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印象中,“制度”是一個比較“硬”的詞語,“文化”是一個比較“軟”的詞語,那么,由“制度”與“文化”兩個詞組合起來的“制度文化”又是怎樣的一個概念呢?
我坦承,我是一個喜歡思考“學校文化”并把“學校文化”置于至高地位的校長,我非常認同楊九俊先生說的“學校是個文化的場所,學校除了文化一無所有”。有一位名校長跟我說,他從來不思考文化,他說這個太空了,他只是與老師們一起實實在在地研究課。我笑笑,不置可否。我想,這位校長,也許真沒有刻意地思考文化,但他正在做的每一件事情,他與老師們“一起實實在在地研究課”這樣的舉動,必定是打上了學校的烙印的。你看這個“文化”,這個貌似“軟”的文化是如何的“強勢”,這個貌似“無”的文化是怎樣的無所不在:你承認,或者不承認,它就在那里,不依不饒,它就像空氣一樣地充滿著,而你,就生活在其中!很多人都在談論“文化”,似乎不談論“文化”就會顯得沒有文化。當然,我也遇到不少很“文化”的人,聲稱自己不談“文化”——但這又落入一種怪圈,因為“不談文化”也可能是一種文化的特質。
在關于文化的談論中,我們聽得最多的是兩類:一類我們常稱之為“理念”,關于學校價值觀層面的討論,是“精神文化”;一類是我們進入校園之后可以看到的物質形態的文化載體,我們稱之為“物質文化”,或者就是狹義的“校園文化”。不少教科書把學校文化分為三種形式: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我個人是比較不贊同給學校文化分類的,給學校文化分類其實是一件非常自討沒趣的事,此是后話,姑且不表。姑且按照這樣的分法,我們就可以發現,在學校文化的話題中,我們相對地較少討論“制度文化”。
我們在校際交流的時候,也很少談及“制度文化”。不知道有多少次,在與一些名校討論“制度文化”的時候,校長們的動作幾乎是類似的,那就是拿出一套“制度文本”來,說,這就是我們學校的制度文化。在很多學校,有很厚很厚的一大疊“制度”,內容包羅萬象,無所不有,也有很多學校是印制成“書”的,十分精美。但我們看了之后,幾乎沒有任何關于“制度”的記憶,也沒有關于“制度文化”的啟迪,讓人懷疑學校的老師們是否明曉這些“小山”似的制度,這些制度是否成為引領師生成長的明燈與動力。我們學校也走過這樣的路,在2009年暑假學校開辦之初,就有不少領導提醒我,要加強學校制度建設,我們也在第一時間帶著這個主題對一些學校進行“主題訪問”,我們也在第一時間反復討論為學校“建章立制”,我們也在摸索了一個階段之后,匯編了一本厚厚的《汾小手冊》。但是今天這本厚厚的手冊,早已被一本薄薄的“黃皮書”替代了——但這個薄薄的本子恰好是這個厚本子的“升級版”,這個“黃皮書”比那個高大全的厚本子管用得多了。
我們較少地討論“制度文化”,即使在討論“制度文化”的時候,我們也往往變換了概念:將討論“制度文化”變成了討論“制度”。制度文化不等于制度,我們不能拿幾本制度出來說:“這就是我們的制度文化。”我們只能說:“這就是我們的制度文本。”無疑,“制度文本”是制度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制度建設的標志性成果,但“制度文本”的“文化性”要由“文本”的內涵來演繹。當“十一學校章程”橫空出世(當然,我相信“十一學校章程”絕對不會是“橫空出世”的,“橫空出世”只是外面的人看到的一個表象)的時候,我真正地折服了。雖然之前拜讀過“十一學校”的不少文本,但這個章程所傳遞的文化力量,尤其是制度變革的文化力量讓我深深地折服了。我當即給發布這個章程的《中小學管理》雜志沙培寧主編發了個短消息:這是我看到的十一學校的最好的文本,這絕對不是一個“寫出來”的文本。面對這個章程,面對這個制度文本,我們真是要羞愧,我們的文本有多少文化的意義?我們的文本有多少大話、空話、廢話?我們拿著這些個“文本”還好意思地說這是“文化”嗎?或許,其實,大家都很清楚這個道理,因此,我們在談論學校文化的時候,總是竭力地繞開“制度文化”這個主題,如果一定要談論的話,就拿出一套“厚厚”的“制度”來替代“制度文化”。
“制度文本”要成為“制度文化”,或者說“制度”要成為“制度文化”,我們有很長的路要走。這需要我們變換思維方式,要跳出就制度看制度的思維框架,要學習“從文化的視角看制度”,制度建設即文化建設。我一直認為,學校文化從來就不是一個獨立的存在,學校里不存在一樣獨立于制度、課程、課堂等等存在的一種存在叫“文化”。文化應是一種“附著”,當它附著于“制度建設”的時候,學校就有了“制度文化”。
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價值;制度文化的核心,就自然是“價值”,沒有“價值附著”的制度建設不是“制度文化”。制度的內容,制度的形成過程,制度的執行,制度的修訂,都應該與師生價值觀提升緊密相關。制度文化,不是僅僅在“教代會”上才有,不是僅僅在“制訂制度時”或者“績效考核時”才彰顯價值,而是始終在師生的生活中守護著的。第一年績效考核,我們也是出臺制度,通過教代會,然后考核,我們覺得什么問題都沒有,結果出來后,有不少老師鬧情緒,認為這個制度不好。當然,這種情緒是階段性的,如果“冷處理”一下,一個階段后也就“好”了。但是我們當時就抱著“把‘壞事’變好事”的決心,來建設學校的制度文化,我們與所有的老師進行座談,充分聽取老師們的想法,最終形成了“溝通與改進”的學校矛盾解決方式,我們不再回避矛盾,我們把學校矛盾作為學校發展的動力來看,把“學校矛盾解決方式:溝通與改進”寫在《汾小手冊》中,也寫入我們的“汾小文化一卡通”,因為這才是制度之上的價值觀。這件事情對我們的啟發大,也堅定了我們“民主治校”的制度建設基礎——其實也正是“民主”,把“制度”提升成為了“制度文化”,沒有民主精神無法擁有好的制度文化。
學校文化的主體,是師生;制度文化的主體,自然也是師生。學校在制度建設的過程中,要征求專家的意見,要聽取領導的想法,要借鑒兄弟學校的做法,這些都是重要的,但文化的本質是內生的,是“校本”的,是“我的”,是帶上“這所學校”的特質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制度亦然。當然,一所學校的制度必須符合國家法律、相關部門規定,在這樣的基礎上,學校制度仍然會帶上學校濃厚的特征,要不怎么是“文化”呢?所以,把別人的制度搬過來的做法,肯定是走不通的,學校制度必須由自己學校的師生自己來建設,而師生在建設學校制度的過程中發展自己。2015年,我們學校明確為“制度文化年”,制度文化年的任務不是簡單的修訂制度文本,重要的是“主體參與”,“參與”的過程也是提升的過程,我們并不急于討論制度文本的細節,而是把關于“何謂制度文化”的話題作為年度話題。為此,我們編印“汾小他山石叢書”,收集專家學者、成功學校關于制度文化建設的觀點與做法,匯集成《叩問制度文化》一“書”,我們分組以“制度文化建設:認識與思考”的主題召開“務虛會”(我們必須認識到“務虛”是多么的重要,沒有認識的提升,我們的過程就沒有意義),我們召開“制度文化年”動員大會,我們分小組審議學校制度的細節,不斷地組織教師走上教師制度的前臺來思考。這個過程非常重要,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聽到了不同的聲音,這些不同的聲音,匯聚成學校制度文化的交響——我一直有這樣的一個觀點,聽不到不同聲音的學校是很可怕的,因為不同的聲音可能讓我們避免偏執與狹隘。
學校文化的過程,是形成共識;學校制度文化的過程,就是形成關于制度文化的共識。當然,我們仍然要強調這種“共識”的由來過程——這種共識必須植根于主體的,植根于“本校環境”的。“共識”不僅僅表現出“凝聚”的一方面,同時,也顯現出“保護異見”的一方面。“共識”不僅僅是“表決”,不僅僅是“舉手”,不僅僅是說出來的“我同意”,而是心里真正的認同。2015年7月7日,經過一個學期的“學校文化年”實踐,我們形成了一個“共識”文本,在二屆五次教代會通過,我把這個共識附在下面,供感興趣的讀者批評與借鑒。
汾湖實驗小學制度文化共識
2015年,汾湖實小的制度文化年。我們懷著敬畏之心,重新審視學校制度,細心考量學校文化,在建設制度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學校文化,形成了若干共識:
學校制度,本質上是為了學校中的每一個人生活得更好的,是向善的,而非逞惡的。
如果沒有好的制度,學校將成為一盤散沙;如果制度建設不是好的文化過程,很可能會出現制度暴力現象:強勢的人欺負弱勢的人,少數人欺負多數人或者多數人欺負少數人,分貝高的人蓋過分貝低的人,牢騷不斷的人干擾踏實做事的人,話語權在握的人算計沉默者……學校將是多么可怕!
學校制度是學校核心價值觀的保護神。汾小的學校制度建設的宗旨是為了引領并保護每一個人的成長,并在成長中獲得成長的感覺。
為了每一個人,不是為了某一個人。在一個組織中,任何個人都不能損害他人,都不可漠視他人,都不該給他人以不良的影響,因此,我們需要共同的約定并信守之。
學校制度,應該尊重學校中每一個個體的意愿,而又超越某一個具體個人的一己之念。因為這種超越,制度總能在更高程度上關懷每一個個人,使每一個人擁有自由,獲得解放。
學校制度可以付諸文字,但制度建設不是公文寫作。僅靠寫作而出臺的制度,不會形成共識,不會獲得人們心的認可,因此,也就不會成為制度文化。
沒有十全十美的制度,沒有一成不變的制度,一切的制度,都是此時此地此境之中的制度,切合此時此地此境的文化。不合理的制度必須消除,不合時的制度必須更新。堅持,或者消除,抑或更新,學校文化使然。
每個人都有權利也有義務對制度提出異議,但在制度修改之前,任何人都沒有權力去觸犯它。積極投入地做制度制訂與修改的主角,積極嚴肅地呵護制度的尊嚴。
制度文化不是簡單的“制度+文化”。制度建設的過程,也是文化建設的過程。怎樣制訂制度,制訂怎樣的制度,誰來制訂制度,如何執行制度,如何修改制度,其背后即是文化。
我們還必須承認的是,學校制度具有“契約”的特征,但不是簡單的民間約定。因為學校制度不會孤立地存在,學校制度必須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必須符合各級管理部門的規范與要求。
好的制度,包括好的制度內涵,好的制度修訂,好的制度理解,好的制度執行。學校文化,不能在好的制度中日益美好,便會在不好的制度中逐漸沉淪!
(張菊榮,江蘇省汾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驗小學,215200)
責任編輯:趙赟