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問題是思品教育的根本問題,這既是社會發展對思品教師的要求,也是思品教師專業發展的良好機遇。部分思品教師在當前中考、高考模式下存在著對本學科的學科地位的質疑,存在對自身專業妄自菲薄的諸多心理問題,這些消極心理極大地影響著思品教師專業的幸福成長。
一、影響思品教師專業成長的負面心理分析
教師心理素質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前提,教師的知識涵養、能力素質、技能水平、審美情趣等培養都要考慮教師的心理背景和心理發展水平。
1.畏懼心。初任教師者或一些長期在農村教學的思品老師,長期以來教學視野封閉單一,他們沒有機會或很少有機會參加各級各類的教學、教研活動,一些不公正、不完善的規則退去了他們參與的熱情,即便他們有機會也會采用逃避、借口搪塞等方式對待,他們看不到思品教師發展的機會和發展的潛力,不自覺地埋沒了自身專業發展的潛能。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如果問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那么回答則是:第一,無所畏懼;第二,無所畏懼;第三,還是無所畏懼。”“畏懼心理”極大地制約了農村思品教師專業成長。
2.浮躁心。在市場經濟負面影響下,當前不少教師專業成長的價值標準發生了潛移默化的轉變,把榮譽與利益的獲得作為專業成長的最高標準,無形之中歪曲了思品教師專業成長最高追求。他們把自身價值提升與學生的健康發展看成專業成長的附成品,本末倒置,為思品教師的專業成長鋪設了“誘人的陷阱”。“自強而德薄者,不可遠”,事實上有不少思品教師把時間與精力過多地投注在各種“誘惑”中,而其專業成長的熱情卻消耗殆盡,何來發展?
3.保守心。在教育改革和教學模式不斷創新的時代背景下,不少農村思品教師認為自己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技巧已取得了一些教學成績,經受了時間和實踐的考驗,因而不太愿意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技術,對待教學改革常常采取被動與懷疑的心態。清代大師梁章鉅道:“因循二字,從來誤盡英雄”,因循守舊的慣性思維束縛著我們在學科教學的崗位上向前的步伐。高爾基說:“保守是舒服的產物”,保守心歸根結底其實是懶惰心在作祟。
4.懶惰心。長期以來,一線工作的大多思品老師在潛心鉆研教材,研究教法,批改作業、試卷,培優補差等教學活動中窮經皓首,奉獻了人生最寶貴的青春時光。工作的勞累和生活的壓力使思品教師把自身專業成長壓在了全部計劃的最后,甚而把它變成可有可無的奢望,他們在理論學習、反思教學中顯得非常“懶惰”。魯迅先生說:“偉大的成績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自此創造出來。”一線教師應從繁重的工作中抽出部分時間,學習教學理論、拜讀大師文章、聽取專家報告,尋找機會聽課學習,參加教育論壇,寫寫教學論文,這對教師專業成長是十分有益的。
5.滿足心。由于教育機制的尚不完善,農村教學資源的相對不足,農村思品教師缺少各種教育教學比賽鍛煉的機會,他們或忙于日常教學或缺少鉆研,榮譽也是僧多粥少,對能評上中學高級教師覺得是奢望,教授級教師更是高不可攀。在這種形勢下,他們常常是牢騷滿腹卻又無可奈何,不安于現狀卻滿足于現狀。無論是否能獲得晉升,他們都缺少專業成長的有效的心理推動力。
6.倦怠心。人們常說“思品學科沒有老教師,思品是一門常教常新的課程,也是一門與時俱進的學科,在中學各科教學中,思品教師是最需要更新知識,提升自我的學科。”長期以來思品教學的工作特點和壓力,讓不少思品教師疲于應付瑣碎的教育管理和教學的各項常規,帶來了輕度或中度職業倦怠。教師職業是產生職業倦怠高發人群,職業倦怠降低了思品老師教學熱情,影響了學科教學效率,也帶來人際關系不和諧音。
二、促進思品教師專業成長策略研究
成功學之父卡耐基有一個很重要的理念:你的生活是由你的心態造成的,你有什么樣的心態就有什么樣的生活,你有什么樣的選擇就有什么樣的結果。與優秀的教師相比較,思品教師專業幸福成長需要培養以下心理素質。
1.自信、自主心——中學思品教師專業成長的前提。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專業自信與專業自主意識讓教師專業成長從自在走向自覺階段,使教師專業成長成為可能。根據需要層次理論和終身學習理論,教師對自身專業成長有自我認識、自我激勵、自我反思、自我評價的需求,因此建議中學思品教師要學會給自己的教師生涯科學規劃、量身定制專業發展計劃,并自我監督增強專業發展的自主意識,強化專業成長的內在需求。
2.質疑、求知心——中學思品教師專業成長的基石。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宋人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教師專業成長不是簡單的拷貝與重復,需要教師能常懷一顆好學上進之心,鉆研然后知不足。對日常教學進行反思,“反思遺憾”、寫教學后記和做案例分析;通過教學觀摩培養問題意識;將集體聽課、備課、評課、備課組、教研組活動、專業網站論壇相互交流作為培養問題意識的途徑;把學生的反饋意見作為培養問題意識的有效途徑。
3.合作、包容心——中學思品教師專業成長的條件。帕爾默曾經指出:“任何行業的成長都依賴于他的參與者分享經驗和進行誠實的對話……同事的共同體有著豐富的教師成長的資源。”因此建立平等、開放、包容的學科共同體,形成對話的教研氛圍,能激發教師創新的靈感,能更快地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本校初三組思品教師在工作中總是能共同研究教材、教法,設計教學思路與程序,教學上互補,生活上互助,從而獲得長足的發展。
4.責任、危機心——中學思品教師專業成長的動力。“對得起”是教師日常生活用語,教師專業成長的外驅力來自于方方面面:“對得起校長”“對得起學生”“對得起家長”。面對激烈的國際國內競爭,“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每個教育人的職業理想,因此常懷危機心,憂患意識是教師專業成長內驅力。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需要我們常常反躬自省:我們為國家、為家鄉教育事業、為人民、為學生做了什么,還有什么沒有做,還需要我們繼續做什么?
5.恒常、堅定心——中學思品教師專業成長的保證。思品特級教師蔡明教授說:“成長的過程就是求解一道曲線的長度的過程,每一件實實在在的小事就是組成事業曲線的直線段,堅持做好每一個實實在在的小事,求解事業的曲線也就水到渠成了。”教師在專業發展的道路上要堅定信念,執著追求,從完善專業的每件小事做起,不斷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質和職業技能。
6.探索、反思心——中學思品教師專業成長的提升。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是膚淺的認識,他給教師專業成長簡潔的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思品教師不要停留在把教師作為一份職業,也不應僅停留在把教師當成一份事業,而要把教師當成一個專業,潛心研究,不斷學習,要不斷增強學科素養,創新教學內容,手段、模式和方法,形成自己獨到的教學風格。“行成于思而毀于隨”,稱職的教師在成就學生的同時更應成就自己。
教師專業成長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工程,而心理素質的成長又是一個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過程。選擇正確的心態面對各種矛盾,完善自己的人格特征,主動迎接社會挑戰,踐行幸福的思品教師,是新時期思品教師專業發展的理性選擇。
(吳琰,如東縣實驗中學,2264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