事館代行辦理。俄國十月革命后,俄國駐哈爾濱總領事館處于半停頓狀態。丹麥遂于1919年3月12日再次建立領事館。1920年1月,遷入田地街丹麥駐哈爾濱領事館館址。日偽時期,該館仍繼續開館。1942年丹麥領事館曾被日軍查封。1945年侵華日軍投降后,丹麥駐哈爾濱領事館又恢復館務活動。丹麥領事館最終于1946年關閉。
7.捷克駐哈爾濱總領事館舊址
捷克駐哈爾濱總領事館設立于1919年2月。初期設在南崗區東大直街71號,后遷入吉林街現址。現址建筑始建于1905年,原為著名猶太商人克羅爾私人宅邸,1924年至1927年為原蘇聯駐哈爾濱總領事館,后為捷克斯洛伐克駐哈爾濱總領事館,現為住宅。因建筑窗檐上方有鷹雕塑,老百姓稱之為大鷹樓。距此建筑右側十余米處,有領事官邸。
8.意大利駐哈爾濱領事館
1920年,意大利在哈爾濱設立領事館。初期設在南崗區廟街(現南崗區紅博廣場附近)基別洛-索科的私人宅邸,后遷到車站街(現紅軍街),又遷到吉林街與夾樹街(現民益街)交角處,1930年代再遷至松花江街85號。彼得·伊萬諾維奇·基別洛-索科曾是中東鐵路興安隧道工程設計師。鑒于他的威望,基別洛-索科被任命為意大利駐哈爾濱領事館首任領事,他的私邸也隨之成了意大利駐哈爾濱領事館。1942年意大利脫離軸心國以后,最后一任領事離開哈爾濱,領事館遂關閉。基別洛-索科的私宅最精美的部分當屬樓頂的裝飾,可惜在“文革”期間被拆除。其建筑周圍的圍欄具有新藝術運動特色,是哈爾濱市二類保護建筑(圍欄類)。
9.蘇聯駐哈爾濱總領事館舊址
1922年,蘇維埃俄羅斯聯邦共和國成立后,在哈爾濱設立代表部,辦理有關蘇聯僑民及商務事務。1924年10月,蘇聯駐哈爾濱總領事館正式設立。初設在吉林街,即捷克駐哈爾濱總領事館。1927年遷入要緊街(現耀景街22號)。此處由前后二樓組成,分別建于1907年和1924年。1929年“中東路事件”導致了中蘇兩國關系破裂。同年7月,蘇聯撤回了駐哈爾濱領事人員,蘇聯駐哈爾濱總領事館曾一度關閉,有關事宜委托德國駐哈爾濱領事館代為辦理。“中東路事件”結束后,1930年1月,蘇聯駐哈爾濱總領事館正式恢復辦公。1945年8月9日,蘇軍對日宣戰,蘇聯駐哈爾濱領事館關閉。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蘇聯最先給予承認,并同我國建立了外交關系。同年10月,蘇聯駐哈爾濱領事館再次恢復。1962年中蘇關系再次破裂,蘇聯駐哈爾濱總領事館關閉。
哈爾濱現存領事館建筑的狀況不容樂觀,存在著建筑本體損毀嚴重、周邊環境差、與周邊環境不協調以及歷史脈絡不清晰等問題。幸運的是,伴隨著有識之士的奔走呼吁,這些領事館建筑在黑龍江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得到當地文物部門重視,并進行了實地調查,現已正式錄入《黑龍江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中。希望通過對這些建筑整體有效地保護,能重新煥發老建筑的風采,增加城市魅力,豐富市民生活。
(責任編輯:文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